<p class="ql-block"> 我与《三十六计》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一个夏日的傍晚,我父亲的一个好友拿着一本书来我家,说借到一本书,限三天归还。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应该把它抄下来慢慢读。我端详了一下,那是一本仿古籍的线装书,藏蓝色的封面,竖式白笺上魏体书名为“三十六计今译”,古朴端庄大气。书内说明,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xx军区司令部作战部编印。时间紧张,立即行动。先拆开装订的索线,记清走势,到时便于还原。再将书分成三部分,由三个人同时誊抄,用信纸加复写纸,一式四份。书的体例为每一计分原文、释文、案例三部分。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计瞒天过海的原文是:“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由于誊抄过,一生不曾忘。当年经常晩间停电,我们点着煤油灯挑灯夜战,用三天三夜如期抄完,在人生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三十六计》是一部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极具影响力的谋略奇书,虽然其成书确切年代难以精准定论,但学界普遍认为它大概成书于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局势复杂多变,政治、军事斗争频繁,为《三十六计》这样集智慧大成的谋略书籍诞生提供了土壤。</p> <p class="ql-block">《三十六计》采用独特的体例,全书共分六套,分别是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每套包含六条计策,总计三十六计。每条计策都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短语命名,如 “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 等,每条计策下有对该计策的简要解释、按语以及相关的案例阐述。这种体例结构紧凑,逻辑清晰,方便读者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便于在实际运用中快速检索对应的策略。</p> <p class="ql-block">从历史意义上看,《三十六计》是古人长期斗争实践的智慧结晶。它总结了从战争、政治到外交等多领域的经验与策略,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在军事领域,诸多经典战例都能找到《三十六计》的影子,如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曹操运用 “声东击西” 之计,成功迷惑袁绍,奇袭乌巢,扭转战局。这些计策不仅帮助军事家们在战场上克敌制胜,更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统治者和政治家们提供了周旋、制衡、夺权的手段。</p> <p class="ql-block">在文化影响方面,《三十六计》已深深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它是中国传统智慧的代表符号之一,衍生出丰富的文化现象。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成为塑造人物智谋形象的重要元素,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巧用 “空城计” 吓退司马懿大军,使这一计策家喻户晓;在民间俗语中,许多计策演变成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如 “走为上计”,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来表达应对困境时的策略选择。它还走出国门,传播到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出独特魅力,被国际社会视作了解中国文化与智慧的一扇窗口,在商业谈判、企业竞争、体育竞技等诸多领域被广泛研究和运用。</p> <p class="ql-block">《三十六计》无疑是一部伟大的智谋经典,它以简洁的文字承载着深邃的思想,虽历经岁月洗礼,却始终散发着熠熠光辉。它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灵活多变的智慧源泉,给予人们在不同情境下洞察局势、把握时机、化解难题的能力。无论是面对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暗流涌动的商场,又或是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三十六计》都能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思路与策略,启迪人们在困境中破局,在顺境中谋远,是当之无愧的跨越时空的智慧瑰宝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