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亦称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川县(1956年改设为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在元代官居三品。蒲鲁浑和蒲居仁是女真人,女真人从金代就开始汉化,在元代被划归为“汉人”。蒲氏自明代初年,一直居住在淄川城东满井庄,后因满井村大多数人是蒲家后裔,蒲姓多其它姓氏较少,改名蒲家庄。蒲氏虽不是名门望族,但祖辈多有读书之人,有获科举功名者。蒲松龄的父亲名蒲槃,年青时家庭很穷,虽然很有学问,却没有取得功名,后弃儒经商。由于不善经营,家里人口又多、花销大,家道逐渐衰落。 <div> 蒲槃想让自家的孩子读书,由于蒲家生活不富裕,没钱请老师,就亲自教孩子们念书。蒲松龄家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三。几个孩子里数蒲松龄最聪明,最刻苦,也最得父亲的宠爱。<br> 蒲松龄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然而,他此后屡应省试不第,仕途坎坷,直至71岁时才成为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br> 蒲松龄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上,这部作品中描写了鬼狐恋情、讽刺贪官污吏,借小说抨击时弊,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br> 蒲松龄的作品流传千古,为后世留下宝贵精神遗产。<br></div> 蒲松龄故居,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村庄约建于宋代,初名三槐庄,因村内有三棵古槐而得名。明朝初期,因村东有口井(即柳泉),井水长年四溢,故改名满井村。蒲氏自明初世代居于满井庄,后因村庄里蒲姓多,更称“蒲家庄”。现在蒲家庄内还有百年以上的老建筑。<br> 2019年1月,蒲家庄村被认定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蒲松龄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家庄相比其他村庄,道路要宽阔些,青石铺就的道路平整、整洁。 村庄里有些建筑一看上去就有些年份。 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在取得莱芜战役胜利后,在淄博、临朐一带整军。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就设在蒲家庄。蒲家庄建有华野整军纪念广场。 华野整军时,司令部就设在蒲松龄后裔的院内。 <div> 蒲松龄纪念馆是在蒲松龄故居基础上于1980年建立的。拥有六个小院、七个展室,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展览面积2000多平方米,陈列体系完备、展览内容丰富。蒲松龄纪念馆获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div><div> 蒲松龄纪念馆馆藏文物、资料(版本、照片、声像)7500多件,一级品8件,其中有蒲松龄肖像立轴、蒲松龄手稿、蒲松龄印章等。基本陈列有《聊斋正房》、《蒲松龄生平及著作》、《蒲松龄研究》等。还有《聊斋故事彩塑》、《当代名人书画》专题陈列及聊斋影视厅。</div><div><br></div> 蒲松龄故居,原为东向大门一间,北堂屋三间(即聊斋),东西厢房各两间。是北方农村的典型建筑。1938年,蒲松龄故居遭侵华日军焚毁。济南解放后,国家文化部和山东省政府非常重视蒲松龄故居及其文物的保护工作,派员了解蒲松龄故居及墓园损毁情况。<div> 1954年初步修复蒲松龄故居。故宅建有东大门楼一幢,北房三间(建筑面积27平方米),东西厢房各两间(建筑面积各为17平方米)。房屋均为方石及乱石墙基,青砖立柱,小青瓦接檐,土坯,草顶。<div> 1956年,山东省博物馆赠送的四个展橱,另从淄川王村西铺毕家(蒲松龄设帐馆东)征集来几件文物,对蒲松龄故居进行简单陈列,形成故居雏形。后由区、镇、村三级政府有关负责人组成“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委托蒲松龄第十代孙蒲文琪义务管理。</div> 1958年1月,淄博市文化局设立了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征购了聊斋南院,又建了三间接待室和一间文物库房,保留了蒲松龄故宅聊斋小院原建筑格局中的东大门楼,新建了一座南大门楼。<br> 1961年,蒲松龄故居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 1980年,淄博市政府为了加强对蒲松龄故居的管理工作,批准建立了蒲松龄纪念馆,由此开创了蒲松龄故居管理史上的新纪元。从1980至1984年,国家陆续投入巨支,对蒲松龄故居、柳泉、蒲松龄墓园进行了修葺、绿化,并相继征用了故居北面、西面数户民宅,陆续开辟为学术研究展室、接待室。对墓园加修了花墙,柳泉增加了台阶,重刻蒲松龄墓表碑,柳泉碑及蒲氏墓标志碑三座,并进行了一系列绿化,使纪念馆初具规模。</div><div>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蒲松龄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蒲松龄故居“聊斋” 蒲松龄故居聊斋正房<div> 蒲松龄故居堂屋名聊斋,摆放一些简单的明清家具,墙上挂着蒲松龄画像,两旁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写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div><div> 蒲松龄自跋画像为国家一级文物。画像系绢本彩色工笔画,立轴,长258厘米,宽69厘米,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作品。此画像一直保存在蒲氏后人手中,世代相传,1954年捐献给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由蒲文琪等人共同保管。1961年由专职干部蒲玉水送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揭裱修补,并复制两幅,一幅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一幅在蒲松龄故居聊斋正房展出。<div> 郭沫若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对蒲松龄的真实写照。</div></div> 聊斋正房内是蒲松龄的书房和卧室 东厢房是厨房 西厢房存放农具和杂物 除蒲松龄故居外,后来征来的房屋成了蒲松龄生平、部分手稿、著述、美术、研究成果展室。 蒲松龄著述展<br> 蒲松龄一生著述甚丰,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词、文、赋、俚曲、杂著、戏曲等二百余万言。该展室大致介绍了蒲松龄著述的版本和传播情况,展出的主要版本有《聊斋志异》手稿影印件等共三十余种近百册。还有被翻译成俄文、英文、韩文、日文等的样本。 <div> 还展览展出了近四十种国内研究聊斋学的专著、学刊,还展出了中国港台及国外的聊斋学研究成果。</div> 聊斋故事彩塑展<br> 该展览精选了《聊斋志异》中十个典型的故事,用中国传统的民间泥塑的形式,将主要情节立体地、形象地展示了出来,以便于人们直接地、形象地了解《聊斋志异》的思想精髓和艺术魅力。 馆藏名人字画展<br> 主要展出新中国成立后的现当代文化名人创作了一大批题咏蒲松龄的字画作品,如郭沫若、老舍、田汉、叶圣陶、胡厥文、王昆仑、刘海粟、俞平伯、钱伟长、赵朴初、阳翰笙、聂绀弩、吴组缃、端木蕻良、王力、吴作人、启功、范曾、周而复、张友渔等,共六百余件。该展览采取周期轮流展出的方式,定期更换。 蒲松龄生平展 蒲家庄外建了聊斋园 聊斋园内建有“狐仙园”即蒲松龄艺术馆 “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这副对联刻在蒲松龄故居东边聊斋园内狐仙园的廊柱上。意思是: 如果蒲松龄乡试成功,或者再进一步成为翰林学士。那么可能中国文坛就会少了一个小说家,政坛上有多了一位衣冠之辈。进入了仕途,他就只能忙于政务而无心修行文学。三生有幸的是蒲松龄科考名落孙山,我们多了一部传世的名著《聊斋志异》。<br> 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书写“狐仙园” 狐仙园里有一组民间泥塑,可总结蒲松龄的一生<div> 蒲松龄从小就是一个聪慧的少年。</div> 蒲松龄9岁时,父亲蒲槃想让自家的孩子读书,由于蒲家生活不富裕,没钱请老师,就亲自教孩子们念书。 顺治十四年(1657年),蒲松龄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淄川县志》“顺治十四年,柳泉先生童生试道、府、台位列第一。文名甚籍”。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蒲松龄21岁,应乡试未中;清康熙二年(1663年),蒲松龄24岁,应乡试未中;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龄32岁,秋应乡试未中;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蒲松龄35岁,应乡试未中;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秋,蒲松龄48岁,应乡试,因“越幅”被黜;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蒲松龄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蒲松龄72岁,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相当于安慰奖)。贡生是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身份和资格。贡生是指那些通过科举考试,但尚未取得进士或举人资格,而被选拔进入京师国子监学习的读书人。贡生的选拔通常基于其在地方学府中的成绩或资格。 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为生活所迫,应任江苏宝应知县的同邑友人孙蕙之聘,蒲松龄离开了家乡,去孙蕙那里做幕宾。此行虽然为时很短(前后不过一年多),但对蒲松龄的生活、思想的影响却很重要,使蒲松龄由一个只知吟写八股文的书生开始面向社会,接触社会。看到官府黑暗,官贪吏虐,鱼肉百姓;豪绅为富不仁,凌辱良善小民等。<br> 蒲松龄因为要参加乡试以图上进,在宝应的幕宾生活只一年多就结束了。康熙十年(1671年)的夏末秋初,他辞别孙蕙,回到了淄川。 在第一次乡试失利后,蒲松龄趁空闲之余便在路边支起了茶水摊。而别人这么做是为了赚钱糊口,他却是为了听故事。往来的行人,路途颠簸,看见路边有人难免会驻足歇息。蒲松龄从不收取茶水钱,他要的是故事。每讲一个故事,便能得到一碗茶水。此外,还有蒲松龄在齐长城关口,莱芜的青石关摆摊奉茶,听取过路人讲故事的记载。就这样,蒲松龄的素材逐渐多了起来。他将听取的奇闻异事,都逐一记录下来。晚上回家之后,便挑灯夜战,进行文学处理。 由于生活的逼迫,蒲松龄回乡不久就开始了教书生活。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蒲松龄40岁,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当了家庭教师。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div> 毕际有是明代尚书毕自严的儿子,在清朝做过扬州府通州知州,同当时的新贵、大诗人王渔洋是姻亲,是淄川的头等乡绅。他的家有“石隐园”、“绰然堂”、“效樊堂”等园林,藏书也很多。毕际有兄弟子侄都喜欢吟咏,喜欢与文人交往,对蒲松龄很尊重。所以,蒲松龄在毕家教书觉得很满意。可以说,蒲松龄一生中的教书生涯基本是在毕家度过的,《聊斋志异》也基本是在毕家完成的。<br> 这一时期是蒲松龄一生中生活最贫穷,精神最苦闷,同时也是最富于孤愤精神,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div> 蒲松龄挑灯夜战,写作不断。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此孙蕙已擢户科给事中,族人、奴仆横行乡里。蒲松龄为此愤然上书孙蕙,劝其“择仆而役”、“收敛族人”。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蒲松龄代民众揭发淄川漕粮经承康利贞妄增田赋银两。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蒲松龄71岁时方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教书生涯。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蒲松龄74岁,妻子刘孺人病逝,这对于蒲松龄的精神打击很大。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儿孙们发觉蒲松龄的身体越来越差,预感其不久于人世,于是在这年的九月底,请来江南名画家朱湘麟到淄川蒲家庄给他画像。蒲松龄穿着贡生的朝服,端坐在椅子上。一只手扶着椅子的把手,一只手拈着髭须,仿佛在遐思,也仿佛在向别人讲述故事。…… 又过了两年,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的正月二十二日,蒲松龄终于倚着聊斋的南窗,在夕阳的馀晖中溘然长逝。 柳泉,位于蒲家庄东门外。原名满井,蒲家庄早年因此井而得名为满井庄。蒲松龄非常喜爱柳泉,曾说过“予蓬莱不易也”。所以自号“柳泉居士”。传说他曾在此设茶待客,与过往行人作促膝之谈,听他们谈狐说鬼,以搜集创作素材。解放后与修复蒲氏故居的同时也进行了恢复旧景的建设。 蒲松龄墓园,位于蒲家庄东门外一里许,整个墓园占地一千多平方米。内有古墓30多个,古柏30多株。<div> 蒲姓始祖之墓</div> 蒲松龄墓在西北隅。封土高两米多。墓前有清雍正三年(1725年)张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石碑一座。 聊斋园内建有聊斋宫,里面有关于聊斋故事的表演。 尽管蒲松龄一生生活贫困、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科举考试的热情,并对民间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他广泛收集了各种怪异故事和传说,加上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不平之事,这些积累成为了他创作《聊斋志异》和其它作品的重要素材。<div> 《聊斋志异》多数篇章是发自真实的感受,反映了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大体上有以下几类:一、揭露官府黑暗,官贪吏虐,鱼肉百姓,官军大肆掳掠,滥杀无辜;二、鞭挞豪绅为富不仁,凌辱良善小民;三、讥讽科场考官昏庸,黜佳士而进庸劣;四、嘲谑炎凉世态、浇薄风俗;五、体现人生经验哲理,赞美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寄托理想追求。<div> 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已引起周边人们的兴趣,竞相传抄。《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20世纪以后,不仅《聊斋志异》仍为人爱读,而且其中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div><div> 《聊斋志异》很早便走向了世界,现在已有日、美、法、德、意、俄、越南、捷克、罗马尼亚、波兰、西班牙等近20余种语言的译本,流传于世界各地。</div><div> 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