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洋原创艺术摄影《以前期控制,重塑摄影艺术》

含洋原创艺术摄影

<p class="ql-block">如今,数字化摄影盛行,数码相机已成为摄影者的核心创作工具。但有个现象不容忽视:约99%的摄影者,包括职业摄影师,都过度依赖后期处理,这暴露了他们前期相机控制能力的不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数码相机前期控制可不是胶片相机那简单的三大操作,它体系复杂且关键,直接决定成像效果。前期控制得保证照片曝光准确、色彩真实、质感逼真、影调与色调精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新闻和纪实摄影中,必须真实,严禁后期处理和剪裁;艺术摄影也一样,前期精心构思、拍摄是关键,后期只是微调,影调、色调可不是后期凭空设计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现实里,很多摄影者只懂数码相机基本操作,拍摄时随意按快门,全指望后期软件,完全忽略了前期控制功能。他们没意识到,前期控制涵盖动态范围、对比度把控,曝光参数设置,还有色彩、构图和独特功能运用等要素。和胶片相机比,数码相机前期控制范畴更广、更灵活,本应助力创作,却因被忽视、不会用而浪费了优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摄影者只有重新重视并深入学习前期控制,熟练掌握关键技能,才能精准捕捉画面,减少后期依赖,让摄影回归本质,推动摄影艺术突破发展困境。今天含洋再来深入剖析数码相机前期控制的关键层面。</p> <p class="ql-block">一、动态范围与对比度控制</p><p class="ql-block"> 数码相机动态范围</p><p class="ql-block"> 数码相机的动态范围基于传感器对不同亮度光线的捕捉能力,其像素如同微小的光接收器,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而能识别的亮度范围就决定了动态范围。比如人眼,无论在强光还是暗处都能看清周围事物,动态范围宽的数码相机在拍摄时,同样能精准记录下从极亮到极暗区域的细节。以拍摄日落时分的城市为例,它能清晰呈现被夕阳照亮的高楼细节,以及处于阴影中的街道景象,确保亮部不过曝,暗部有细节。</p><p class="ql-block"> 为了在各种光比场景下都能完整保留画面信息,必须控制动态范围。在大光比场景中,如上述夕阳下的城市,宽动态范围可避免高光部分过曝成毫无细节的白色,暗部欠曝成漆黑一片,确保画面亮部和暗部细节都能完美保留,为作品增添丰富的层次感。</p><p class="ql-block"> 胶片相机的宽容度类似于数码相机的动态范围,但胶片宽容度取决于胶片特性,一旦选定胶片,在拍摄过程中就难以改变。而数码相机可通过调整感光度、曝光补偿等参数,以及运用HDR等功能,灵活改变动态范围,并且在前期拍摄时就能直接进行控制。胶片相机则依赖后期冲洗等复杂流程来实现一定程度的调整,灵活性和即时性远不如数码相机。</p> <p class="ql-block">数码相机对比度</p><p class="ql-block"> 对比度是指画面中最亮与最暗区域的亮度比值,相机通过调整图像信号处理算法来改变对比度。高对比度增强亮暗差异,让画面呈现出鲜明、锐利的视觉效果,比如经典的黑白照片,黑与白的强烈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低对比度则使亮暗过渡更加平缓,画面看起来柔和,更具艺术感。</p><p class="ql-block"> 在曝光方面,数码相机宽容度前期一次确定,无法像胶片相机那样通过多次曝光、冲洗等操作进行修正。在高对比度情况下,若相机测光以亮部为基准,暗部可能因曝光不足而漆黑一片;若以暗部为准,高光部分又容易过曝成白色斑块。因此,需要调整对比度来匹配场景光比,确保曝光准确。在手动档模式下,摄影师通过调整EV值来控制曝光,调整对比度后,需根据画面亮度变化重新评估EV值。例如提高对比度后画面变亮,可能要适当降低EV值,以避免高光过曝或暗部欠曝。</p><p class="ql-block"> 数码相机色彩还原依赖白平衡、饱和度与对比度的联动。高对比度会增强色彩饱和度,但可能导致色彩偏离真实;低对比度下色彩可能显得灰暗。与胶片相机色彩受胶卷色温、曝光、冲洗药液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数码相机需要控制对比度,以保证色彩的准确还原。比如在拍摄风景时,合适的对比度能让天空的蓝色更湛蓝,植被的绿色更鲜嫩。</p><p class="ql-block"> 高对比度能够突出物体的纹理细节,让粗糙的岩石表面看起来更加粗糙,凸显其质感;但如果对比度过高,可能会丢失部分亮部或暗部的细节。低对比度下画面整体较为柔和,可能会使物体缺乏立体感,如金属表面难以呈现出硬朗的质感。通过控制对比度,可以塑造出不同的质感效果,满足不同的创作需求。</p> <p class="ql-block">调整对比度能够改变主体与背景的分离程度。高对比度时,主体更容易从背景中凸显出来,成为视觉焦点,例如拍摄人物时,高对比度能让人物与背景拉开距离,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低对比度则可能使主体与背景融合,分散观众注意力,此时就需要通过其他构图方式来突出主体。</p><p class="ql-block"> 高对比度可能强化空间感,使画面中的远近物体看起来距离更远,比如拍摄一条长长的走廊,高对比度能突出走廊的纵深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低对比度则可能使画面显得扁平,空间感减弱。在拍摄需要营造空间感的场景时,可以利用对比度调整来达到理想效果。</p><p class="ql-block"> 胶片相机对比度主要受胶片类型、曝光和冲洗的影响,拍摄后调整受限。而数码相机在前期可随时调整对比度,并且能够实时预览效果,操作更加灵活精准。摄影师可以在拍摄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快速调整对比度,找到最适合的画面效果。</p> <p class="ql-block">二、曝光控制</p><p class="ql-block">数码相机光圈、快门、ISO</p><p class="ql-block"> 光圈控制镜头进光孔大小,就像房间窗户的大小,决定了光线进入的多少;快门决定光线进入的时间,好比窗户打开的时长;ISO调节相机传感器对光线的敏感度,类似于人眼在不同环境下对光线的适应能力。这三个参数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控制曝光量。</p><p class="ql-block"> 需要根据场景亮度、拍摄意图选择合适的参数组合。例如在低光环境下,提高ISO可以获取足够曝光,但ISO过高会产生大量噪点,这些噪点会干扰画面,降低对比度,同时压缩动态范围,使亮部和暗部细节丢失。与胶片相机不同,数码相机的ISO可随时调整,能够更灵活地应对不同场景,比如在夜晚拍摄城市夜景时,可以根据实际光线情况调整ISO,获取清晰且噪点可接受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胶片相机的ISO由胶片本身特性决定,一旦装入相机,ISO就固定了,曝光失误后难以补救。而数码相机可随时调整参数并立即回放查看拍摄效果,若不满意可重新拍摄,大大提高了拍摄效率和成功率。</p> <p class="ql-block">数码相机手动档用EV值控制曝光</p><p class="ql-block"> 在手动档模式下,EV值成为控制曝光的关键因素。EV值每增加1或2,意味着进光量改变,画面会变亮;每减少1或2,进光量减少,画面则变暗你会发现图像影调会在改变。在调整对比度后,画面的整体亮度会发生变化,此时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评估并调整EV值。比如提高对比度后画面整体变亮调,可能就需要适当降低EV值,以保证画面的亮度平衡,避免高光部分过曝或暗部欠曝。这要求摄影师根据现场光线强弱与方向情况、拍摄意图以及对画面效果的预期影调,结合直方图等工具,不断尝试和调整EV值,以获得理想的曝光效果,同时确保与对比度的设置相互协调,使画面达到最佳的视觉呈现。直方图就像一个曝光和对比度的“检测仪”,通过它摄影师可以直观地了解画面中亮部、暗部和中间调的像素分布情况,从而更准确地调整EV值。</p> <p class="ql-block">三、色彩控制</p><p class="ql-block"> 数码相机白平衡</p><p class="ql-block"> 白平衡用于校正不同光源下的色彩偏差,使白色物体在照片中呈现出真正的白色,通过调整相机色彩平衡算法来实现。不同光源的色温不同,如日光偏冷,钨丝灯偏暖,相机需要根据光源色温调整色彩平衡,以还原真实色彩。</p><p class="ql-block"> 对比度的调整会影响色温的表现。在高对比度情况下,画面的色彩倾向会更加明显,可能会使暖色调更暖,冷色调更冷。例如在拍摄室内暖光环境时,高对比度下,暖黄色的灯光会显得更暖,营造出温馨的氛围;而低对比度时,这种色彩倾向就会减弱。数码相机需要结合白平衡与对比度,以保证色彩的准确还原。与胶片相机依赖胶片色温特性不同,数码相机在这方面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拍摄环境随时调整白平衡。</p><p class="ql-block"> 胶片相机靠选择不同色温的胶片或使用滤镜来校正色彩,一旦拍摄完成,后期更改难度较大。而数码相机可随时调整白平衡,以适应不同的光源环境,无论是在室内灯光下,还是在户外阳光下,都能轻松获取准确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数码相机色彩模式</p><p class="ql-block"> 相机内置的不同色彩模式,如标准模式色彩较为均衡,适合日常拍摄;鲜艳模式色彩饱和度更高,能让画面色彩更加鲜艳夺目,适合拍摄风景、花卉等;中性模式色彩更淡雅,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它们是通过预设的色彩算法来调整图像的色彩表现。</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白平衡微调滤镜与对比度相互作用,能够满足不同的影调与色调拍摄需求。例如在鲜艳模式下,再提高对比度,色彩会更加浓烈鲜艳,适合拍摄富有冲击力的画面;而在中性模式下提高对比度,画面色彩变化相对温和,更适合追求自然风格的作品。胶片相机的色彩风格相对固定,多需要放大时滤镜调整。而数码相机可灵活切换色彩模式,为摄影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选择。</p><p class="ql-block"> 胶片相机的色彩风格取决于胶片类型,在拍摄前选定滤镜后很难改变。数码相机不仅可以随时切换色彩模式,还能结合其他参数对色彩进行微调,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创作空间。摄影师可以根据拍摄题材和个人创意,前期轻松调整白平衡滤镜色彩模式和微调参数,实现多样化的色彩表现。</p> <p class="ql-block">四、画面构图与透视控制</p><p class="ql-block">主陪体关系</p><p class="ql-block"> 对比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主体与背景的分离度,同时构图时元素的位置、大小、比例等也会对主陪体关系产生关键作用。例如将主体置于画面中心,或利用前景、背景元素衬托主体,都能强化主陪体关系。高对比度时,主体更容易从背景中凸显出来,成为视觉焦点;低对比度则可能使主体与背景融合,需要通过其他构图方式来突出主体。比如拍摄一朵鲜花,高对比度下,鲜花的颜色和细节更加突出,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观众的目光会自然聚焦在鲜花上;而低对比度时,鲜花与背景的界限可能不那么清晰,需要通过将鲜花放置在画面中心等构图方式来吸引观众注意力。</p><p class="ql-block"> 为了突出主体,常常需要提高对比度,同时搭配合适的构图方式。不同的构图法则,如三分法、对称构图、引导线构图等,都能引导观众视线聚焦主体,明确画面主次,从而更好地表达拍摄意图。例如使用三分法构图,将主体放置在画面的四个交叉点上,可以使画面更加平衡、自然,突出主体的同时,也能让观众感受到画面的和谐之美。</p><p class="ql-block"> 胶片相机通过光学取景器判断,难以精准把握对比度和构图对主陪体关系的影响。而数码相机可实时预览,能够更直观地调整构图和对比度,使突出主体的操作更加便捷高效。摄影师可以在相机屏幕上实时查看调整效果,快速找到最佳的构图和对比度组合。</p> <p class="ql-block">透视关系</p><p class="ql-block"> 高对比度能够强化线条和空间感,低对比度则会削弱空间感,这是通过改变画面中不同元素的视觉强度来实现的。同时,拍摄角度、焦距的选择也会极大地影响透视关系。例如,广角镜头能夸张前景与背景的距离,强化空间透视效果,让画面更具张力;长焦镜头则会压缩空间,使远近物体看起来更紧凑,适合拍摄特写和压缩空间感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在拍摄建筑等需要营造空间感的场景时,可以利用对比度和拍摄参数的调整来实现。根据不同的创作意图,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和焦距,配合对比度调整,能够准确呈现出想要的空间透视效果,增强画面的表现力。比如拍摄高楼大厦,选择低角度仰拍,配合高对比度,可以突出建筑的高大雄伟,强化空间感;而使用长焦镜头拍摄城市街道,压缩空间感,能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 胶片相机在拍摄时难以实时评估透视效果,主要依赖摄影师的经验判断。而数码相机可实时调整拍摄参数和对比度,确保能够达到理想的透视效果,操作更具便利性和精准性,为摄影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摄影师可以通过相机屏幕实时预览不同参数下的透视效果,快速找到最符合创作意图的设置。</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HDR模式,其在拍摄图片时并不推荐使用,因为合成的图片会使空间透视关系不自然扭曲,色彩也难以真实还原,易出现过度饱和或色调异常的问题,导致画面失去真实氛围。不过在拍摄视频时,HDR模式却能提升画面效果和动态范围,使视频在不同亮度区域保留更多细节,画面更加清晰生动,为视频创作带来独特优势。</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数码相机的前期控制涵盖了众多关键控制要素,这是后期无法改变的,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共同影响着最终的拍摄效果。摄影者不应再过度依赖后期,而应深入学习和掌握数码相机的前期控制技巧,充分发挥数码相机的强大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摄影创作中准确地捕捉到每一个精彩瞬间,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和感染力的作品,推动摄影艺术不断向前发展,打破当前摄影艺术界因过度依赖后期而陷入的发展瓶颈,让摄影回归到其本质,用相机与镜头的前期精心把控去讲述每一个独特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