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中国年

布吕影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农历正月初一,被定为是一年之始。无论身处何方的中国人,都会尽力提前回家,与亲人团圆,用春联、窗花、年画等装饰让节日氛围更加浓厚,共度新春,祭祖敬天。这是对传统的延续,同时也是对先人的感恩和对新年的祈愿。当然,中国也有一些少数民族按自己习俗过自己的年。那我们在北京,为什么还要强调中国年呢?原来农历初一过年的国家不只中国,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都过。所以,英文出现了Lunar New Year and Chinese New Year差别。特别是中国春节去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的春节就特别强调过中国年。其实我觉得在北京没必要这么强调,谁也不会说你过得是韩国年或越南年。 </p><p class="ql-block"> 中国过年要放鞭炮,这与春节的起源“年兽传说”紧密相关。相传,古时有一怪兽“年”,每到岁末便出来侵扰村庄,唯有红色和巨响才能驱赶它。然而,现在中国许多城市严禁人们燃放鞭炮••••••炮不让放了,这年兽谁管? </p><p class="ql-block"> 春节的仪式感越来越弱,如今过年,基本用“吃”代替了一切。如何让春节传承文化,增强仪式感和归属感,让人们无论身处何地,心有所归,那才是真正的中国年。</p><p class="ql-block"> 下面请跟随我的镜头,看看北京人的过年。</p> <p class="ql-block">一、贴窗花、串亲戚</p> <p class="ql-block">二、烧头柱香</p><p class="ql-block"> 每到大年初一,北京信佛之人会去雍和宫烧头柱香祈福。除了疫情三年的管制之外,年年人气爆棚。今年虽比不了去年人多,但阵仗却依旧。  </p> <p class="ql-block">  在武警兄弟迈着时代步伐前进的队伍陪伴下将您送入寺院烧香时,那心境是否能平静呢?</p> <p class="ql-block">三、逛庙会</p><p class="ql-block"> 北京庙会有很多。我去了地坛和龙潭湖庙会。地坛庙会除了吃玩之外有模仿皇帝祭地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这不是“吃”</p> <p class="ql-block">一碗茶汤(北京味)</p> <p class="ql-block">万机朝圣</p> <p class="ql-block">此景,让我想起隋炀帝在过年时插假花的故事(出自《大业拾遗记》)。北方冬季寒冷,到了春节时,百花凋零,无法欣赏鲜花。隋炀帝奢靡享乐,想在宫中营造春意,于是命宫人用丝绸和彩帛制作假花,并插在殿内的花瓶和庭院的树上,以此装点宫廷,让人误以为春天已至。</p><p class="ql-block"> 这种假花被称为“绢花”或“纱花”,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春节和喜庆场合的装饰物,影响了后世的年节风俗。从某种程度上看,隋炀帝推动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也间接促成了后世“年花”文化的形成。</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垃圾也成了时尚。</p> <p class="ql-block">一帆风顺</p> <p class="ql-block">银行在庙会中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听说,我们的数学内容还是80年前的。历史教育也还靠这拉洋片吧?</p> <p class="ql-block">琉璃文创品吸引了老人。</p> <p class="ql-block">祭祖?</p> <p class="ql-block">四、看金融街</p><p class="ql-block"> 每年金融街都由各银行赞助摆放生肖。今年没了生肖。金融街的繁华与萧条直接反映着中国经济的冷暖。</p> <p class="ql-block">五、“写书法、去校园”</p><p class="ql-block"> 过大年,人家都在写春联,贴窗花。我走街串巷,也搞了一副“书法作品”,还看了看校园••••••</p> <p class="ql-block">我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逛了一下校园。</p> <p class="ql-block">代替爆竹,驱邪换“人”了!</p> <p class="ql-block">祝大家新年快乐!岁岁平安。</p> <p class="ql-block">(版权所有,如有需要请于作者联系)</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吕兵,男,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如影随行摄影专家团成员。2012年开始学习摄影。2013年,作品《太和门上的音符》获得雪花古建筑摄影大赛二等奖。之后诸多作品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网收藏、获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