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第七章 盲目跟从叛逃的真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从“伊塔事件”6万多群众、干部盲目听信虚假宣传、盲目跟从叛逃的具体过程中,就会更深刻了解这一事件发生的本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一、我国困难时期与苏谍的宣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2 年的伊塔地区,每天都有不同的谣言在流传。人们常常围坐在茶馆里,交头接耳地讨论着苏联的美好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位赶大车的老汉对邻居说道:“听说苏联那边的面粉不要票,想买多少买多少”!在三年困难时期的背景下,这些消息格外吸引人的注意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的伊塔地区,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正经历着艰难的岁月。粮食供应紧张,副食品匮乏,人们处于饥饿状况。一位当年留下来的老人回忆说:“那时候一个月能分到一斤油就算不错了,有时候连盐都要限量供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方面开始了他们精心策划的宣传攻势。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向边境地区的居民描绘苏联的“美好生活”,对当时艰难的北疆边民具有很大的诱惑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伊塔集市上,时常有人悄悄传阅一些从苏联寄来的明信片。明信片上印着莫斯科宽阔的街道,装满商品的商店橱窗,还有穿着时髦的行人。这些图片在当时的边境居民眼中,就像是一扇通向“新世界”的窗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苏联方面还通过收音机向边境地区播放专门的节目。一位老人回忆说:“那时候晚上总能听到苏联电台的广播,说他们那边工人一个月能挣多少卢布,能买多少东西,听得人心里直痒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联还派出了专门的“联络员”。这些人大多是会说中文的哈萨克族人,他们借着做小生意的机会,在边境地区来回穿梭,暗中散布各种诱人的消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在伊塔街上经常能看到一些陌生面孔,”一位老街坊回忆说,“他们总是神神秘秘的,跟人说话时总喜欢提到苏联那边的好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二、“随大流”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样的氛围下,一些居民开始动摇了。特别是当他们听说两位将军也要“过去”的时候,更多的人加入了这场叛逃的队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位参与过边境管理的老干部回忆说:“那段时间,每天晚上都能看到三三两两的人往边境方向走。问他们干什么,都说是去放牧,去探亲。谁能想到,他们是在为后来的大规模叛逃做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叛逃的人群中,不仅有普通农民、牧民,还有不少是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部队的干部和士兵。他们中有的是受了蛊惑,有的是被亲友拉去的,更有人是因为看到领导都走了,自己也跟着“随大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终统计,这场边民外逃人数加起来共有六万七千余人,人数之多乃世界罕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的最大一次国际间边民外逃事件,此次事件成为中苏边境由局部紧张转入全线激烈冲突的导火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三、不願叛逃的群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并非人人想去苏联,也有部分干部群众坚守家园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位当年差点被裹挟的老人说:“那时候整个伊塔乡都乱糟糟的,人心惶惶。有的人白天还在开会表态,晚上就偷偷收拾细软准备跑路。就连我的几个邻居,都在半夜来敲门,劝我一起走,幸好我没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个八十几岁老太太回忆说:“我儿子要去苏联,我劝儿子别走,这里是我家,走到异乡,万事难呀!”儿子劝母亲一块走,母亲无奈地摇头,受过苏联学校教育的儿子,还是离开母亲,离开家园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走的急,有的家庭,儿子在外地读书,来不及通知,家里人员随大流急冲冲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一个被苏联收买的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说苏联怎么怎么好,要大家逃往苏联,有一个牧民家庭,就是不随大流,就是不走,而且对这个村干部说:“不管怎么说,还是在这里好,出门一时难,何况去外国一辈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人们逃走的路上,一位维吾尔族大爷躺在道路中间,哭说着:“乡亲们,别走呀,留下来吧!”但是,在叛逃的洪流中,这些规劝显得很微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四、有证据是苏联策划的事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我们有确切证据证明是苏联驻乌鲁木齐总领事馆和驻伊宁领事馆策划了这起“伊塔事件”,并且苏联边防军还给这批叛逃的人提供方便,给他们带路。在大叛逃的几个月里,苏联边防军架起了许多大功率探照灯,光线射到我国境内几百米,为晚上叛逃者照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发生这起事件之后,中央亲自派人到新疆处理问题。还给苏联发出三份备忘录和照会,要求苏联方面恢复边境正常状态,交回外逃人员。可是苏联怎么会听我们的话,这件事自然是不了了之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1962年,这场由于历史渊源、国内经济困难、苏联策划、两位将军组织、地理位置、民众盲从等原因,发生了这场叛逃事件,这是二战后国际上最大规模的群体叛逃事件,国际影响极坏,最终酿成了一场历史悲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而坚守家园的群众享受政府部门的特殊照顾,生活过得越来越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