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散文】 母亲的火烙铁

悦溪散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昵称/悦溪散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8356623</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年幼时,也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每年的腊月是母亲最忙的一个月份,也是母亲的火烙铁不断地被烧热、冷却、再被烧热、再冷却的一个月份。说到火烙铁,上了年纪的人应该知道是个什么物件。有句歇后语是这样说的,裁缝打架~~试一烙铁。也就是说,烙铁是裁缝的代名词。它是每个裁缝必备的工具,每件衣服的熨烫都得靠它。也许有人会说,喷雾蒸汽式电熨斗一九五三年就问世了,怎么不用?可实际情况是,当时的乡下,即使你买得起也买得到却用不了,因为没有电。所以,只得用简易式的传统的火烙铁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火烙铁是她自己到铁匠铺找师傅打的,打好后拿回家又让父亲做了几个活动型的木柄套,母亲说用着很顺手。那个火烙铁是个长方形,长约13厘米,宽约7厘米,厚约2厘米。柄把的长度与火烙铁主体的长度相仿,柄把自火烙铁主体往末端方向由粗变细且为菱形,方便木柄套地套入和脱出。当火烙铁在灶膛烧热后,木柄套把它套出来熨烫衣服,自然不会烫手;当火烙铁渐渐冷却需要重新加热,木柄套将它投入火膛后,自己也能顺利地脱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严格来说,母亲是个业余裁缝。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母亲从来没有拜过师,是靠自己的悟性和巧手来吃这碗粥的,而且手艺精湛。尤其是做村里中老年妇女冬季穿的那种大襟棉袄,母亲有自己独到的技艺和心得。十里八村的妇女们特别喜欢穿母亲纯手工缝制的这种袄子,它轻巧而不臃肿,保暖而又美观。它之所以这么受人喜爱,也与当地的气候有关。我家地处江汉平原,一马平川。一到冬腊月天,寒风嗖嗖地,刮到脸上生疼,钻入衣襟贼冷。年轻人血气方刚还顶得住,中老年妇女可就遭不住了。这种棉袄它是肋部开衩的可以防风,用的是纯手工布质绊扣,也就是盘扣,而且开衩处里边的那一面袄子有个大大的竖长形舌头(裁缝用语)。棉袄扣上绊扣后,开衩处相当于有了二道挡风墙,即便有风从绊扣处钻入,也绝对吹不进袄子里面。这样的设计让人心生感慨,不得不佩服前人们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腊月里,母亲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其实从冬月初开始,就有乡邻们陆陆续续地上门找母亲预约了,不然还真排不上号。一来是因为母亲并不是专职的裁缝,她还有自己的农活要做,而且我们家过年需要自己制作的年食货必须在冬月份办完;二来是因为村上的年度分红要到年底才能支付,不管你是预支还是实时分钱。只有有了钱才可以去置办衣料来请裁缝,才可以去买肉鱼烟酒来招待裁缝。无论分红分的钱多还是钱少甚至超支,乡亲们过年总得有个年样,御寒的冬衣方面,老人和孩子优先。家里条件好的请两到三天裁缝,条件再不济的也得请一天。母亲从腊月初一到小年,几乎天天都是早上早早地出门,晚上晚晚地归家,有时还得拿点边角料回家来加班做绊扣,昏黄的油灯下,总是母亲忙碌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腊月里,我基本上放寒假了,有时也会到母亲做活的那里去玩。母亲当时做衣服的场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恍若昨日。母亲将布料裁剪好后,均匀地铺上当年的新棉絮,按合适的间距结实地缝在袄子的里布上,然后再缝上面料。当火烙铁烧热了,母亲便把它反扣于地上。在已经缝好的衣服的领口、袖口、下摆、开衩处、扣绊处撒上一些水,再覆盖上浸过水的湿度正好的同色厚布。随着火烙铁轻轻地压上,一缕缕水蒸汽冒起,如氤氲的薄雾,煞是好看。火烙铁拖滑按压几次后,揭开蒸干的厚布,已熨烫好的地方平整丝滑,毫无火烙铁烙过的印痕。母亲熨烫衣服的整套动作技巧娴熟,如行云流水,极具美感;母亲手工做的棉袄针脚密实排行有序,宛若缝纫机扎地那般齐整;母亲手工做的扣绊如蝴蝶卧枝,扣头像梅蕾初绽,且大小合适,扣解自如;母亲手工做的袄子面料的前后片花纹无拼接痕迹,好像没有剪裁过浑然天成。用现今的流行语来说,整件袄子如同一副上佳的作品,艺术范十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电在乡村逐渐地普及。裁缝的熨烫工具也随之更新换代,火烙铁自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可母亲外出做衣服时仍然带着她的火烙铁。或许是用惯了太顺手,或许是几十年的使用,用出了感情。即便是尔后,母亲随着我进城,她的裁缝手艺自是无用武之地了,母亲却像呵护自己的孩子般把它擦拭干净,细心地包好后放在衣柜里。这块火烙铁仿佛成了母亲生命中的一部份,难以割舍!</p><p class="ql-block"> 我懂母亲。母亲自学成才,几十年的裁缝生涯,尤其是以前在每年的腊月间为乡邻们缝制各种衣服,所获得的那种时光的充实感和被人尊敬的自尊心的满足感以及对裁缝工具比如火烙铁的亲近感,不是那么容易忘却的!她会伴着母亲的一生,那些画面也会时不时地浮现在母亲的眼前,那些情感也会时不时地萦回于母亲的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我懂母亲。母亲过世后,这块火烙铁就埋在了母亲的墓地里。母亲在世时,它陪伴了母亲几十年,甚至可以说,它在母亲最好的年华里和母亲一起成就着骄傲与荣光!它本来是一块铁料,在母亲的关注下被熔炼成一块火烙铁,它的一生已经与母亲息息相关。它发热了几十年,它的底部已被磨得乌黑锃亮,堪称物尽其用。我每年给母亲扫墓时,自然会记得它。现今它仍然在母亲身边,也可以说是它最后的也是最好的归属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