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耳鸣耳聋首先要分清“二虚二实”,因为虚证和实证治疗原则是完全不同的。杨大夫认为耳鸣耳聋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者,暴病耳聋,或耳中觉胀,鸣声不断,按之不减,兼见面赤囗干,烦躁易怒,脉弦,或兼见寒热头痛,脉浮等;虚证者,久病耳聋,或耳鸣时作时止,过劳则加剧,按之鸣声减弱,多兼有头昏、腰酸、遗精、带下、脉虚细等症状。《黄帝内经》指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如果临床中不问青红皂白,不经耳鼻喉科医生专科检查就乱用补肾药,轻则疗效不佳,重则加重病情。<br><br><br>第一个“实”是指肝火上亢,高血压患者容易肝火旺盛,上扰耳窍而致耳鸣;第二个“实”是痰湿,痰湿郁久化火,上攻耳窍也会产生耳鸣。这类耳鸣的特点是发病时间不长,每次持续时间短,声音高亢。<br><br>而“二虚”之一就是肾虚,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肾与耳朵的关系最为密切,肾虚易产生耳鸣;除了肾虚外,脾胃虚弱也会诱发耳鸣,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使得气血不足,耳窍失养渐发耳鸣。这类耳鸣往往是病程较久,每次发作时间长,声音相对低沉。<br><br>分清虚实只是治疗耳鸣耳聋的第一步,即确立治疗的大方向,落实到具体药物,还需在虚证或实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辨别不同证型,如风热侵袭、肝火上扰、痰热郁结、气滞血瘀、肾精亏虚、气血亏虚等。中医治疗耳鸣是差异化与个体化的结合,即“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