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文、图片:聂志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总有一方净土,虽然过去了很多年,却依然会时常想起它,想起当时的人和事,想起那些曾经有过却不会再有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8年,由于历史的特定原因,南昌一中迁校,部分老师来到了距南昌40公里远的梁家渡,在四面环山的山坳里,创办了南昌蚕桑场五七中学。三年后,我们小学毕业班的近200名学生,背上行李,从家乡向塘坐上火车,一站后下车,穿越站台前面的小山岗进入一座山坳,开了我们一生中的第一次住校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我们大都十二、三岁。许多同学都没有出过远门,一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宿舍后面的山坡上,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同学躲在那儿细声哭泣。一天,陈培林老师循声找到了几个正在哭泣的女同学。陈老师俯下身来,亲切地问道:怎么哭了?是想家了吗?同学们哭着回答:嗯,想我妈妈,我想回家。陈老师安慰道:这就是你们的家啊!再过两天就是星期天,你们就可以回去了。不过,你们向塘的“马打滚”真好吃,记得下次回去帮我买两个来。同学们破涕为笑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年以后,我们初中毕业。部分同学下放去了农村,部分同学留下来继续读高中,不久也转学去了其他学校。南昌一中迁校时过来的老师们也陆陆续续调回了南昌。从此,这个山坳中的学校,便留存在我们的记忆当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记忆中的这方净土总是充满阳光。无论是嬉戏打闹的伙伴,还是表情肃穆的老师,无论是烈日骄阳下的“双抢”,还是满头雾水的考试,记忆的片段总是定格在当年的这个山坳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十五年过去。从意大利回国探亲的阙加昌同学,表达了很想见一见初中的老师和同学们的意愿。在初二(1)班同学微信群发出了倡议之后,立即得到了众多同学的回应。班主任老师淦家浩也积极响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2日,感谢老天的眷顾,原本烈日炎炎、气温高达摄氏40度的南昌,突然下了几场暴雨。八辆小车,载着班主任淦老师和27名同学,踏上了时隔四十五年的寻梦之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车队从通向凤凰沟景区的公里爬上了一条上坡小径,穿行在松树林中。感觉,这就是当年从总场出来后通向学校的树林了。但走了不多久,路没了,被一个厂区阻隔。大家都下车,寻找学校的痕迹。但四处寻遍,丝毫不见踪迹。我翻过山岗,向远方眺望,突然看见远处的一片湖光,对了,那就是离学校不远的水库。沿着水库向西约1000米,也就是我们所看到这个厂区附近,应该就是当年的学校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位住在附近的大姐告诉我们,这所厂区的后面就是当年的学校所在地,只是学校很久以前就被拆除了,什么也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是心有不甘,于是返回原路,从当年的粮站上坡,来到了厂区的另一面。一排破旧的红砖瓦房,突兀在面前,那不就是当年我们学校办公室和教师宿舍区吗?大家沉吟良久,心中顿生几分悲切。淦老师背着双手,久久打量着眼前的这排门户洞开、久无人居住的房屋,一直缄默不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像啊!我自言自语。房屋后面的山去哪儿?还有,房屋的前面也是山岗,怎么都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修了公路,这周围的山都被推平了”身旁的工友告诉我说。</p><p class="ql-block"> 蚕中,这所当年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山坳中校,如今已渺无痕迹,荡然无存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昔日沧海,已成桑田。所有的旧模样,早已被造物主打了几个轮回,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心中不禁感慨万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总场的水库旁,也就是现在的凤凰沟景区内,我们来到一座小洋房,拜见我们当年的老师翁堂久先生。翁老师得知我们要来,尤其是知道淦老师会来,早早地就准备了茶水果点,并招呼他的小女丽双回来照应。翁老师与淦老师同年,当年在蚕中与淦老师也同住一个宿舍,感情非同一般。老哥俩也是分别了四十五年,今日才得以相见,一直拉着手,似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大家给两位老师各准备了一份礼物,表达了我们的祝福和问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许多同学都是中学毕业分开后第一次见面。时光荏苒,一晃四十多年,谈笑间、交杯换盏中依旧是年少时的风采。憨厚的依然憨厚,狡黠依然狡黠,朴实的还那么朴实,沉默的依旧寡言。可几十年的同学聚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荡漾的春风,总有说不完的趣事,道不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群人,在旁人看来,虽然都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但他们的神态和说笑,分明就是一群孩子,你看,他们笑的多么灿烂、多么天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本就是一群从小就在一起玩大的孩子。玩着玩着,就长大了,就老了。幸运的是,这帮孩子依然还在一起玩着,在一起欢笑着……</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