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识庐山,还是在读中学的时候,有两首古诗是语文老师要求必须背诵的,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另一首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位诗人由于审美取向不同,对庐山的感受也不一样。李白醉心于庐山的雄奇峻拔,苏轼则沉迷于庐山的哲理妙趣。两位诗人的诗不仅使我眼界大开、获益匪浅,更让我对庐山充满无限向往。</p> <p class="ql-block"> 我是在深秋时节来到庐山的。汽车抵达山麓已是日暮时分。在晚云暮霭的笼罩下,庐山莽莽苍苍横亘天际。山脚下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由彭真委员长题写的“庐山”两字清秀峻逸。汽车驶过石牌坊,便进入到空阔的山谷中。谷中群山对峙、秋色灿烂,不时有巉崖断壁、流泉飞瀑从眼前闪过。庐山以景色优美闻名于世。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看过一部电影《庐山恋》,影片中不仅男女演员青春靓丽,景色更是奇丽迷人。这部影片的上映,让庐山名声大噪,成为无数青年男女心目中的爱情圣地。越往前行,沟谷越逼仄、山势越陡峭。到了沟底,汽车驶上盘山公路。天色很快暗下来,一团团雾气从幽深的山谷中升起,渐渐地弥漫开来,把远处的山、近处的树笼罩在迷雾之中。汽车在迷雾中小心翼翼地朝前行驶,每一个弯道、每一处悬崖都令人心惊不已。经过约两个小时爬行,我们终于来到庐山深处的牯岭镇,融入到一片苍茫的夜色中。</p><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天刚放亮,我便早早起床,踱出酒店,到小镇街头转悠。夜里的雾气尚未消散,周围的山岭、树木和房屋笼罩在迷蒙的雾气中,缥缥缈缈,若隐若现,犹如仙境一般。牯岭镇位于庐山半山腰,是庐山风景区游客集散中心。这里三面青山环抱,一面门户洞开。天气晴好的时候,看得见山脚下的鄱阳湖浩浩汤汤、一碧万顷。庐山矗立于烟波浩渺的鄱阳湖畔,是华东地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以其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深秋时节,万山红遍,正是景色最优美的时候,来庐山的游客络绎不绝,尽管天色尚早,小镇上已跫音杂沓、人影幢幢。沿街的各色小吃店里,更是热气蒸腾、人头攒动。</p> <p class="ql-block"> 庐山千峰竞秀、万壑争奇,可供游览的景点众多。这里既有山峦、壑谷、岩洞、怪石,也有瀑布、溪流、湖泊、水洼,还有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成就了这片美丽山水,使庐山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来到庐山,我最想去香炉峰看看,那里是当年诗仙李白踏足过的地方。诗人面对香炉峰从天而降的瀑布生发出的悠悠诗情和喟然长叹,穿越千年时空,自今仍回荡在我的耳畔。来到庐山,我也想去电影《庐山恋》的众多取景地转转。当年这部电影上映时,青春年少的我正在大学里读书,影片中的恋爱故事和美丽风景,曾带给我多少美好想象。然而由于时间限制,这些愿望都无法实现。我和同伴商量之后,选择了如琴湖、锦绣谷和花径公园三处景点游览。</p><p class="ql-block"> 如琴湖就在牯岭镇旁边,是一处小巧精致的人工湖泊,因形似小提琴而得此美名。湖泊四面环山,树木葱茏、层林尽染。湖畔散落着一些白墙红瓦、造型别致的房屋,在一株株红枫的掩映下别有韵味。湖水清澈明净、波澜不兴,静静地倒映着四周的山色。山因水而生辉,水因山而增彩,山水相映便是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图画。如琴湖最惹人眼球的是湖心的那座小岛。小岛呈椭圆形,静静地卧在水中央。岛上有树木、有廊道、有楼台,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之趣,成为这片山水画卷的点睛之笔。湖泊周围修有观光步道,曲曲折折、蜿蜿蜒蜒。我们沿湖而行,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拍照留念,每换一个角度,如琴湖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欣喜。雾气尚未散尽,那时而浓时而淡的白雾,在山水之间扯起一缕缕轻纱、布起一幅幅围幔,更为如琴湖增添了几多迷人魅力。</p> <p class="ql-block"> 如琴湖的西侧有一道大坝,从大坝上眺望前方,只见一条幽深的峡谷从脚下延伸出去,蜿蜒于悬崖峭壁之间,这便是锦绣谷。俯瞰谷中景色,但见林木森森、雾气蒸腾。一块高耸的崖石兀立于沟壑之中,刀削斧砍、壁立千仞。有游客登上崖顶,踟蹰方寸之地,或临渊凭眺,或举目四望,令人不寒而栗。我们在大坝上逗留了一会,从左侧的石梯下行,便进入到锦绣谷中。石梯曲曲折折,盘桓于陡峭的崖壁之上。游客扶着栏杆,侧着身子,小心翼翼往下行走,不敢稍有倏忽。下到谷底,举头仰望,景色与刚才在大坝上看到的大不相同。只见一座座山峰兀地拔起、高高耸立,仿佛要刺破天空。有雾气从山岫里飘逸出来,顺着沟壑流淌,一会儿似小溪轻泻,一会儿似大河奔涌。沿沟谷往前行走,不久来到一座寺庙前。寺庙红墙灰瓦,规模不大,隐藏于山林之中。寺内木鱼声声、梵音袅袅,为山谷增添了几分幽秘、几分清静。</p><p class="ql-block"> 出锦绣谷,沿山间公路上行,便来到花径公园。公园入口处立着一座小小的石牌坊,横楣上锈刻着“花径”二字,两侧立柱上有对联:“花开山寺、咏留诗人”。进入公园,有石砌小径蜿蜒于山林之间。尽管秋色已深,石径两侧仍芳草茵茵,花开似锦。唐朝时,这里曾有大林寺,白居易作《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并于石径上来往咏诵,花径因此得名。顺着石径往前走,路旁立着一圆形亭子,这便是花径亭,亭中石碑上“花径”二字,相传为白居易手书,十分珍贵。走出石径,转过一片山林,眼前景物豁然开朗。只见绿树合围中一块空阔的天地,有竹篱环绕、有池水悠悠、有茅舍俨然,仿佛世外桃源一般。茅舍为白居易草堂陈列室,完全按照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修建。白居易塑像立于草堂前,双目微闭、手捻胡须,再现了诗人惬意的竹篱茅舍诗意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