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启园,位于苏州东山镇扬家湾附近,园址原名叶家浜,是太湖人家养魚种稻的洼地。</p> <p class="ql-block">1933年旅沪商人席启荪为纪念其祖上在此迎候康熙皇帝而兴建,占地50余亩,则称席家花园。后来易主东山杨湾人徐子星,因徐氏又名介启,所以一直沿用启园至今。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之一,经政府多次拔款扩建,逐渐形成今日的规模。启园为江南少有的山岳湖滨园林,集江南园林的小巧和湖光山色为一体,更借用了太湖景色融入园中。</p><p class="ql-block">以下8张启园美景照片为同行的果果老师拍摄</p> <p class="ql-block">踏入启园,就像走进了一幅徐徐展开的江南水墨画。</p><p class="ql-block"> 迎面而来的是精致的亭台楼阁,飞檐斗拱在绿树掩映下更显古朴。沿着蜿蜒曲折的长廊漫步,每一步都有不同的景致。长廊墙壁上的漏窗,或呈扇形,或为圆形,透过它们,框起的是一幅幅天然的花鸟山水图,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p> <p class="ql-block">启园内藏三宝:柳毅井,古杨梅树与御码头。</p> <p class="ql-block">位于启园内的柳毅井,距太湖岸边不足200米,南宋《吴郡誌》中己记录此井,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神话故事《柳毅传书》中柳毅进入洞庭龙宫的入口,故而得名。井圈由武康石凿成,苔痕斑驳。石碑上“柳毅井”三个隶书大字,为明代宰相王鏊所书。据说井水香甜津润,旱涝无盈涸,风摇亦不浊,是东山古代十大名泉之一。</p> <p class="ql-block">柳毅亭</p> <p class="ql-block">御码头周边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远处,太湖七十二峰连绵起伏,如同一幅水墨画卷展开在天地之间;湖面开阔,三万六千顷波涛汹涌澎湃,帆影点点,水浮青螺。晴朗无风时,太湖澄净空灵,天空一碧如洗,水天一色,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御码头与康熙皇帝有关,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农历四月,康熙皇帝巡幸东山,由席氏族祖席启寓在此迎驾。</p> <p class="ql-block">石栈道从岸边延伸至湖中,仿佛一条长龙蜿蜒于水面之上,游客行走在石栈道上,可近距离感受太湖的波澜壮阔,欣赏湖水的清澈与灵动。</p> <p class="ql-block">位于石栈道尽头,有一座重檐八角攒尖亭,亭台三面环水,一面朝山,造型精美,飞檐翘角,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亭内悬挂着康熙皇帝御笔“翠色满湖”匾额,还有一块石碑,碑身上书“御码头”,为刘墉所题。</p> <p class="ql-block">在亭子正面悬挂着康熙御笔“䖝二”的篇额,让人不知所谓。在郭沫若先生的智慧解答之后,“䖝二”这两个字背后的秘密终于水落石出。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中国古代文人深厚文化底蕴和细腻情感的体现。郭沬若先生当年解释说:䖝二这两个字,实际上是用来形容'风月无边’(风繁体字为風),这“䖝二”实际上是繁体“風月”各取中间部分,“䖝二”没了包围,也即无边,不就是寓意风月无边吗——这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美妙赞颂,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现。它不仅仅是字面的意思,更蕴含着文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细腻感悟。</p> <p class="ql-block">启园的第三宝是一棵古扬梅树,相传1699年康熙皇帝到东山曾在这棵扬梅树下小憩,今天匆匆走过启园,没有找到这棵杨梅树,有点小遗憾哦。</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张在均老师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园内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广阔的太湖景致。站在御码头,微风拂面,带来湖水的清新气息。远处,湖波荡漾,与天际相连,水天之间,偶尔有飞鸟掠过,帆影点点,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壮阔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感谢张在均老师为我拍摄的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