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月3日下午,我们从娲皇宫驱车来到了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响堂山石窟,这是一座拥有1500年历史的皇家石窟,与云冈、龙门并称中国三大皇家石窟,也是我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冈到洛阳龙门过渡阶段的重要标志,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和严谨的空间布局,展现出了皇家石窟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齐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是短暂的北齐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艺术宝库。19世纪末20世纪初,响堂山石窟遭到了大规模盗凿破坏,许多洞窟中的精美造像被劫掠并流失世界各地,成为纽约、旧金山、多伦多、日本等多家博物馆中重要的文物。如今我们只能透过残损的遗迹,去想象其开凿之初的壮观。</p> <p class="ql-block"> 响堂山石窟分南北两处,相距15公里,之所以称为“响堂山”,据说是因在石窟幽深的洞中,人们击掌、甩袖等动作都能发出洪亮的回声。</p><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的是位于峰峰矿区鼓山半山腰处的北响堂,山上现存石窟 9 座,其中以北齐皇室开凿的北洞(大佛洞)、中洞(释迦洞)、南洞(刻经洞)三座大窟最为出色。这几座石窟雕刻精美、技艺精湛、气势宏大,代表了北朝晚期石窟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p> 坐上观光车出发了,车票很独特,是一条细长的腕带,司机看一眼就知道已经买过票了,天气微凉,观光车罩上了塑料车篷。 <p class="ql-block"> 车到常乐寺又换乘了另一种观光车,继续上行。</p> 常乐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多次毁于战火,宋、金、明、清都有重修, 1947 年又被大火烧毁,如今整座寺庙只剩山门之外的一座宋塔与寺内的一些石刻构件留存。宋塔作为整个景区内最高的建筑物,塔身挺拔文秀,八角九层楼阁式,单双层出檐采用不同的形制,独具匠心,为极佳的宋代遗构。 <p class="ql-block"> 下来观光车需要步行了,路边出现了一排小石窟,有的已经空空如也,留存下的石像也几乎没有头部和手部。</p> 第一窟隋佛龙洞,位于北区台阶下北侧,窟室平面呈纵长方形。 该窟原本为一处天然洞穴,唐代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左右两侧为宋代雕刻的龛,前部的券门为清代修建。石窟外侧有一个天然的凹穴,刻有唐代小龛、铭记。 第五窟关帝洞,该石窟平面呈正方形,龛内雕关帝坐像,创建于大明嘉靖元年,关帝像右手拿《春秋》,左手架于左侧腰部,目视前方,威风凛凛。可惜的是关帝右手中所拿的《春秋》书本被抢走,左右两侧的关平、周仓被盗走,只留下关帝一人独处。 抬头仰望,窟顶颜色依然鲜艳,令人赞叹不已。 在石窟墙壁四周上方却满刻了几十尊小佛像,令人遗憾的是佛头基本消失。 终于在角落找到一个完整的小佛像。 第四窟宋洞位于北区大佛洞南侧,坐南向北。窟平面呈横长方形。 正壁开大龛,龛内雕一铺七身像,其造像风格、雕刻技法及莲花座饰与北洞北齐像相同。右壁刻七佛,窟门内部两侧地面现残存莲花形图案,窟门甬道左侧有“宋康定二年(1041年)新修七佛记”铭刻。进深1.5米、宽3米。 第三窟大佛洞,是开凿时间最早的一窟,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装饰最华丽,因洞中有整个响堂山石窟中最大的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故得名大佛洞。<div> 据说大佛洞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为其父、东魏权臣高欢所建造的,不仅佛像是同高欢的合体,中心柱顶部还有所谓“高欢陵穴”。但据实地考察,顶部的洞窟并没有葬具之类,也没有发现人骨。</div> 从入口进去,主佛端坐于佛台之上,面容沉静慈祥,身后的火焰纹和忍冬纹色彩依然鲜艳,左脸有一处破损,手印已经损毁,但仍有庄严宁静之感。左右两侧的胁侍都已受到严重损毁,甚至难以辨认。 <p class="ql-block"> 中心柱窟共有三面,除中心大佛外,左窟还有一尊半跏趺坐的佛像,眉眼含笑,有两位胁侍,背光也以忍冬纹和火焰纹为主,佛座下还有神王守护。</p> 大佛洞内除了精美的造像之外,崖壁上的浅浮雕同样极具珍贵,尤其是宝珠、相轮、莲花组成的花朵更是北响堂山石窟的镇窟之宝。这种装饰花在国内石窟中很是罕见,几乎是孤例般的存在,专家们将其称为“宝相花”。<div> 宝相花并不是一种现实的花,而是以牡丹、莲花等有美好寓意的花卉作为主体,作为装饰纹路,以突出佛教的圣洁、端庄、吉祥。</div> 在宝相花下层对应的是一圈佛龛,佛龛的造像风格与窟内其他造像差异明显,据介绍是民国时期增刻的造像以填补在历史上被盗或被毁的造像,另外包括一些主佛的头部也是后期修补而成的。石龛中的佛像神态各异,保存完好的屈指可数,青绿色的佛首已经显出氧化锈迹的模样,和石凿的身体完全不同,不少都能明显看出为后人补制。 大龛中的菩萨线条流畅,衣饰细节华美,精美的纹路展现了匠人的高超手艺,也能看出华夏传统绘画、雕塑技艺和印度、犍驮罗佛教雕塑艺术技法的完美融合。 阳光无法全部照入,整个洞窟带着几分幽暗和寂静,静静伫立其中,可见大佛带着若有若无的微笑,让人心中油然而生敬意。 这是大佛基座下的小佛像,身上背着一条鱼。 第二窟文官洞位于右窟北区大佛洞北侧,坐北向南。窟室平面呈横长方形。 正壁开大龛,龛内雕释迦像,左右侧为骑狮、象的文殊、普贤菩萨,可惜的是佛头都不见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骑狮的文殊菩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骑象的普贤菩萨</h3> 文官洞左右壁各雕一立像,身着朝服,为文官形象。 <h3 style="text-align: left;"> 观音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卷棚顶。殿内供奉彩塑送子奶奶坐像,两侧为童男童女。</h3> 第七窟释迦洞位于石窟区中部大窟,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方柱正中开大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正中的主像一手施无畏印一手施与愿印,衣纹流畅简洁,座下的莲花还有一些色彩,背光以火焰纹为主,座下还有两个人猴。 <p class="ql-block"> 主佛头部已经失落,但周围菩萨像的线条之流畅,衣饰之精美,简直是把印度犍驮罗雕塑艺术与中华传统美学完美融合,墙壁上的色彩依然斑斓。</p> 释迦牟尼佛的脚两旁有两只瑞兽—人猴。 看着这些衣着华丽,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的佛像头部缺失,赞叹之余是无尽的遗憾,我们只能欣赏残缺的美了。 窟内的精彩部分其实在壁龛内的小佛像上。这些小佛像为深浮雕形式,线条简单,但极富表现力,刀刀见功,让每一尊佛像都生动传神。 这些佛像脸型圆润,衣饰线条也比较圆润。 <p class="ql-block"> 三教窟,窟内正中为释迦牟尼佛祖,左为老子,右为孔子,是我国北方中古时期思想文化“三教合流”的生动表现,反映了南北朝末期西来的佛教与本土儒家思想及道教的融洽共存,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p> <p class="ql-block"> 第八窟刻经洞位于石窟区南部大窟。主室平面方形,平顶,顶部雕刻莲花藻井。</p> 前室甬门西侧刻《无量义经》,两侧窟廊刻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全本,由北齐时期大臣唐邕(yōng)书写。此举开创中国在石壁上大规模镌刻佛经的历史,唐邕也被称为中国刻经第一人。唐邕所书以楷法写隶,间有篆意,被称为“中华第一刻经”,其艺术价值可与王羲之《兰亭序》媲美。 刻经洞正壁及左右壁开大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四胁侍七尊像。龛下设低矮基坛。正壁主尊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手施无畏印,像高2.3米。 外间两侧刻有高大的菩萨像和力士像。 甬门雕刻有精美的缠枝纹和联珠纹。 第九窟大业洞位于刻经洞南侧,目前不开放,窟形不规则,左、右、正三壁满刻龛。正壁右上方有“隋大业七年李君巧造阿弥陀像一铺”铭记,故名大业洞。 <p class="ql-block"> 走出响堂山石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尽管已经朝圣过敦煌、云冈和龙门,响堂山石窟依然让我们感到了震撼。响堂山的规模没有那么大,名气也没有那么响亮,也正因为如此,游客不多,可以更从容安静地感受石窟艺术的魅力。虽历经千百年沧桑,屡遭破坏,但留下来的残缺的石像,斑驳的摩崖石刻,独特的装饰纹样,依然述说着当年的辉煌,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