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节,这个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情感与文化底蕴的节日,每年总是以独特的韵律悄然降临。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新春已至,年味浓浓。那么,何谓年味?</p> <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每到春节来临的时候,无论身处何方的人们,都会竭力归家,与家人欢聚一堂,共享这份难得的温暖时光。人们把一年的期盼和辛劳都寄托在这个相聚的节日里。街巷里,鞭炮的脆响与美食的香气交织在一起,穿着新衣的孩童们汇聚成欢乐的海洋。从年夜饭的温馨,到守岁时的虔诚,人们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颜,欢乐与喜庆铸就了无数人心中最温暖最珍贵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春节是一年中最令人期盼的节日。扫尘、祭灶、贴春联、挂灯笼……这些传统的年俗都充满了仪式感,让人心生敬畏,也满怀期待。清苦的岁月里,日子虽苦,年味却很浓。浓浓的年味在父母辛劳的背影里,在热气腾腾的蒸笼里,在香喷喷的菜肴里,在五彩缤纷的年画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彤彤的窗花里,</span>在小孩子开心的笑脸里,在大孩子们崭新的衣服里,在响亮的爆竹声里,在红红火火的烟花里,在一幅幅父亲书写的墨香浓郁的春联里,在邻里间互道祝福的温馨和谐里,在人们纯朴的心窝里。</p> <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何时起,在我内心深处,每到春节却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那些曾经浓烈得让人沉醉的年味,正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点点地淡去,只留下一抹淡淡的忧伤和怀念。虽然传统的春节已经申遗成功,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传统习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加大,生活成本提高,物质生活的富裕反而淡化了年节的味道。人们对年的情结似乎淡了许多,再也回不到从前的样子了。人们开始追求更加便捷、高效的庆祝方式,春节的仪式感也在这种追求中逐渐淡化。电子春联、抖音拜年、微信短信……这些新兴的方式虽然便捷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却总觉得少了那份亲手书写的温情与祝福,少了那份面对面的亲切与真诚。</p> <p class="ql-block"> 如今人们不再单纯的奢望年节的味道,不在奢望美味的佳肴、崭新的衣服。年味淡了,人情味也淡了。过去的岁月,人们物质匮乏,但是精神世界富足淳朴。现在的人物质丰富了,精神世界反而缺乏了些什么东西,不长见面的亲戚反而生疏了,见面几句寒暄之后,气氛反倒尬尴了。就像网络里说的那样,不是年味变了,是过年的人变了。人都有了距离感,与其熙熙攘攘的迎合那些虚礼,不如安安静静一个人随心所欲的过春节罢了。与其徒增一些是是非非的纷扰,不如一个人安静的独处,这也许是大多数人心里的真实想法。</p> <p class="ql-block"> 远去的年味,是岁月留下的深深痕迹,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传承,那些美好的传统习俗依然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光彩。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亲手书写春联,感受那份笔墨间的温情与传承;或许,我们可以亲手准备一顿简单而丰盛的年夜饭,让家的味道在舌尖上绽放,让亲情在欢声笑语中传递;或许,我们可以放下手机,走出家门,与要好的亲朋面对面地交流,让那份久违的亲情与友情得以延续和升华。</p> <p class="ql-block"> 多元的时代,不同的选择,一个人的独处其实也很不错。抛开一切烦恼与忙碌,放空心情,用心去感受那份久违的年味,一个人静静闲走在街市里,感悟着年节的气息,一段古城墙、一块老青砖、一段秦声秦韵、一曲古调乱弹无不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一段缤纷的街景、一串喜气盈门的红灯笼、一路繁华的集市、一阵阵欢快的笑语也都在散发着节日欢快的气息。<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年我们姊妹几个也改变以往的拜年方式,不再相互登门拜年,而是选择了一起外出聚餐的形式,既增进了感情,也节约了时间,又少了繁琐的拜年礼节,何乐而不为呢!</span></p> <p class="ql-block"> 想起诗人王安石的那首《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亦如时光中的过客,当团聚的氛围渐渐散去时,人们又将整装待发,踏上新一年的征程。离别的人们,行囊里满载着对家的思念与对未来岁月的期待,不舍的仍是那份萦绕在心头的眷眷深情。新春节日的落幕,便是新生活的开始,它激励着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向着新一年的每一天迈进。</p><p class="ql-block"> 2025.2.7初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