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就这样过完了

张丽

<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年就过完了,仿佛年夜饭还在继续,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今天小妹和妹夫要回老家了。这送别的电梯门一关,仿佛也带走了往昔岁月的温情与喧嚣。那一刻,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那是对逝去时光的深深眷恋,也是对未来的无尽期盼。今天半岛的风很大,天真冷,我觉得是去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吧!因身体不适,所以我没有下楼去送她们,可这情景把我的思绪拉回了乡村乡土那久久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在女儿二岁,也是正月初十,可那天的风比这大多了,天也要比这冷多了。我的老家地处祖国的北部边疆内蒙古,黄河北岸,乌拉山西口脚下,正在风口地段,一到冬季西北风呼呼,跌水成冰。因离家远平时很少回家,年前我就和领导请了两天假,所以我走的最晚。早上起来天还好好的,妈给我们做饭,我收拾完屋子,又去离家几百米的井边挑了几担水,把两个大水缸填满。我是10点多的火车,那时一天就这一趟车,还是绿皮车,要坐5个多小时的。这天真是小孩的脸说变就变,我们在家围着小炕桌,吃着妈妈给我做的猪骨头烩酸菜,大米饭外加炸油糕,这是我的最爱。外面突然狂风大作,一会儿大雪翻飞,“这可咋走呀!要不明天走吧。”妈急着说。“不行啊,明天我还要参加全盟的人事工作会议呢。”那时农村又没有电话,更何谈手机。“那就让你爸送你们去火车站”。爸推出了自行车,给女儿包上了他的大皮袄,把给我带的一大黄提包年货放后车架上,向家的西北方向火车站艰难的行进。结果一出村子,风雪更大,没有任何遮挡物了,又是迎风而行,眼睛也睁不开,那叫个一步也走不了。只能是把女儿和大黄提包换了个位置,让女儿倒坐在后车架上,我和爸倒换着推车艰难的前行,一里路走了一个多小时,差点误了车。结果火车一开,风停了,天放晴了,又是一个温暖的春日。想想真气人,纯粹是和我作对,这也可能是真正的家乡留你天也留吧!我当时多担心把女儿冻坏,又担心年迈的父亲返回时一人怎走?让我永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我家人口多,一过腊月二十三,妈妈就开始发面了。把前几天起发好的面肥,分别倒入两个大瓷盆里,每盆放入25斤面粉,加一定比例的马牙碱水,用温水和好,放热炕头用棉被围起来,早上起来,揭开盆盖一看,满满的,软软的一大盆面发好了。吃过早饭后,我和大姐帮妈开始蒸馒头了,这时的我总是火头军。妈首先在揉好的馒头坯子上用梳子均匀的打一层花牙,然后把五根细高梁杆绑在一起,顶端稍挖空醮上用红纸泡制的水,在馒头坯子中间点个梅花印,这样一个漂亮的花馍做成了。妈妈还会用梳子、修铅笔的小刀、筷子,外加红枣、黑豆等点缀,做成各种鱼、鸟、兔等小动物。我这个小馋猫当第一笼馒头一出锅,便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妈妈立马把我的手拍回去“烫!”。等稍凉凉点,一口气吃掉一条大“金鱼”。</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最让我贪恋和难忘的是那炸油糕的香味。刚出锅的油炸糕,外表布满了虚泡泡,呈现诱人的金黄色,咬在嘴里表皮酥脆、内里筋软,对童年的我有着超强的诱惑力。更重要的是,这油炸糕也有我的贡献。记得这一天,蒸糕的时候,我负责抱柴烧火,将木头风箱拉得呼呼地响;糕蒸好后,大姐负责洗糕锅,因为母亲说“洗个糕锅,爬个高坡”,小小的我是没力气干这活的。炸糕之前,我和姐一起帮着母亲把蒸好的素糕捏成大小适中的扁圆形糕片子,然后由妈来撑钓炸。糕片子在油锅里欢快地翻腾,发出咝咝的响声,我们一个个眼巴巴地盯着,等着品尝这平日里难得吃到的美味。第一锅炸出来,母亲首先让我端给给爷爷奶奶品尝,然后会夹在碗里几个让我们解馋,提醒我们“慢点吃,小心烫着”,而我们早已吃得不管不顾。</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都工作成家立业了,远离家乡,可妈这年货照做不误,没有了我们姐弟妹的帮衬,妈的年夜饭更丰盛味满满,每每看着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自己最喜欢的美味佳肴时,父母那爬满皱纹的脸上溢满了笑容,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父母在家就在。</p> <p class="ql-block">  如今,年味虽淡,乡愁犹浓,乡村乡土的记忆永留心底!父母走了,我们都老了,身居异地他乡的我们,怀揣着对家的深深思念。乡村乡土,那个曾经给予我们温暖和庇护的地方,如今却只能化作心中最柔软的牵挂。</p><p class="ql-block"> 愿每一个远离家乡、在外打拼的孩子们,也㊗️我在岛城的孩子们,都能在新的一年里收获满满,成就非凡。用汗水和智慧,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