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尊重知识,崇尚读书闻名於世。甚言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把读书摆到了极高的位置。其经典范例数不胜数: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这些都是学子“典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封建时代的统治者,他们从维持皇权统治“长治久安”的人才储备需要出发,也都非常重视对于子弟的培养。清人福格《聽雨丛谈》里面就有专题写了尚書房皇子读书情况的一段。“尚書房在乾清宫东南庑北向,皇子读书之所也。皇子年六岁,入学就傅……每日皇子於卯初入学,未正二刻散学。寒暑无间,虽婚娶封爵后,读书不辍……皇子冲龄入学读书,与师傅共席向坐。师傅读一句,皇子照读一句,如此返复上口后,再读百遍,又与前四日生书共读百遍。凡在六日以上者,谓之熟书。约隔五日一复,周而复始,不有间断,实非庶士之家所及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皇家子弟读书有好的条件,那还用说?可以请到最好的老师,有最好的学习环境,也可以心无旁骛的去“上学”,一心一意的去读书。但也不能否认,从读书效果去考虑,尚書房为其制定的严格的作习时间和“很笨”的学习方法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无独有偶,还有一个记有明朝皇子读书情形的书(《梦余录》)。“明季太子出阁读书,讲官陈经於案,讲官读一句,太子照读一句,或五遍,或十遍,大约读重於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方法上,无论是“重读”,还是“重讲”,都注重强调了一个做“笨功”的意义。什么“八面受敌”法、“七焚”读书法、“会意”读书法、“精当”读书法……但是万变不离其中,无非強调了一条:要下“笨工夫”,用心去读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求知无捷径。我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