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恩观探密

老燕

<p class="ql-block">2月1日孩子带老李和我去宏恩观,我们在里面参观、用餐、喝咖啡,盘桓半天。百度了宏恩观历史引起我的探究欲,于2月5日再访宏恩观,在大雄殿观看了观史展。</p><p class="ql-block">以下是我整理的图文,供各位赏析</p> <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的宏恩观天王殿殿门</p> <p class="ql-block">左侧小门系2025年宏恩观入口</p> <p class="ql-block">宏恩观帝君殿前</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后身,右侧为鼓楼</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p> <p class="ql-block">前宏恩观时代</p><p class="ql-block">据潘祖荫所撰碑文记载,宏恩观经历了千佛寺、吉祥寺、清净寺、宏恩观四个阶段。</p><p class="ql-block">此处最早的寺院应为</p><p class="ql-block">元元贞二年(1296 年)兴建的千佛寺。</p><p class="ql-block">明正统三年(1438 年)敕赐为吉祥寺,</p><p class="ql-block">清代《雍正庙册》中又改称为清净寺。</p><p class="ql-block">1750 年的清净寺有正殿五间,后殿五间,两侧还各有朵殿三间,与目前宏恩观的格局非常接近。但不同的是,清净寺东西两侧,曾是两座独立的庙宇:天仙庵与地藏庵。天仙庵供奉碧霞元君,即泰山娘娘。庙虽不大,但香火颇盛。连庙前的胡同都曾唤作娘娘庙胡同。有研究认为,这座天仙庵与北京的五顶娘娘庙关系密切,它虽不在五顶之列,却因地处城市中心,地位尤显特殊。</p> <p class="ql-block">宏恩观的创建者﹣﹣刘多生</p><p class="ql-block">刘多生,又名刘诚印,人称"印刘",清咸丰年间始任敬事房掌玺太监。刘天资聪颖,通晓经史,有一定的政治见地,是慈禧的心腹之一。</p><p class="ql-block">同治七年(1863),刘多生入白云观受戒,道号素云。他作为虔诚的道教弟子,他动用自己的社会资源积极推动道教发展,在北京创立修缮大小道观二十余处。光绪十三年(1887),刘多生买下衰颓的清净寺,"鸠工庇材,不惜重资",展开长达6年的重修,将其改建为"清净宏恩观"。</p><p class="ql-block">刘多生很重视太监群体的福祉。他修葺的庙宇也多带有太监养老机构的属性。他有意将宏恩观作为晚年的退隐之地,但完工两年后便无疾早逝。</p> <p class="ql-block">刘多生</p> <p class="ql-block">清代重修宏恩观所记</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九年九月九日</p><p class="ql-block">宏恩观</p><p class="ql-block">位于张旺胡同4号原娘娘庙2号,为宏恩观北面的门牌号。</p><p class="ql-block">全观坐北朝南、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调查,有观门、垂花门、帝君殿、大殿、东西配殿及三个跨院。观门前有照壁一座、宽3.8米、厚1.2米、硬山调大脊筒瓦顶、红垩墙身岔角雕花。观门面阔五间,17.6米、进深7.9米、额书"重修清净宏恩观"。观门两侧垣墙辟有东、西角门。观门后为垂花门,面阔2.9米,进深3.9米。前殿名帝君殿,殿式作法,檐下五踩斗棋,歇山调大脊筒瓦顶,周围廊带雀替,和玺彩画,面阔五间22.18米,进深13.2米。东西配殿各五间,大式作法,硬山筒瓦顶。后为大殿,面阔五间18.2米,进深9.8米,大式作法,硬山大脊筒瓦顶,两侧带耳房各三间。东西配殿面阔三间16米,进深6.7米,大式硬山过垄脊筒瓦顶,前带廊,苏式彩画。另有东西配房,均面阔七间20米,带前廊,硬山顶筒瓦过垄脊。观东路有两座跨院,第一院有大门、垂花门、殿宇两层及东西配殿,第二院有大门及正殿。西路跨院内有大门及正殿,三座跨院内的殿宇均为筒瓦顶。</p><p class="ql-block">帝君殿前东西各有一座碑亭,均为砖券大式硬山箍头脊筒瓦顶:西碑亭内有石碑一通,方座,螭首中雕宝珠,额书"万古流芳",首题《宏恩观碑记》,为光绪十九年1893九月九日刻,碑高3.3米,宽1.5米,厚0.43米。东碑亭内的石碑同西碑,碑阳额书"万古长青",碑文记载宏恩观创建沿革。碑阴额书"因果不昧",碑文为宏恩观第一代开山黄冠羽士素云刘成印重修立。殿前有一座炉亭,重檐四角攒尖顶,檐垂角铃,亭内有方铁炉,宽1米,高1.58米,壁厚0.75米,兽面蹄足,炉身铸八卦纹和"清静宏恩观"等字样,亦为光绪年造。大雄宝殿内有一碑,螭首方座,高2.98米,宽1.5米,厚0.4米,额书"万古长青",碑阳刻:</p><p class="ql-block">宏恩观者,刘素云方丈之所建也,观为千佛寺故址,地势辽抒,远于龙华柏林诸寺……</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九年九月九日。</p> <p class="ql-block">旧照</p> <p class="ql-block">遗存文物</p>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的宏恩观(见下图)</p><p class="ql-block">1930年3月﹣1932 年3月,国立北平研究院完成了北京内外城共11个区近千处庙宇的调查。宏恩观作为"内五区"的重要道观被记录在内。这次调查不但绘制了庙宇的平面图,还拍摄了多幅照片,并对庙内碑铭进行了拓印。调查还记录了庙内神像、壁画、匾额楹联和陈设的情况。其中的绝大部分今天都无法见到了。</p><p class="ql-block">当时距宏恩观建成仅隔30多年,庙宇规制完整,建筑状态良好。调查中反复强调宏恩观的建筑与塑像"工精细",还着力记述了帝君殿的"楠木梁"和诸殿宇的满汉文匾额,处处显示着这座道观的规格不凡。</p> <p class="ql-block">民国期间庙产证明</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北平研究院所绘宏恩观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庙宇中的工厂</p><p class="ql-block">1951年,解放军部队曾借用了宏恩观12间庙房,并将其中的5间用作第三区军烈属工厂。特殊年代,宏恩观神像、法器、匾额被清出,整体改建为"北京标准件二厂"。</p><p class="ql-block">改建过程中,多数庙宇建筑并未破坏,而是更改了用途:比如天王殿改作了备件库,帝君殿改作了模具热处理车间,大雄宝殿改为了食堂。道观西侧的建筑则全部拆除,兴建了法兰车间和焖火炉。其后庙宇庭院也被新建的房屋逐步填满。标准件二厂主要生产常用的金属零部件,是内城比较重要的工业企业。当时的地名指南和电话薄上都有标注。关于该厂的新闻也曾多次登上北京的报刊。我们收集了很多工厂时期的物品,其中一件题名为《百分之一》的小册子,是标准件二厂职工编写的话剧剧本,尤为珍贵可爱。</p> <p class="ql-block">1985年调查访问时得知,碑文所载之方丈刘素云成印为清宫太监,曾为慈禧太后二总管,甚得太后恩宠,修此观为其退休养老之所,所以规制轩昂,气势雄伟。建国初期将部分殿宇出租做工厂和民居。现主路观门、帝君殿、大殿东西耳房,东配殿东配房由南至北五间、七间、三间仍原貌保存。西配殿西配房及西跨院已拆除;东跨院尚完整,北院正房建筑较高大,面阔三间,前出廊,进深七凛,为大式硬山筒瓦大脊。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带耳房各二间。南院大门一间倒座房东一间,西三间,院内东厢房五间,南北两院东为一排东配房十八间。以上皆为硬山筒瓦顶。现为民居。</p><p class="ql-block">帝君殿前东西各有一座碑亭,均为砖券大式硬山箍头脊筒瓦顶:西碑亭内有石碑一通,方座,螭首中雕宝珠,额书"万古流芳",首题《宏恩观碑记》,为光绪十九年1893九月九日刻,碑高3.3米,</p> <p class="ql-block">2013年宏恩观模型</p> <p class="ql-block">上图模型根据2013 年前后宏恩观区域的照片与影像进行还原。那时的宏恩观是一个集合了菜市场、超市、台球厅、高端会所、酒吧和小剧场的特殊综合体,也是彼时北京旧城面貌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理解"宏恩观现象"</p><p class="ql-block">2013年左右的宏恩观,是一个特殊的城市案例。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这并非最佳状态。但它从庙宇到工厂,再到由菜市场、咖啡酒吧、会所组成的综合体,一直与北京旧城的演进同频。人们与这组建筑持续互动,使它留下了不同时代的印记,也催生出复杂的空间结果,最终让宏恩观成为多阶层共享的乐园。这样的宏恩观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尝试着从遗产保护、建筑设计、社区营造,甚至时尚文化的角度去记录它,理解它。也促使人们开始思考更多普通城市历史遗产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附1931年9月21日北平研究院</p><p class="ql-block">宏恩觀</p><p class="ql-block">【調查記録】</p><p class="ql-block">宏恩觀,娘娘廟胡同門牌二號。</p><p class="ql-block">山門南響,石額"重修清净宏恩觀。光緒十三年九月初三日立"。南有大照壁,高約二尺,長約五丈。陽面中刻細花。</p><p class="ql-block">山門前大鐵鼎一,連石座高一丈,"大清光緒丙寅重修",篆書。左右鐵獅子二,鐵座上"大清光绪十九年四月初一日,素雲道人造",連石座高五尺餘。以上均在山門外。臺上外面有墙,臺上有槐十株。由東大門入,内壁上懸木牌"廣益學校"。</p><p class="ql-block">前殿五間,後木额"天王殿",漢、滿兩體字,圖章"大清光緒丁酉重修"。内供靈官一尊,坐高六尺,塑像工细。鐵五供一分,"大清光緒丙寅重陽造。清净宏恩觀",簽書。大鐵磬一,"歲大清咸豐四年四月吉日穀旦"。鐵鐘一,"光绪十年九月吉日立。素雲庵"。天王四尊,泥塑,法身大,高約一丈二尺。鐵五供一分,"大清光緒丙寅重陽造"。</p><p class="ql-block">二門木額"宏恩門",漢、滿兩體字,圖章"大清光緒丁酉重修"。壁上磚刻"萬古長春,護國佑民"。東壁磚額"水清",西壁磚额"土厚"。東西配房各二周。</p><p class="ql-block">第二北殿五间,木额"帝君殿",漢、滿兩體字,圖章"大清光緒丁酉重修"。聯"練武經文瞻帝德;保民護國協天心"。又木額"聲靈赫濯。光緒戊戌夏桐月吉日,乾清門頭等侍衛副都督銜兼公中佐領前總统吉林吉字營馬軍信士弟子富林布敬叩"。内供關帝一尊,泥塑,赤面,坐高五尺。周平侍立,高三尺餘。左吕祖像,坐高五尺,童立像二。右文昌像,坐高五童立像二。上像均泥塑,三侖雕刻、貼金、龍花均細工,座亦鐵五供三分,"大清光绪丙寅重陽造"。大铜五供三分,"大思觀裂"。均有石座。大銅磬一。人物磁花瓶二,水彩。大鼓,係楠木。大銅鐘一,"大清光緒辛卯宏恩觀製",高六尺,较和尚廟日。马童各二,鹿童各一,持童各一,均泥塑,高約五尺。後面章驮一尊盟,坐高五尺。鐵五供一分,"光绪丙寅重陽造"。左小侖内馬王一尊,</p><p class="ql-block">贴金,工糖</p><p class="ql-block">清光绪辛</p><p class="ql-block">一。殿顶</p><p class="ql-block">尺。童像二,高不足尺。右鑫内老公小像一,黄袍,高一尺。童</p><p class="ql-block">北平研究院</p><p class="ql-block">料匯编【内五匿卷】</p><p class="ql-block">北平廟宇調查</p> <p class="ql-block">通过deepseek查到有关宏恩观描述如下</p><p class="ql-block">宏恩观是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始建于元代元贞二年(1296年),最初名为千佛寺,后历经多次修缮和更名,最终在清末由佛寺改为道观,并成为清末太监的养老之地。以下是宏恩观的主要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1. 元代至明代的初建与更名</p><p class="ql-block"> - 宏恩观的前身是元代创建的千佛寺,位于元大都中轴线的北端偏东北方向,意在护佑皇城。</p><p class="ql-block"> - 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千佛寺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并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被敕赐为吉祥寺,但民间仍习惯称其为千佛寺。</p><p class="ql-block"> - 清乾隆年间,吉祥寺更名为清净寺,并在《京城全图》中明确标注为清净寺。</p><p class="ql-block"> 2. 清末的重修与转型</p><p class="ql-block"> -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大太监刘诚印(刘多生)出资重修清净寺,历时六年,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完工。重修后的庙宇更名为“清净宏恩观”,简称宏恩观,刘诚印成为第一代方丈。</p><p class="ql-block"> - 刘诚印将宏恩观从佛寺改为道观,并使其成为清末太监的养老之地。宏恩观因此与宫廷关系密切,成为太监退休后的重要居所。</p><p class="ql-block"> 3. 民国时期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 民国时期,宏恩观曾改为广益小学,成为庙产兴学的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 - 1936年,北平市政府对宏恩观进行了登记,记录了其房产、神像、礼器等详细信息,显示其规模依然宏大。</p><p class="ql-block">4. 新中国成立后的功能演变</p><p class="ql-block"> - 20世纪50年代,宏恩观成为北京标准件二厂的厂房,部分建筑被改造为车间。</p><p class="ql-block"> - 90年代,工厂迁出后,宏恩观一度成为大杂院和钟楼菜市场,后来又成为文艺青年的聚集地。</p><p class="ql-block">5. 近年来的修缮与活化利用</p><p class="ql-block"> - 2014年,宏恩观启动清退保护工作,进行了百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恢复了庙宇的原貌。</p><p class="ql-block"> - 2021年,宏恩观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23年完成保护性修缮,成为中轴线上的重要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 - 修缮后的宏恩观以“观中”中轴线文化博物馆的全新面貌开放,设有数字艺术馆、中轴线主题邮局、书店等文化空间,成为北京中轴线上新的旅游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6. 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 宏恩观被称为“龙尾之要”,是中轴线上重要的文化节点,融合了儒释道文化,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 其历史演变不仅反映了宗教信仰的变化,也体现了北京老城区的社会变迁和功能转换。</p><p class="ql-block">宏恩观的历史跨越700余年,从佛寺到道观,再到工厂、菜市场和文化博物馆,其功能多次转变,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