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了重庆首个无线电台的重庆忠县人——沈芷人

大波士顿老谭

<p class="ql-block">沈芷人[1]先生不仅是陈文宣[2]先生的挚友,捐出银圆10000元、租谷700石,一起兴办大道中学(即今天的巴蜀名校忠县拔山中学),更是一位精明的商人、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以及对政治气候有着敏锐嗅觉的天才。</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遨游在信息时代,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恩惠时,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70多年前的重庆,连无线电台都没有。那时,发送电报需要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再用木船运到宜昌进行“批发”,接收电报也是一样,外地的新闻往往要一个月后才能传到重庆。1927年,沈芷人带着满脑袋的科学知识回到了祖国。在重庆,他从报纸上读到一条有关京沪的专电通讯,不禁大笑。原来这条新闻,他一个月前在上海就已经见过,而重庆直到一个月后还当成新鲜消息在报道。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沿江的电报线路早已损毁,电报局为了维持门面,仍然接受电报业务,但必须等电报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再用木船运到宜昌转发。而外地来电也是如此,从宜昌用木船运来,时人讥讽此法为“邮送电报”。如此一来,重庆的“京沪专电”实际上已是一个月前的旧闻,根本不值一提。</p><p class="ql-block">沈芷人深感巴蜀内地与世隔绝,如同化外之地,这样的环境下谈发展建设简直是空谈。当晚,他写了一篇文章,建议在重庆成立无线电台。他指出,欧美已经发明短波无线电报,每台设备仅需数千元,便可与千里之外即时通讯,既迅速又经济。如果要发展重庆,就必须建设无线电台。</p><p class="ql-block">次日,这篇文章刊登在《大中华日报》上,因其内容新颖,很快被各大报纸转载,引发广泛关注。驻重庆的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刘湘也注意到了这篇文章。他随即邀请当时年仅27岁的沈芷人到军部,请教无线电台的相关事宜。</p><p class="ql-block">面对刘湘的询问,沈芷人侃侃而谈,纵论天下科技大势。他提到,上海法租界徐家汇电台的短波设备早已能与欧洲各地通电,中央政府也开始采用无线电技术。如今军队的军事机密甚多,重庆地处内陆,更应配备自己的无线电台,以确保通讯畅通和安全。</p><p class="ql-block">刘湘听得心潮澎湃,兴奋不已,当即决定兴建无线电台,并诚邀沈芷人留在军部主持此事。就这样,沈芷人亲自从海外采购设备,在当时重庆城的最高点——打枪坝桂香阁,建立了历史上重庆第一座无线电台,并亲自担任工程师。</p><p class="ql-block">无线电台建成后,沈芷人进一步向刘湘建议,开办无线电报训练班,培养专业人才,并亲自授课。经过系统培训,这些学员后来成为四川无线电事业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刘湘也迅速扩建无线通讯网络,不久便增设了30多个流动电台,极大提升了军队的信息传输能力。</p><p class="ql-block">无线电台的建成,不仅让重庆的科技水平大幅提升,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便利。各大商场纷纷前来委托无线电台代发商业通讯至上海的商号。沈芷人建议刘湘对此类业务照价收费,结果最多的一天就收入3000多元大洋。刘湘听后大笑道:“不仅成本收回了,而且军商互利,功莫大焉!”</p><p class="ql-block">从“邮送电报”到无线通讯,从科技孤岛到现代化通讯枢纽,沈芷人以他的远见与才华,让重庆在信息传输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不仅为四川的无线电事业奠定了基础,也让现代科技真正开始影响中国内陆的经济发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年2025年春晚重庆分会会场的无人机秀首先呈现的无线电电波,可能就是纪念中国无线电的先驱,沈芷人从海外购进设备,在当时重庆城的最高点打枪坝桂香阁建成的重庆历史上第一个无线电台。</span></p> <p class="ql-block">后来,他又担任四川省第一家兵工厂的总工程师,成为四川军事工业的主要奠基人。1948年,他远赴海外,开发北婆罗洲,被当地人尊称为“开发沙巴洲的巨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0年9月11日,秋风乍起,上海黄浦江畔波光微漾。一群来自四川的年轻人肩扛行囊,缓缓登上停泊在码头的法国“盎特莱蓬”号海轮。他们的眼中既有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也带着离别故土的惆怅。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响起,浓黑的烟雾自烟囱升腾而出,轮船缓缓驶离港口,踏上通往法兰西的漫漫航程。</p><p class="ql-block">在这群青年之中,有一位16岁的小个子少年,他身材瘦小,神情却坚定而沉稳。他的名字,日后将载入史册——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在他身旁,还有一位年长他四岁的四川同乡,名叫沈芷人(又名沈默士,字士灵、士林)。两人早在上海相识,在这漫长的海上旅途中,他们促膝长谈,探讨国家前途,也憧憬着即将展开的留法勤工俭学生活。</p><p class="ql-block">当轮船抵达法国港口时,迎接他们的,是异国他乡的崭新世界。邓小平、沈芷人与先期到达的聂荣臻、李富春等人一同入学,结成深厚的友谊。未来,他们的人生轨迹虽各不相同,但都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或许,当年那艘缓缓驶向远方的轮船,不仅承载着一群年轻人的梦想,也悄然开启了中国命运的一页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1920年6月,中国勤工俭学生抵达法国马赛</p> <p class="ql-block">1920年,16岁的邓小平在法国留学</p><p class="ql-block">1920年9月11日清晨</p><p class="ql-block">16岁的邓小平和同学们</p><p class="ql-block">从上海黄浦码头出发</p><p class="ql-block">乘坐邮船“盎特莱蓬”号奔向法国</p><p class="ql-block">“盎特莱蓬”号是法国往来于</p><p class="ql-block">欧洲、亚洲和美洲的</p><p class="ql-block">一艘万吨级巨型邮船</p> <p class="ql-block">1975年9月,已经离开祖国整整25年的沈芷人怀揣着激动与期待,从马来西亚飞抵香港,准备踏上归途。他在给儿子的信中曾写道:“祖国建设,我每到香港都留心观察,有很多感想,深觉建国大问题是创造性问题……如能与老同学邓小平、聂荣臻、李富春等晤面,当试向他们提供一些意见。”他计划回到北京,与昔日留法勤工俭学的同窗共话国家发展大计。然而,命运却在最后关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9月12日清晨,随行人员前去唤他启程入境时,却发现他已经悄然辞世,未能跨过那道通往故土的罗湖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沈芷人,这位诞生于1900年四川忠县花桥乡的传奇人物,自幼生长于书香门第,父辈皆为清末举人,家学渊源深厚。14岁时,他跋涉150里山路,考入忠县县立中学(今忠州中学),最初志在法政。然而,1918年秋,一次东下的旅程彻底改变了他的志向。当他搭乘“蜀亨”号轮船驶向上海,目睹现代工业的奇迹,感受到蒸汽动力的震撼时,他深知科技革命的浪潮已不可阻挡,毅然决定改学工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1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留法资格,踏上前往欧洲的旅程。从贫瘠的川东山乡到繁华的巴黎,沈芷人亲历了东西方文明的巨大差距。在里昂大学,他选择了化工与机械专业,刻苦攻读,结识了日后成为中国元帅的聂荣臻,并与邓小平、李富春等人有着深厚交情。他的求学之路并未止步于此,随后又赴比利时沙洛华大学深造,最终取得机械博士学位、化工硕士学位和电机硕士学位,并成为比利时化学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沈芷人的才华不仅体现在科技领域,他还精通汉语、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五种语言。一次酒宴上,一位法国博士带着傲慢口吻用英语质问他是否为中国勤工俭学的学生,他淡然作答。随后,法国博士改用德语、法语、拉丁语试探,沈芷人一一对答如流,最终反问道:“您是一位有修养的法国先生吗?”对方顿时语塞,无地自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岁月流转,沈芷人的名字虽未如邓小平、聂荣臻般广为人知,但在历史的洪流中,他始终扮演着推动中国科技与教育进步的重要角色。他的归国梦,最终未能实现,但他曾经点燃的科学救国之志,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沈芷人先生不仅是精明的商人,更是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还是对政治气候有着敏锐嗅觉的天才。他没有选择留在大陆等待被“打土豪分田地”,也没有前往那个每天高喊“反攻大陆”、实则备受煎熬的台湾,而是远赴马来西亚,成为一位爱国的海外华侨。1975年,他决定回国,与邓小平等老同学会面,为祖国发展建言献策,甚至考虑投资大陆。天时、地利、人和尽占,若非意外去世,他本可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推手,为中国建设和外资引进作出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挣钱三步曲”:“开始时用血汗来找钱,然后用钱来找钱,最后用名誉来找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停留在血汗钱的,永远是穷人。</p><p class="ql-block">能用钱找钱的,一定是富人。</p><p class="ql-block">用名誉来找钱的,定会大富大贵。</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沈芷人先生的思想和远见,至今仍值得后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注[1]沈士林(又名沈芷人)先生,生于1898年9月。1920年9月赴法,在法国未参加政治活动,入里昂大学学化工、机械,获化学硕士、机械博士,后又到比利时沙洛瓦大学学电机,获硕士学位。1926年学成归国,被聘为重庆第一家电台台长。1931年任四川省武器修理所总工程师,改革了马克辛机枪,是四川军事工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抗战爆发后,他谢绝了国民政府委以四川兵工局副局长之职,改办实业,兴教育,曾与人合资开办了私立大道中学,同时在重庆资助九三学社创办重华学院。</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沈士林在重庆创办为民国际贸易公司和三有轮船公司。1948年,轮船公司迁往香港。1951年,沈士林迁居马来西亚沙巴州,创办中国建设公司,亲自设计指挥许多现代化建筑,《华人日报》称他为“开发沙巴州的巨人”。20世纪60年代,他受聘为香港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先后著有《中国基本民生工程》《中国财经概论》《黄河拓边大建设》等10多本著述,用多种文字出版。</p><p class="ql-block">1974年,沈士林与大陆的子女取得了联系。他十分关心祖国,在写给儿子沈联森的信上说:“祖国建设,我每到香港都留心观察,有很多感想……明年回到北京时,如能与老同学邓小平、聂荣臻、李富春晤面,当试向他们提供一些意见。”在另一封信上还说,他珍藏有一些祖国尚未发现的矿产资源资料,准备带回来献给祖国。当时,马来西亚限制重要华人访华,沈士林经过一年策划,才在香港中国旅行社的帮助下,办好了回国的入境手续,定于1975年9月12日回国。这时,他已77岁高龄。9月12日早上,沈士林却与世长辞。</p> <p class="ql-block">注[2] 陈文宣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忠县乃至重庆的教育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二年(1923年)毕业于四川省省立高等师范学校文史系。在那个时代,全县每年能考入大学的人不过十人左右,可见其才学之卓越。</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三年(1924年)他受聘为忠县中学(忠中)的史地教员,不久后便因才学出众,被推选为忠县教育会会长,开始投身地方教育改革。</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五年(1926年)和忠县乡贤张序初、张化初等人在拔山镇东南三公里的朝阳寺创办了忠县私立行知中学。次年(1927年),陈文宣携手毛亚藩、黄兴、唐世假等有志之士,共同加入行知中学,致力于改进教学质量和扩大教育资源。</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年(1941年)决意进一步推动教育发展,以行知中学为基础,联合当地工商界朋友,共同出资捐助,在行知中学旧址兴办忠县私立大道中学(即如今的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其中,忠县花桥乡的实业家沈芷人先生鼎力相助,捐献田租400石、现金1万元,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p><p class="ql-block">大道中学的创办,使得更多忠县学子得以接受优质教育。时至今日,拔山中学已成为重庆市重点高中,桃李满天下,而陈文宣先生的教育精神与奉献精神,也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