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额博 </p> <p class="ql-block">诵读: 紫月</p> <p class="ql-block">一身戎装的战地摄影记者方大曾。</p> <p class="ql-block"> 方大曾笔名小方,出生在北平一个外交官家庭。方大曾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聪颖好学,关心国家大事。他于1934年以品学兼优的成绩从中法大学毕业,本来家父要安排他从事外事工作,“九·一八”事变后爆发,国难当头,方大曾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工作,拿起照相机成为一名《上海大公报》的摄影记者。</p><p class="ql-block">他经过短期训练掌握了使用照相机的技术,立即奔赴炮火纷飞的宛平城,用手中的笔和相照机,记录了二十九军与日冦英勇战斗的新闻照片。方大曾的“卢沟桥事变”在中外媒体报道一举成名,成为著名的战地记者。他的新闻摄影有力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行径,纪录了中国抗日将士英勇抗敌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军民的抗日的决心。</p><p class="ql-block">日寇占领了北平城后继续向热河省,绥远省进犯,绥远傅作义将军率领抗日将领奋起抗战。绥远军在百灵庙、红格尔图战役痛击日寇首战告捷。消息传来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战斗精神。祖国各地纷纷捐款、捐物组成了社会各界赴绥远慰问团。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方大曾随团奔赴绥远平地泉,集宁,红格尔图,陶林,四子王旗前线釆访。</p><p class="ql-block">方大曾在绥远抗战前线,跟随战士们在寒冷的塞外行动,他头戴钢盔,一身戎装象一个训练有素的战士,在乌兰察布草原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拍摄了大量战地摄影新闻。《抗日将领傅作义将军》,《坚守京绥线的绥远抗日将士》《四子王旗王公格格的婚礼》,《奔赴抗日前线的绥远战士》,《日军炮火下的宛平城》、《奋勇杀敌的二十九军》等起到了打击日冦,鼓舞国人的极积作用。他被公认为是中国抗战“第一照”的作者和“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 </p><p class="ql-block"> 方大曾摄影技术精湛,长于新闻速写,他善长纪录重大新闻事件,敢于和士兵冲锋陷阵在与敌人战斗中,抓拍士兵冒着枪林弹雨激烈战斗的场面。方大曾的新闻摄影作品,影象清晰,构图严谨,战斗场面真实,被誉为中国新闻史具有传奇色彩的战地记者,有“中国的罗伯特·卡帕”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方大曾小时候住的协和胡同。</p> <p class="ql-block">方大曾和母亲妹妹在家中庭院合影。</p> <p class="ql-block">青少年时代的方大曾。</p> <p class="ql-block">中法大学的高材生方大曾。</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战地记者方大曾。范长江 摄影</p> <p class="ql-block">方大曾从青年时代就喜爱摄影。</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个报道卢沟桥事变的摄影记者方大曾。</p> <p class="ql-block">方大曾拍摄的卢沟桥。 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战争笼罩着的卢沟桥。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29军战士在卢沟桥与日冦激战。方大增 摄影</p> <p class="ql-block">抗日名将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将军。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吃黑面人扛白面。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即将出征的绥远抗日将士。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战士出征誓师大会。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绥远抗日将士奔赴前线。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整装待发奔赴抗日前线的晋绥军。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即将出征的绥远抗日将士。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绥远抗日部队在军训。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时任国民党三十五军军长傅作义和晋绥军骑兵司令赵承绶将军。</p> <p class="ql-block">绥东四旗剿匪司令达木林苏龙和集宁警备司令苏开元团长。</p> <p class="ql-block">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与绥远抗日将领。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方大曾在前线拍摄激战中的中国士兵。</p> <p class="ql-block">冒着敌人枪林弹雨采访的战地记者方大曾。</p> <p class="ql-block">前线哨兵。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绥远抗日将士进驻兴和县城。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伤病医院受伤的战士。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集宁城远眺。方大增 摄影</p> <p class="ql-block">集宁县霸王河桥。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集宁包霸王河桥上的骑兵官兵</p> <p class="ql-block">集宁县城门。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方大曾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坚持到抗战最前线采访。他最后一次回北平东城区的家告别了母亲,将在绥远拍照新闻图片发表,剩余的胶片留在家中,从《大公报》领上大量的摄影胶卷,釆访本。坐上火车到河北抗日前线采访。他在保定独自一人,拍摄河北平原抗日将士和支前群众艰苦抗战的摄影新闻。完成了《前线忆北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抗战图存》、《为国捐躯》等一系列专题摄影报道,被国内外杂志、报纸广泛使用,影响甚广并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18日,他在保定写完战地通讯《平汉北段的变化》一文,落款为“9·18写于保定蠡县”,刊登在1937年9月30日的大公报上,抗战时期社会社会秩序混乱,从前线溃逃下来的散兵游勇,土匪强盗横行。方大曾独自一人行走于城镇乡村,身背两台德国产的高级照相机,身上带着活动经费,混乱的社会秩序,人身时刻都面临着战场的流弹,兵匪的危险。</p><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30日《大公报》发出最后一篇方大曾从前线发来的稿件《平汉路北段的变化》后,报社就再也联系不上他了。《大公报》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寻找这位年轻有才华的战地记者,方大曾就象从人间蒸发了,时至今日再无他的消息,当时方大曾年仅只有25岁。</p> <p class="ql-block">四子王旗王公。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四子王旗达尔扈特部落。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四子王旗熱鬧的蒙古族婚禮。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四子王旗出嫁的新娘。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四子王旗王府士兵。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运送前线的伤员。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傅作义军队的机枪阵地。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塞外老城。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玫瑰营教堂。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玫瑰营教堂。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兴和县城门哨兵。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战地医院。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带着防毒面具的绥远士兵。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修筑防御工事的绥远士兵。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达茂旗百灵庙。</p> <p class="ql-block">抗日前线警戒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前线士兵野餐。</p> <p class="ql-block">荒野中的尸体。</p> <p class="ql-block">晋绥抗日士兵在进行高空射击演练。</p> <p class="ql-block">抗日前线的高射机枪。</p> <p class="ql-block">抗日前线防空高射机枪。</p> <p class="ql-block">著名记者范长江在兴河县观看缴获的日本汽车。</p> <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慰问抗日将士的知名人士。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祖国各地各人民为慰劳绥远抗日将士。方大曾 摄影</p> <p class="ql-block">方大曾的妹妹在整理方大曾遗留的底片。</p> <p class="ql-block">身着戎装的战地记者方大曾。</p> <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 额博</p> <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 紫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