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封川古城墙探秘</p><p class="ql-block">谭建平/文</p><p class="ql-block">封川古城,是封开县现存为数不多的历史遗迹,十分难得。封开被称之为岭南古都,原非浪得虚名,古城遗迹就是一处十分具有象征意义史证。打开网上的资料介绍,有一段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肇庆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封开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发布的小资料称:封川古城墙,位于肇庆市封开县江口街道。历史上的封川,为广东通往西南诸省的“咽喉之地”。始建于隋代的封川古城,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直为封川县治,期间曾为州、郡、路治。封川古城初为土城,明成化五年(1469)改建为砖墙,呈长方形,城墙周长约784米。古城墙现存约400米,保留南城门及东、西城墙。城砖上仍留存着“封川军造”、“封川县城砖”等印刻字样。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2008 年,封开县封川古城墙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应该是官方发布权威资料,其他的网上资料也大多如此。</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段资料说得十分简单,给游客造成一些错误的理解。资料上说:“封川古城初为土城,明成化五年(1469)改建为砖墙”,如果说始建于隋代的古城为土坯墙还好说,不竟没有史料证明,然而按其所言一下子跳过了唐、后梁、五代十国、北南宋几个朝代,直至明成化五年(1469)才改建为砖墙就值得商榷(另一说法:《封川县志》载明正统十四年(1450年)黄萧养乱,典史陈顺因旧址修筑)。这就给人认为现存的城墙只有550多年的历史错觉。其实封川古城至少在唐末时期就是一座完整砖墙的古城,包括有城墙、门楼、护城河及城内建筑,满足其长期作为县治所在地的需求,距今至少有1100多年,后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修补的,有大修也有小修。现存的古城依然有部分墙体为唐末所建。</p> <p class="ql-block">2025年春节期间我到封川古城重游,特意去察看城墙刻有“封川军造”的一段墙砖,只见城墙上的城砖大多都已风化,长满了野草,可谓是满目疮痍,陈旧斑驳,饱含沧桑。据说这堵城墙有三块刻有“封川军造”的砖,我找到了二块,有称散落民间的还有几块和刻有“封川城砖”字样的。所刻字样依然清晰可辩,现场所见,更坚信这段城墙就是唐末所建的城墙。据网上有说古城所刻“封川军造”、“封川县城砖”是古人落实终身责任制,防范豆腐渣工程的体现,这明显就是个笑话,古人留字更多的意义在于彰显建造者的丰功伟绩。留有“封川县城砖”的一段应该是明朝后人所修留下的,而“封川军造”究竟是怎么回事?至今未见有人深入探究过。我认为有胆量称自己是“封川军”的,历史上只有南汉王朝。</p><p class="ql-block">唐中和二年(公元883年)广州都督府牙将刘谦被封为封州刺史兼贺水镇遏使,负责封州、桂州、梧州一带的防御。封州居两广之要冲,扼郁、漓、贺三江与西江汇合之口,是兵家所争的咽喉要地。在那个乱世中,刘谦此人可谓深通统治的谋略,在封州狠抓武装力量,史称他“抚纳流亡,爱啬用度,养士卒,未几,得精兵万人,多具战舰,境内肃然”。他的“抚纳流亡”的招兵方法很高明,当时黄巢作乱转战湖南、湖北,难民沿湘江、潇水、贺江涌入封州。他们离乡别井,衣食无着,有人铤而走险犯事,造成社会混乱。刘谦却把这些人收容起来,编入军队训练,反过来维持社会治安,使境内肃然安定;他紧缩开支,把钱用在养兵和武器装备上;他如此经营十数年,便在小小封州地区居然拥有战舰百余艘、精兵万人的军队,号称“封川军”,在岭南各州可算得首屈一指,成为与广州相犄角的雄厚势力,刘氏家族从此在封州发迹。刘谦经营封州十二年,公元894年冬12月,刘谦病重,把年方二十岁的长子刘隐、次子刘岩叫到身边吩咐后事:“今五岭盗贼方兴,吾有精甲犀械,尔勉建功,时不可失也”。意思是说,现在天下大乱,我有精甲犀械封川军,你们去建功立业正是时候,时机不可失啊。嘱罢溘然长逝,死后葬在封州的刘王冈上。</p><p class="ql-block">刘谦死后,部众拥立长子刘隐。有人见他年轻表示不服,图谋做乱。别看刘隐年轻却是是个铁腕人物,经周密布置诱捕,一夜之间杀了一百多谋反之人,从此刘隐在封州部众中的名声鹊起。他的才干得到广州刺史、清海军节度使刘崇龟的赞赏,就署刘隐为右都校,并接替其父刘谦的职务,领贺江镇遏使,兼封州刺史,仍然经营封州及其封川军。</p><p class="ql-block"> 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刘崇龟病故,朝廷让玄宗弟薛王李隆业的后人李知柔去广州接替刘崇龟。刘崇龟的手下牙将卢琚、谭弘圮等人根本不认李知柔这个薛王之后,卢琚把持广州,谭弘圮驻守端州,将李知柔拒之门外。刘隐知道这是个好机会,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底,刘隐率领封川军士兵,沿西江挥军东下,攻进端州擒斩谭弘圮。然后马上沿西江顺流攻至广州,卢琚一听谭弘圮被刘隐宰了,闭门死守,刘隐督封川军急攻,不久便攻破广州,杀掉卢琚,迎来李知柔。</p><p class="ql-block">李知柔看到刘隐的封川军英勇善战、势力举足轻重,要统治岭南不得不仰仗他,就任命刘隐为行军司马,于是封川军顺理成章地进驻广州。此后唐朝以徐彦若替代李知柔,徐彦若同样对封州势力奈何不得,只好上表请唐朝廷任命刘隐为节度副使。从此刘隐实际掌握了岭南的军政大权。徐彦若去世时,由于形势所迫推举刘隐为留后。天佑二年(905年),唐朝已经无力往岭南安插大员,遂拜刘隐为节度使。</p> <p class="ql-block">到后梁太祖朱全忠加封刘隐为检校太尉、侍中兼清海、静海军节度安南都护,后又加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为南平王。后梁末帝朱瑱干化元年(911年),刘隐进封为南海王。刘隐为南海王的当年去世,但是他已经为南汉国创立了基业,而忠心拥戴刘隐的始终是封川军部属。</p><p class="ql-block">刘隐死后,其弟刘岩接过其位。期后刘岩号令父兄旧统的封川军为主要骨干部众举兵西向,败降邕州叶广略、容州庞巨源以及交州土豪曲承美,自此统辖岭南大部。不久,刘岩听说占据余杭的钱镠被册封为吴越王,心中大不以为然。他耻于维持中原王朝授予的南海王称号,就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广州登基当了皇帝,国号大越,改元曰干亨,大赦其境内。第二年,改名曰龑,改国号曰大汉,史称南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封川军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至此刘氏父子仨完成了封州创业、率封川军挥师东进广州、登基称霸的宏图伟业。</p><p class="ql-block">刘谦、刘隐父子在封州经营多年,而封州自然就成为了刘氏的大本营和根据地了,大举建设以及加固封川城池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值得一提的是,时值公元928年三月,当时的湖南王马殷嫌地盘不够大,大起水师,由潇水南下,围攻封州,意取广州。刘岩见封州老家危急起火,怎么得了,于是急忙派左右街使苏章率水军三千人马回救封州。苏章就是封川人,自小就跟刘隐征战,号称南汉第一虎将,他回到封州后,密使官兵在贺江水中放下大铁链,两头系在江边大舰上,然后挖土把战舰摭起来,舰上埋伏神箭手。苏章带着几百弟兄乘坐小艇上溯前去挑战,没打几下就跑,楚军以为南汉的封川军败了,行大舰来追,结果中了苏章的埋伏,楚军大舰被江中铁索给绊住了,不能动弹,苏章一摇红旗,藏在舰上的军弓弩手万箭齐发,楚军死伤无数,带着破船逃回去了。这就是发生在封州历史上一场铁索锁江的著名战役。</p><p class="ql-block">苏章虽然打赢这一仗,但保不定楚军他日不会再次挥军南下,作为南汉国发迹之地,屡屡受到外敌侵扰,固筑城墙是必然之选,当时固筑城墙亦以封川军为主要修建者,因此就有了筑城留下“封川军造”这段城墙了。</p><p class="ql-block">据说在距离封川不远、贺江上游广西贺州的临贺古城也遗留有南汉时期的城墙砖,在内墙包砌了红色花砖,花砖的纹饰有鱼骨纹、五铢纹、竹节纹、太阳纹等多种样式。</p><p class="ql-block">但与封川城墙的青砖相比,单从他们的风化程度比较,似乎刻“封川军造”的封川城砖更有历史年代感,更有说服力。</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号称岭南三家诗之冠的梁佩兰在封州对南汉刘氏故地就抒发了这样感慨,写下一首《封川》:“忆昔开南汉,英雄起后梁。地全收象郡,舟欲溯熊湘。草木馀兵气,江山失霸王。空留城郭在,行客立斜阳。”这首诗如果换句话说,就是南汉国开国始于封川,经历波折起伏不过数十年,但遗留数百年的封川城郭还依然屹立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封川古城得益于南汉时期“封川军”的修筑与苦心经营,到了宋朝,封川城已是一座完完整整的城池了,绝非是土坯城。城池大致如同明代《封川县志》所载:古城背北山,东南、西南临东山河、西江。北有壕堑(深20余米,宽约10余米),与东、西、南三面的护城河构成一个“回”字形城堡。城廓呈长方形,东西城墙长约418米,北面城墙长约168米。城墙为青砖砌筑,墙厚4-5米,高约8-9米。城砖特制,长34厘米、宽16.5厘米、厚6厘米,城上修筑有城门楼、串楼、角楼、敌楼、望楼。战窗、串屋、更铺等二百余间。此外城内还设有县署、教谕署、训导署、典史署、城守署,武庙、城隍庙、万寿宫、常平仓、监狱等。</p><p class="ql-block">要想知道宋朝时期封川古城的概况,尤其是城中人们曾经的生活风貌,读古人描写古城的诗歌应是最佳的途径,也是最好文史证据。那么宋代历史上有那几首诗描写过封川古城呢?</p><p class="ql-block">其一,北宋中后期著名的文臣孔平仲,有一首封川城内元宵佳节的诗叫《封川上元》:</p><p class="ql-block">穿城不千步,十步燃一灯。闪闪摇斜风,莹莹若疏星。</p><p class="ql-block">士女鱼鸟聚,鼓吹蛙黾声。蛮俗自为乐,我心愁不醒。</p><p class="ql-block">穿城不千步,与县志记载东西城墙长约418米大致相同。诗中主要描写北宋时期(距今980多年前)封川古城人们过元宵佳节的情景:差不多每家每户都点燃一盏灯笼,随风摇闪,如同天上晶莹的星星。大街上男女老少游人如鲫,欢声不绝,这里的元宵习俗欢乐气氛,担心自己睡不醒而错过。寥寥数语就把古封川城的元宵佳境描绘得栩栩如生,此情此景不亚于当今的繁华都市啊。孔平仲是北宋文学家、诗人,孔子的后裔,年少时期是在封州度过的,并在封川城内读的书。此诗还传递一个信息就是北宋年间封川古城就已十分完整。</p><p class="ql-block">其二,南宋靖康元年(1126年)时任封州知州的方维,在封川古城下曾写过首《封川五门诗》,诗中详细描写了封川古城有五个门,而非明朝封川县志介绍的只有三门,所以南宋时期古城有五门就更为真实,更具规模。方维这五门诗是这样说的:</p><p class="ql-block">《正南门》</p><p class="ql-block">非才未足吐天葩,登眺时能发一夸。</p><p class="ql-block">王粲①情多思作赋,郑虔②毡冷梦还家。</p><p class="ql-block">夜看风浪摇明月,秋望汀洲坠落霞。</p><p class="ql-block">此去升平还有象,城头戍鼓不须挝。</p><p class="ql-block">《东门楼》</p><p class="ql-block">好景登临眺望东,野花芳草蔼春风。</p><p class="ql-block">西江流线沙犹白,露散东山日正红。</p><p class="ql-block">古垒不如新垒备,内濠改作外濠通。</p><p class="ql-block">人间莫记千年事,他日归来鹤话同。</p><p class="ql-block">《西门楼》</p><p class="ql-block">一上西楼望四妍,望中城堑四围全。</p><p class="ql-block">江山如画展屏障,民庶安居乐市廛。</p><p class="ql-block">翠竹新栽承雨露,红旗高挂卷风烟。</p><p class="ql-block">当年伟器留江表,知有云仍继后传。</p><p class="ql-block">《南门楼》</p><p class="ql-block">跬步登临一望南,舞雩拟欲试春衫。</p><p class="ql-block">闻笳却敌怀今古,携手同游只二三。</p><p class="ql-block">晓雨飘酥征袖湿,东风如酒野花酣。</p><p class="ql-block">为民为国真英杰,他日功劳列上衔。</p><p class="ql-block">《北门楼》</p><p class="ql-block">行过南楼到北楼,高亭处处景悠悠。</p><p class="ql-block">黄莺已绝窥觎望,白雁犹知避远愁。</p><p class="ql-block">近把宫墙思教育,高乘风月足春秋。</p><p class="ql-block">英才已画山东兴,得路青云逐壮谋。</p><p class="ql-block">诗中所题的“正南门”正是今天封川古城保存下来的遗迹。从诗中可知当时的每一个城门上,都建有楼阁,方维作为知州、诗人,他写过不少赞美封州的诗,包括封州八景诗,而这首五门诗则是站在古城每一个门楼,眺望咏叹,寄情抒怀,不仅把古城五门的风光尽收笔下,而且为封川古城留下十分宝贵史料,对我们研究古城的历史文化十分有帮助。</p> <p class="ql-block">其三,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也在封川写过下面的一首七律《与大光同登封州小阁》诗:</p><p class="ql-block">去程欲数莽难知,三日封州更作迟。</p><p class="ql-block">青嶂足稽天下士,锦囊今有峤南诗。</p><p class="ql-block">共登小阁春风里,回望中原夕霭时。</p><p class="ql-block">万本梅花为我寿,一杯相属未全痴。</p><p class="ql-block">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灭亡。诗是陈与义避难南迁路过封州小住时所写。诗题所说的“封州小阁”,或就是在古城的北门楼,当时陈与义与朋友在门楼小阁上把酒言欢,吟诗酬唱,一句“共登小阁春风里,回望中原夕霭时。”展示了诗人的胸怀和抱负。</p><p class="ql-block">此外,南宋初期的名臣、著名诗人郑刚中也有《封州》诗云:“莫道封州是小州,封州虽小客何愁。”所谓的小州,估计也是说封川古城较小,但来此作客客不愁,表述了古城人们热情好客的民风。郑刚中是因被秦桧陷害贬谪到封州并卒于封州。</p><p class="ql-block">总之,封川古城唐宋两代的历史绝非是空白和断档的历史,也不应该跳过这两段历史去描述古城,而有关方面更应把这两朝古城的历史补充完善,还古城真实的历史原貌。其实依我看来,封川古城更正确说法应该是:始建于西汉,汉武帝平定南越,“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设立广信县时就开始有城作为县治了;到了隋唐已具规模,唐末城墙则已为青砖所筑,现存刻有“封川军造”的一段正是唐末之遗迹;宋朝时期,古城的治所功能一应具存,已十分完善;明清时期进行过多次修缮,现存可见的一部分是明成化五年所修……</p><p class="ql-block">封川古城历经千年风霜,至今屹立不倒,印证着封开曾经的辉煌;古代诗人的诗歌,一字一句,更像是一块块活化石,镌刻在城墙上,镌刻在历史的画卷里,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