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夫

脚印

<p class="ql-block"><b>编辑:脚印</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31318124</b></p><p class="ql-block"><b>图片:网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纤夫的起源与由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纤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隋朝时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旧时国力贫弱,陆路交通不畅,而川内有长江贯穿其中,辅以嘉陵江、涪江等分支河流,水路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大部分行人、货物都要依靠船只运送。纤夫这个拉船的行当便运应而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纤夫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拉纤帮助船只克服险滩和湍流,确保货物和人员的顺利运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巴东裸纤只为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纤夫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他们弓着背,一步步逆水前行,尤其是在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季节,船只一旦搁浅,纤夫们必须排列整齐地背着纤绳,发出惊天动地的吆喝声,‌纤夫呼喊的话主要是号子,这些号子在行船过程中起着协调动作、鼓舞士气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纤夫号子的具体内容通常包括一些固定的词语和节奏,例如:“三尺白布,嗨哟!四两麻呀,嗬嗨!脚蹬石头,嗬嗨!手刨沙呀,嗨着!光着身子,嗨哟!往上爬哟,嗨着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旧社会,纤夫多是家境贫寒之士,如穿着衣服,汗浸盐汲加上纤索的磨损,衣服能管几天?拉纤时要频繁下水,在时间上容不得宽衣解带。最重要的是防病,如果穿着衣服,一会儿岸上,一会儿水里,衣服在身上干了湿,湿了干,不仅不方便,且容易得风湿、关节炎之类的病,所以,无论男女都是裸纤。</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千百年来,当地的裸体拉纤已形成一种习惯,即便有人看到,也不会感到害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神农溪的裸纤文化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本质是为了劳动本身的需要。劳动是美丽的,但终究,他们只是为了挣口吃食。裸纤这种载体也是美丽的,它的存在具有现实意义和和审美价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span class="ql-cursor"></span>从最初的挣口吃食演绎到后来的运河文化。</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扩写:2010年2月26日,恩施州“两会”上,该州政协副秘书长、政协委员姚本驰在政协大会发言时,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疾呼,“还纤夫裸体形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他在发言中大胆地提出,要在神农溪景区恢复“裸体拉纤”。姚在发言中甚至说,如果有可能,他会第一个充当“裸体纤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姚本驰看来,裸纤在全世界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保持“裸纤”将使神农溪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笔者赞同姚委员的大胆建议!如能恢复,必将成为神农溪一道轰动世界的风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幅世界名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的杰出之作。这幅画作于1870年至1873年间,如今珍藏在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博物馆,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这幅画中,列宾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伏尔加河畔的一组纤夫。他们身着破旧的衣服,脸上流露出疲惫和痛苦的表情。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他们奋力拉纤,承受着生活的重压。画面中的纤夫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他们沉重的呼吸和疲惫的脚步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幅画深刻地反映了俄国纤夫苦难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纤夫是俄国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从事这项艰辛的工作。列宾通过画作展现了纤夫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寄托了自己对下层人民群众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神农溪畔泛涟漪</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看过电影《漂洋过海来爱你》吗?这部片子改编自上世纪90年代末,发生在巴东神农溪的真实事件。主要讲述了一名日本少女爱上中国纤夫,并漂洋过海追寻爱情的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99年3月,神农溪畔莺歌燕舞,正是旅游的好时节。神农溪中漂流的小木船上坐着一位面容姣好的青春少女,她就是来自日本的游客梅村恭子。望着两岸苍翠欲滴的青山,半山腰上星星点点的土家小楼,恭子手中的相机 “咔嚓咔嚓”响个不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当漂流到一溪流湍急的险滩上游时,恭子的目光停留在一个身材匀称、五官长得棱角分明的纤夫身上,只见他两手紧紧地抓住纤绳,蹲着弓步正忘我地拉,身上已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溪水。那修长的双腿、强健的双臂、宽阔的后背、古铜色的皮肤……分明就是一尊雕像啊!于是,恭子不由自主地将镜头对准了这名纤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恭子是日本一家新闻媒体的记者,自幼崇尚中国文化,对美术更是有着特别的偏爱,画技已很有功底。她出自名门,父亲梅村正郎在日本从事水利工程设计,家族里还开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公司。自幼家境优越的她,对中国的名山大川神往已久,这次对神农溪就是慕名而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自发现那名“特别”的纤夫后,恭子已无暇顾及眼前风光旖旎的神农溪,她静静地掩饰着自己心头泛起的那一抹涟漪,不动声色地观察着那名纤夫。她没想到,爱情之门在神农溪的一个土家纤夫的面前悄然推开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纤夫,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被现代化交通方式‌的发展所替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如今,在巴东神农溪、京航大运河等地,再也见不到货船桅杆高高耸立、再也听不到弓身而行拉纤人粗犷浑厚的打号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因此,逐渐被边缘化,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脚印,进入古稀之年,回望是我们这岁月人的共性,将一些历史长河中行将消失的痕迹,用图文记录下来,以期延长消失的进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此文从巴东裸纤只为食、一幅世界名画、日本女记者为爱漂洋过海来书写,以表达对纤夫的敬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写于 二0二五年二月七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