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记忆的幽微深处,有一位女性的身影,既平凡又伟大。她是我生命最初的温柔底色,也是我灵魂深处永不熄灭的长明烛火,照亮我每一段逐梦与成长的旅程。她,就是我的奶奶。</p><p class="ql-block">奶奶大名谭玉莲,在旧时代的传统习俗里,人们也尊称她为邓谭氏。因历史的尘埃遮蔽了她的出生年份,我们始终未能觅得一份确切的记录。奶奶自己回忆,只记得大人告诉她,出生在正月初十,那时还是宣统皇帝在位,具体是宣统几年,连她也说不清楚。</p><p class="ql-block">2009年国庆节,我和夫人领着儿子、儿媳,还有可爱的小孙子,满心欢喜地踏上了看望奶奶和父母的路程。一进家门,奶奶那慈祥的目光便落在了我们身上。小孙子奶声奶气地喊了一声:“老太奶奶!”听见玄孙喊她老人家那一刻,奶奶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笑容如春日暖阳般灿烂,那高兴的神情,至今仍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无法用言语准确形容。然而,命运却如此无常,好似一场猝不及防的暴风雨。仅仅两个多月后的12月19日,毫无征兆地,我们亲爱的奶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一天,我们整个大家庭的世界仿佛失去了所有色彩,悲伤如潮水般将我们淹没。奶奶的离去,成了我们心中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每每想起,满心都是思念与不舍 。在追悼会上,大家满含热泪,回顾奶奶的一生,用“笑看三朝兴替,历经百年沧桑,总是一颗慈善心;喜得五世同堂,梦成千秋家国,犹怀万般子孙情”来总结她老人家饱经沧桑又满是温情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奶奶出生在一个姓符的贫苦家庭,那是一个风雨如晦、动荡不安的年代,贫困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紧紧地束缚着这个家。在奶奶几岁的时候,迫于生计的无奈,家人忍痛将她送到当地一个相对殷实的谭家做养女,从此她便有了谭玉莲这个名字。在谭家,生活虽比原生家庭稍好一些,却也并非一帆风顺。好在谭家重视对她的培养,让她跟着其他孩子一起听《增广贤文》《三字经》《四字女经》等。那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文字,宛如点点繁星,照亮了奶奶的童年,为她日后成为一个持家立业、聪慧贤德的女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善良的人。好景不长,谭家接连遭遇不幸,灾祸如同一场又一场凶猛的暴风雨,无情地席卷着这个家。亲人的离去、家业的衰败,种种打击接踵而至。最后,谭家只剩下她的养父与她相依为命。奶奶在本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纪,就不得不直面人世的沧桑与艰辛,也早早地体会到了世态的炎凉。但这些磨难并没有打倒她,反而让她变得更加坚强和善良。</p><p class="ql-block">1929年,奶奶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她嫁入邓家,与我的爷爷邓万全结为夫妻。那时的邓家,家境极度贫寒,爷爷在五岁时就父母双亡,他和兄弟是在舅父家里艰难地抚养成人。人们常说黄连苦,可他们所经历的苦难,远比黄连还要苦上十分。生活的重担压在这对新婚夫妻身上,他们却从未有过一丝抱怨,携手开始了与命运的抗争。</p><p class="ql-block">1930年,奶奶生下了我的父亲,初为人母的喜悦还未完全散去,生活的重担便如排山倒海般接踵而至。此后,奶奶又接连生育了四个男孩、三个女孩。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养活这么多孩子谈何容易。家里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孩子们的衣服也是缝缝补补又一年。由于家庭实在太过困难,最终抚养成人的只有三男三女。即便如此,奶奶对每一个孩子都倾注了全部的爱,用她柔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p><p class="ql-block">一家人人口众多,为了维持生计,爷爷常年外出做月工、打零工,风里来雨里去,不辞辛劳。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爷爷都在为了这个家努力奔波。奶奶则在家纺麻织线、喂猪种菜,操持着家里的大小事务。每一个深夜,炉火旁、饭桌旁、纺车旁、麻桶旁,都能看到奶奶忙碌的身影,她的手一刻也未曾停歇。那密密麻麻的针线里,缝进的是对家人满满的爱与期望;那精心侍弄的菜园里,种下的是对生活的希望;那喂得膘肥体壮的猪儿,承载着她对未来的憧憬。</p><p class="ql-block">日子在爷爷和奶奶的辛勤操持下,慢慢地有了好转的迹象,孩子们也渐渐长大。可命运再次露出了狰狞的面目,1948年,爷爷不幸英年早逝,去世的时候才三十多岁。爷爷的离去,就像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了奶奶和我父亲的肩上。那一刻,奶奶的世界仿佛塌了,但她看着年幼的孩子们,咬着牙,挺直了脊梁,独自扛起了这个家。</p><p class="ql-block">奶奶对子女和后辈的教育极为重视,这种重视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在那个物质匮乏的艰难岁月,家庭经济捉襟见肘,日子过得紧巴巴,可奶奶始终将子女的教育放在首位,哪怕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不遗余力地为子女创造读书的机会。她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读书才能让孩子们走出这片贫困的土地。</p><p class="ql-block">父亲虽然没有踏入过正式学堂的大门,但他的聪慧被族里比较富裕的家长看在眼里。他们家请了私塾先生给小孩授课,觉得父亲聪明好学,是读书的好榜样,便邀父亲去陪读。奶奶和爷爷得知此事后,没有丝毫犹豫,当即答应下来。在他们心中,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哪怕前路充满荆棘,也想为父亲铺就一条通往知识殿堂的道路。正是因为有这个读书学习的机会,父亲成为了当地唯一的一个贫农家略通文墨的青年人。1949年12月刚刚解放,成立人民政权的乡政府,父亲就被选中担任乡政府的财粮员兼民兵队长一职,成为一名领大米的乡政府工作人员。后来又被选拔成为了供销社的工作人员,从统计员做起,最后成为了一名经济师,县商业局一个直属的单位的负责人。</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奶奶那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愈发炽热。她千方百计地为子女争取受教育的机会,省吃俭用,只为能凑齐孩子们的学费。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忙里忙外,操持家务,还要去地里干活。晚上,等孩子们都睡了,她又在昏暗的灯光下纺纱织布,只为多挣一点钱。在她的努力下,大叔叔、小叔叔和小姑姑都顺利读到了中学毕业。大叔叔更是争气,考入中等专业学校深造,毕业后成为了一名飞机制造工人,为国家航空事业贡献力量,这让奶奶倍感骄傲。</p><p class="ql-block">除了支持子女接受正规教育,奶奶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刻不忘对子女的言传身教。我们印象里最深刻的是,奶奶总是将她记得的《增广贤文》中那些朗朗上口的语句用来教导我们。奶奶虽不认识多少字,连我们手抄的《增广贤文》里的句子都认不得,可她肚子里却像藏着一座智慧宝库,总能从《增广贤文》中,精准找出合适语句,针对我们生活里的种种状况,给出最质朴又最深刻的教导。</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在学业上有所懈怠时,奶奶便会开启她的“劝学小课堂”。她会语重心长地念叨:“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好学者如蒿如草。你们可得好好努力学习,不然以后拿什么本事在这世上立足?”紧接着,一连串的金句就像竹筒倒豆子般冒出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生一世,草木一春,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呐!”那谆谆教诲,让我们不敢再有一丝偷懒的念头。每次听到奶奶的教导,我们都会默默地低下头,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p><p class="ql-block">在生活的节俭方面,奶奶做到了极致,一文钱恨不得能分成四块花。一盏煤油灯,除了让我们做作业可以点得亮大一点,平时是很少点灯,点灯也是将灯光调到最小。她老人家除了以身作则,更是用《增广贤文》里的语句时刻警醒我们:“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她总是这样叮嘱,“赚钱犹如针挑土,花钱犹如水推沙,过日子可不能大手大脚,得精打细算着。”在奶奶的影响下,节俭的意识深深扎根在我们心里。我们从小就学会了珍惜粮食,不浪费一丝一毫,衣服破了也会自己动手缝补。</p><p class="ql-block">奶奶的人生,犹如一场漫长而艰辛的跋涉,一路上布满了生活的荆棘。除了每日为生计奔波的艰难困苦,她还遭受了多次沉重的精神打击,其中最为致命的,便是中年丧夫。那时,她不过三十多岁,命运却残忍地夺走了她的丈夫,这对她而言,无疑是一场天塌地陷般的灾难。她后来回忆起那段至暗时光,坦言当时满心绝望,甚至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但每当她望向身旁年幼的子女,心中便涌起一股坚定的力量。她深信,这些孩子未来定会有所成就,自己必须为了他们坚强地活下去。岁月匆匆,转眼间,快要步入了花甲之年。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打算放过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她又遭受了老年丧子的沉重打击。先是是我的二姑姑早逝,而后,我的小叔叔英年早逝,又有大姑姑也相继离她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世间最残酷的悲伤,每一次送别,都像是在她早已千疮百孔的心上又狠狠划了一刀。面对这接二连三的打击,子女们都担心奶奶会一蹶不振,纷纷围在她身边安慰。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奶奶却反过来安慰起了子女们。她面容平静,眼中透着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淡然,缓缓说道:“命是天定的,他们要走,我们也无力阻拦。况且,他们都留下了自己的子女,看着这些孩子茁壮成长,我心里也宽慰些。”那一刻,奶奶的豁达与坚强,深深震撼了每一个人,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在苦难面前不屈的力量 。因而奶奶面对生活的起伏,有她独特的人生哲学。当我们遭遇困难、满心沮丧时,她会慢悠悠地说:“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等我回头看,还有挑脚汉。别灰心,日子再难,总有人比咱们更不容易,要看到自己有的,别老想着没有的。”而当我们因得到领导表扬,有点飘飘然的时候,奶奶又会及时泼冷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成仇。可别被一时的风光冲昏了头脑,做人呐,得懂得谦逊。”这些话语,如同智慧的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p><p class="ql-block">在为人处世这门学问上,奶奶更是我们的启蒙老师。“莫笑他人老,终须还到老。和得邻里好,犹如拾片宝。但能依本份,终须无烦恼。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她常常这般教导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这些话,时刻提醒着我们与人为善,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在奶奶的教导下,我们学会了尊重他人,关心邻里,与周围的人相处得十分融洽。</p><p class="ql-block">在奶奶心中,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堂堂正正,充满正气。她常常把“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挂在嘴边,告诉我们,只要自己行得正、做得端,不做那些让人心里不痛快的亏心事,自然也不会招来别人的记恨。她也很推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她总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多留意别人的优点,跟着学,看到不好的地方,就提醒自己别犯同样的错,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人。奶奶的言传身教,让我们从小就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明白了正直和善良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奶奶特别强调要自力更生,能自己解决的事,就尽量别去麻烦别人。她虽不知道毛主席教导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但她教育我们的恰恰就是这种精神。她常给我们念叨:“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任他酒价高。”还有“使口不如亲为,求人不如求己”,她总是鼓励我们,遇到困难时,首先要靠自己行动起来努力去克服,别总想着依赖别人的帮助。在奶奶的影响下,我们都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遇到问题不退缩,努力想办法解决。</p><p class="ql-block">奶奶对我们的期望很朴实,不求我们大富大贵,只求我们走正道。她总是语重心长地说:“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在她看来,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远比拥有多少财富都重要。在奶奶的言传身教下,我们从小就懂得了做人的根本,也在她的鼓励下,努力成为她所期待的,正直、独立、善良的人。奶奶的晚辈们,子辈、孙辈、曾孙辈和玄孙辈共有100多人,有学生,有工人农民,有退役军人,有商业工作者,有教师,有医务工作者,有机关工作人员;这些人中,有经济师,有工程师,有教授,有主任医生,有处级和厅级干部,没有一个受过党纪政纪处分的,更没有一个违法犯罪的。</p> <p class="ql-block">奶奶对我们这些晚辈,总是和颜悦色,从未大声责骂,更舍不得动手打一下。对我这个长孙,她老人家更是疼爱有加。我出生3个多月后,因为妈妈得了乳腺炎而没有奶吃,爸爸又要忙乡政府的工作和家里的农活,妈妈也主要是忙农活和寻猪菜等外面的劳动活,很少有时间抱着我去乡邻家讨奶吃和在家喂我浸米糊糊。常常是奶奶这位小脚女人,迈着蹒跚的步伐,抱着我走东家串西家讨奶吃,让我成了吃百家奶长大的孩子;也多数时间是奶奶在家里喂我米糊糊,当我总是过一会儿,又饿得哭了,奶奶便会不厌其烦地多次将米糊糊放到正在煮猪食的锅里热一下,喂我吃。就是在奶奶为主抱着我讨奶吃和精心地喂吃米糊糊的日子里,我竟然长得和邻居家有奶吃的孩子一样健壮。我6岁以后,奶奶就以叫我为她热脚为理由,带我和她睡一床,实际上,一上床睡觉,我和奶奶一个睡一头,奶奶却总是把我冰冷的脚放在她老人家的腋下。直到我去部队当兵的先一天晚上,奶奶都还是坚持将我的脚放在她老人家的腋下,从她那讲话的声音里,我分明感觉到奶奶已经在因为我的离去而流泪了,我也眼泪止不住地流。</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奶奶在我心里是个“奇怪”的人。她总念叨着爱吃红薯、红薯米,顿顿不挑,剩饭剩菜也吃得香,鱼尾巴、鱼刺,还有猪皮、猪骨头,都是她喜欢的“美味”。每次吃饭,她吃上半碗就放下碗筷,一脸满足地说吃饱了。那时的我懵懂无知,还真以为奶奶口味独特。直到长大成人,历经生活的酸甜苦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奶奶说的“吃饱了”,是饱含爱意的谎言;那些她所谓爱吃的食物,不过是她默默承受的选择。她把有限的米饭、难得上桌的鱼肉,都默默地留给了我们,用自己的节俭,撑起了我们无忧的童年。</p><p class="ql-block">奶奶的善良,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她特别乐于助人,只要有人上门求助,她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从家里拿出东西资助人家。还记得那三年困难时期,物资极度匮乏,大家都在艰难度日。有一次,有个前来讨米的人敲响了家门,那时我们家也仅有一碗米,可奶奶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抓上一把米放到对方手里的碗中。在她心里,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能解他人燃眉之急,比什么都重要。她常说:“大家都不容易,能帮一把是一把。”</p><p class="ql-block">奶奶是个极为和善的人,乐善好施的品性在邻里间有口皆碑。在我的记忆深处,奶奶就像冬日里的暖阳,从未和任何人红过脸,更别说吵架了。</p><p class="ql-block">她深知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在教育我们如何与邻里相处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千万别和人家争吵,一定要尊重他人。在她看来,邻里之间就该互帮互助,和和气气,这样日子才过得舒心。奶奶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她与邻里相处融洽,哪家有困难,她都会主动帮忙。</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80年代奶奶跟着父亲一起在灰汤生活了几年。在这里,隔壁住着张六阿婆一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是默默地把家里的物资接济给他们。不管是米面粮油,还是衣物用品,只要家里有,奶奶都会送过去。当张六阿伯家碰上大的困难需要用钱时,奶奶总是问我父亲要些钱给他们应急。这些年,张六阿婆家陆陆续续借了奶奶两百多元钱。等到奶奶要离开灰汤时,张六阿婆满怀感激,他知道我们家也并不富裕,便主动提出要去找人借钱来还给奶奶。奶奶却表示这些欠款不用还了,只希望他们能把日子过好。这不仅仅是两百钱,更是奶奶善良与邻里情谊的见证。几十年后,当奶奶去世时,张六阿婆一家人赶几十公里路来送奶奶最后一程。他们眼中的悲痛和不舍,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奶奶的善良所带来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奶奶对世人、对亲人,从来没有一丝嫌贫爱富的念头,有的只是一颗救济贫困的热忱之心。我们这些有工作收入的晚辈,过年过节孝敬她老人家的钱,她从来都没有为自己存下。这些钱,都被她用来帮助困难的邻里和外甥外侄等亲戚。在奶奶眼中,钱的价值就在于能帮人解决困难,这才是好事,是积德。她常说:“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积钱不如积德。”她的善良和慷慨,赢得了晚辈们的敬重,也收获了乡亲们的一致赞扬。我们为让她老人家心里高兴,也就尽可能的在过年过节时多孝敬她老人家一点钱。乡亲们也常说,我们一家人都是在行善积德。</p><p class="ql-block">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奶奶堪称典范。她与三个媳妇相处得极为融洽,从未有过一丝婆媳间的龃龉。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她不辞辛劳地帮助三个媳妇带大了五个孙子和二个孙女。奶奶还帮我三个姑姑带过几个外孙。当我的儿子出生后,奶奶又提出要来帮忙,带她的曾孙。是爸爸和我反复讲,有我妈妈带就行了,不用劳她老人家操心了,她老人家还想帮忙的时候,爸爸说,现在年轻人带孩子要求不一样,您的带法可能年轻人不太接受,奶奶才不再坚持要帮忙带曾孙了。在帮助三个媳妇和女儿带孩子的那些日子里,无论是为孩子们洗衣做饭,还是耐心地陪伴他们成长,奶奶都做得尽心尽力。她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子孙们遮风挡雨,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她会在媳妇们忙碌时,主动帮忙照顾孩子;会在媳妇和女儿们遇到烦恼时,耐心倾听,给予安慰和建议;会在家庭出现矛盾时,用她的智慧和宽容化解纷争。</p><p class="ql-block">奶奶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她老人家始终秉持着“人的力气是使不完的,睡一觉,力气又有了,而且会越使越有力气”这样质朴的观念,一生劳动不息。哪怕到了一百岁的高龄,她依然坚持要做点家务劳动,摘菜、叠衣服、叠被子等等她每天总是要做些家务才感到舒服。她老人家一直坚持给晚辈做鞋垫。每年过年,我们这些晚辈都会收到奶奶亲手做的鞋垫。在奶奶98岁那年春节,我们依旧收到了她亲手做的鞋垫。奶奶做的鞋垫极具个性,她舍不得用一整块新布,总是从那些不能穿的旧衣服上裁剪下完好的布料,再去缝纫店收集些边角废料。所以,一双鞋垫上往往汇集了十来种不同花色的布料。可别小瞧这些零碎布料,经奶奶之手,它们被巧妙拼接,色彩与图案搭配和谐,充满美感,每一双鞋垫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她对我们深深的爱意。奶奶总是说,人不做事不舒服,人不做事,骨头会散,会生病。在她老人家去世的前几天,她还在认真地帮我妈妈摘菜,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告诉我们,劳动已经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的勤劳,不仅为家庭创造了物质财富,更用行动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收获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奶奶和我爸爸妈妈,三位老人一个年近100岁,另两个快八十岁了时,他们都还坚持不肯请保姆。他们总说自己劳动、自己管理和照顾自己,心里才踏实,也自在得多。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独立自强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我们这些晚辈。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热爱生活、独立自主的品质,懂得了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奶奶虽然一生大半辈子生活很艰苦,却能健康活到百岁,无疾而终,这应该与她一生的善良与勤劳密不可分。她老人家这份生活宝典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的最重要的部分。她时刻提醒我们,要与人为善,多为他人做有益的事,更不要与别人争权夺利;要为社会,为自己多动手,多付出体力劳动,不要懈怠,不要偷懒。这样,一个人就活得轻松,活得潇洒,活得长久。</p><p class="ql-block">奶奶去世后,我家周围几个村的村民都为之悲痛。送葬的时候,从我们家出发到坟山,几公里的路程,一路上,每经过一座屋场,乡亲们都会自发地放鞭炮、烧纸钱,然后加入送葬的队伍。那场面,令人动容。随着送葬队伍缓缓前行,人潮如水流汇聚,越来越多的乡亲自发加入,最后竟有几百人跟随着奶奶的灵柩,浩浩荡荡地为她做最后的送别。一路上,鞭炮声噼里啪啦,纸钱飘飞,那声响与飞扬的纸钱,仿佛是在诉说着奶奶一生的善举与美德。</p><p class="ql-block">这一场景,在当地传为了一段佳话,人们无不感慨着奶奶的为人。村里的老人们会对晚辈们念叨,奶奶是如何在困难时伸出援手;年轻人们回忆起奶奶那和蔼的笑容与温暖的关怀。每一个听闻奶奶故事的人,都被她的善良和无私所打动。这一切,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奶奶在大家心中沉甸甸的分量。</p><p class="ql-block">如今,奶奶虽已离去,但她的精神和品格,早已化作了一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我们心灵的天空。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就会想起奶奶面对命运磨难时的坚韧;每当我们面对利益诱惑,心中摇摆时,奶奶教导我们堂堂正正做人的话语就会在耳边响起;每当我们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奶奶毫不犹豫助人的身影就会浮现在眼前。她用一生的时间,为我们书写了一本关于善良、勤劳和爱心的人生之书,而我们,也将带着奶奶的期望,将这些美好的品质传承下去,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守内心的善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用满满的爱心温暖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照传统说法,老人去逝时全福全寿全终则是喜丧。全福是后辈子孙人了兴旺,全寿是活到80以上,全终是正常离世。我奶奶应该是妥妥的喜丧。<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愿看到此文的人幸福美满,长命百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