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常州青果巷

必有一禅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必有一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973382</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年三月,我在公众号读到朱健先生撰写的文章《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深情地道一声:谢谢您,老爷子!》,这是一篇关于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报道文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周有光,1906年出生在常州,号称江南第一名人巷——青果巷。这条300多米长的青果巷,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民国初期著名的经济学家、企业家、教育家盛宣怀。有大律师史良,剧作家吴祖光。还有两个与周有光兴趣爱好相同的邻居哥哥。一个是中国语言文字大师赵元任,一个是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瞿秋白。”。因此我对常州“青果巷”充满期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年初四我和老伴乘高铁到常州游玩,初五上午游览红梅公园,然后顺着红梅路向南,越过延陵中路,穿过麻巷,隔着和平北路,就看到了大名鼎鼎的“青果巷”。乘着等红绿灯的机会,我就迫不及待地拍起“青果巷”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进入街区,感到暖意浓浓,节日期间的青果巷被装扮的格外喜庆,“喜乐”、“顺遂”的两面红灯笼墙吸引游客驻足留影,孩子们雀跃嬉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齐富有质感的大理石地面平整而富有年代感,一座座修旧如旧,粉墙黛瓦的门店小院,让人感觉到这一条有故事有历史的的小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着青果巷的示意图,左面紧邻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最古老段﹣﹣南市河,街区遍布明、清、民国时期建筑、桥坊碑石古井,小巷东西走向,名宅故居相连。最为突出的是这里是常州文脉之地,文风兴起唐代,簪缨世家聚居,书香盈巷,墨迹飘河,先后走出了近百名科举才俊和一大批近现代名人,遍及政治、文学、艺术、教育业、科学等众多领域,被赞誉为“江南名士第一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悬挂“可对堂”匾额的小院,原本是清末年间武官,同时又是诗人、书法家、画家的汤贻汾舍宅,后改建汤氏忠孝专祠。汤贻汾,字若仪,号雨生,以诗书画三绝名世,他与林则徐、法式善等文人多有交往,他的绘画作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大英博物馆均匀珍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走进“青果巷文化记忆馆”,被青果巷的历史文化所震惊,因我妈妈是常州人,我也算是半个常州人,因而也感到十分的自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进门就被一幅“四老看青果”人物雕塑所吸引。这是一九九六年中国当代古建学人第二届「兰亭」叙谈会参加会议文物建筑界四位老前辈(左起:古建筑学家,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著名建筑师设计大师之一张开济、古建筑学家,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罗哲文、建筑艺术历史与理论学者,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萧默),一起寻访常州古巷的情景。没有这些老专家的发掘和建议,就没有今天的“青果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事事为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墙上的人物组画《耻为二手》彰显出常州文化的这种精气神,他们都是文韬武略、经邦治世的“青果名士”,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写出厚厚的精彩无比令人咋舌的小说。他们是:(人物组画左起)陈果仁、唐顺之、独孤及、张惠言、恽寿平、钱维城、盛宣怀、恽敬。</p> <p class="ql-block">李宝嘉、李仁、汤贻汾、瞿秋白、吴瀛、赵元任、李宗恩、杨守玉、刘海粟。</p> <p class="ql-block">刘国钧、徐震、史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常州星象聚文昌,洪顾孙杨各擅场。中有黄滔今李白,看潮七古冠钱塘。”。“记忆馆”巷当里还陈列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洗衣盆、自行车、晾衣杆等物件,让我们回忆起那一段熟悉的生活。“记忆馆”里更多的是对书院、学校的记载,正是常州这种重视教育,百年树人的理念,才会文墨飘香,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了‌“记忆馆”进入熙熙攘攘的小巷,首先见到的的是“松健堂‌”,始建于明朝,是唐荆川“唐氏八宅”之一。松健堂原是唐荆川的曾祖、明代书法家唐世英的住所,后来成为清浙江兵备道恽祖贻及其子安庆府知府恽毓龄、孙恽公樾的居住地。松健堂坐北朝南,尽管经过时代的变迁,但其粉墙黛瓦、老旧的石库门和门楼仍然保留着当年“钟鸣鼎食之家”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巷的中部有一段玻璃罩展示了明清时期的路面和清代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看着陈旧的水管和青砖砌成的水道,仿佛穿越时空,听到地下汩汩的流水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周有光故居”,这儿也被称为唐荆川礼和堂,原为唐氏八宅之一,由唐荆川曾叔祖、画家唐世宁居住,清朝末年被周氏先祖购得。后来周家在老礼和堂的西侧新建了新礼和堂,1906年周有光就出生在新礼和堂,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陈列着周有光的家族史以及他与妻子张允和、姐夫沈从文等的多幅照片,还有周有光画的“人生曲线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庭院里有一座周有光夫妇铜像,生动地展现了周有光与“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允和几十年相濡以沫、“举杯齐眉”的爱情故事。周有光老人家活了112岁,一生有“八大贡献”:揭示了人类语文生活的历史进程;研究了二战后世界各国语言新发展;把语文现代化和语言学挂钩;参与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概括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这一位智慧老人家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怀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路向西,在董氏宗祠北侧,建有“父子进士坊”,是为表彰董绍、董士弘父子两代分别于嘉靖二年、嘉靖十年考中进士而建,清乾隆年间改名进士坊。巷子南面这根高5米左右的花岗岩石柱是古迹遗存。新的牌坊按原形制进行了复建。为单檐二柱式结构,横跨于青果巷的南北两侧,石柱为正四方麻石柱,较好的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贞和堂”这里还保留了清代时的建筑,前后五进均布置为纪念馆,展出大量资料。荆川先生唐顺之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心学学者、抗倭英雄,以戚继光《纪效新书》回忆,早年戚家军初建,碰上倭寇却伤亡惨。正憋屈时,一位高人飘然而至,传他兵法武艺,令他幡然开窍,悟出“鸳鸯阵”,这才横扫南北,天下无敌,而这位高人便是唐荆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常州素有“青果巷唐家半条街”之说,唐家自明朝以来就在青果巷陆续建有“唐氏八宅”。唐氏八宅即筠星堂、贞和堂、易书堂、四并堂、八桂堂、复始堂、松健堂、礼和堂。光阴荏苒,历史沧桑,如今只留下“贞和堂、礼和堂、八桂堂、筠星堂、松建堂”五堂,构成了青果巷古建筑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青果巷,千米古巷,星光灿烂,记录千年的繁华与荣光。漫步青果巷里,抚摩旧居的门扉,品尝糯米汤团银丝面、酒酿元宵米糊汤,感受南市河过往的喧嚣,与历代名士神交,听取青果巷的故事、看深宅大院的变迁,一段段有感情、有温度的记忆,温暖着这座城市,带给我们一段美好的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