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街的三座民国院落

文洁之民

文洁之民 <h1>南京的新街口号称是中华第一商圈,这里摩天楼栉比,大商场鳞次,是个流金淌银之地,楼高60多层的德基广场就是个高端的奢侈品购物中心,然而在它的旁边却有三座建于民国时期的二层小楼院落,分别是青村、海山村、青云里,“两村一里”如今已被修旧如旧,在高楼林立的新街口显得有点“鸡立鹤群”,但三座院落却以庄静典雅的民国韵味面对着熙来攘往的人流,似乎在无言地诉说着90多年历经的风雨沧桑。</h1> <h3>德基广场</h3> <h3>修缮后的海山村</h3> <h1>上个世纪60年代,我家就住在海山村,海山村由两排4个单元的红砖小楼组成,我家住后排3单元的2楼,海山村伴我度过了少年时代的懵懂岁月。</h1> <h3>海山村3单元2楼</h3> 修缮前的青村 修缮前的海山村 与德基大厦毗邻的海山村 修缮后的青云里 <h1>海山村大门骑楼的正中有块石匾额,上边镌刻着“海山村”三个大字,字体端庄大气,没有落款,不知是何人所题。骑楼下是个大门厅,可停放汽车。</h1><h1><br></h1><h1>当年,我们一帮少不更事的小屁孩在大门厅打乒乓、“争上游”、放幻灯、办墙报,那时也没有什么课外作业,大门厅就成了我们的快乐天堂。</h1><h1><br></h1><h1>1966年夏,那场史无前例的“文蛤”爆发了,我那时正值“十有五志于学”的年纪,但学校不上课了,加之又处于暑假中,因此我们这帮小屁孩简直就玩疯了。</h1> <p class="ql-block">围挡修缮中的海山村,中间有个大门厅,右边是青村。</p> <h1>那年8月,社会上刮起了“破四旧”的狂飙,一切“封资修”的东西统统要扫入垃圾堆,我们便干起了给街道及院落改名的事情。</h1><h1><br></h1><h1>那年头小说《红岩》正走红,因此“青石街”便被我们自说自话、顺理成章地改成了“红岩街”,住在“红岩街”的我们俨然都成了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志士。</h1><h1><br></h1><h1>“青村”和“青云里”匾额上的落款竟然都有“民国”二字,是可忍,孰不可忍!不由分说,我们把“青村”改成了“红村”,“青云里”改成了“红霞里”。红纸写的新名称把旧名称及落款遮得严严实实。</h1><h1><br></h1><h1>“海山村”被改成了“革命村”,我用红纸、毛笔写了“革命村”三个大字,和院子里的小屁孩一道用浆糊、扫帚将其贴在了匾额上。</h1><h1><br></h1><h1>“两村一里”的匾额上方都有窗户,打开窗户,探出身子,很容易就将红纸写的新名称贴了上去。</h1> 窗户下即是匾额 修缮前的青村 修缮后的青云里 <h1>海山村大门厅东西两边的单元有挑出的圆弧形阳台,1965年邢台地震后,阳台下砌了柱子加以支撑,我便用红广告色在东西柱子上写下了当时最流行的两句口号:“割命无最,造饭有礼”,再配以匾额上的“革命村”,这成了那个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一副对联加横批,比“红村”“红霞里”只有匾额而无对联胜出一筹。看着自己的杰作,我和院子里的小屁孩都像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拍手欢呼道:革命啦!革命啦!</h1><h1><br>那时,我们这帮“志士”头脑中阶级斗争的弦始终绷得紧紧的:这些民国洋楼解放前都是住着国民党的达官显贵,他们与民国一定有着“海”誓“山”盟的感情,所以才叫“海山村”;再看到青村和青云里都是青砖红瓦、海山村是红砖青瓦,这不明摆着是在给“青天白日满地红”张目吗!对此我们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一个个都恨得咬牙切齿,只可惜我们没有本事把院落全都改造成红彤彤的红色阵地、赤色堡垒!</h1><h1><br>没过多久,一阵台风和暴雨袭来,淋湿了大红纸,吹落了“革命村”,颜料和对联成了红泥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了……<br></h1> <p class="ql-block">修缮后的海山村大门厅临时用装饰画封起来了</p> <h1>一晃近60年了,如今的“青村”“海山村”“青云里”都被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经过修缮并立碑加以保护起来了。</h1><h1><br>蛇年春节前夕,我来到青石街上的“两村一里”故地重游,凝视着修葺一新的三座民国院落,不禁感慨万千。</h1><h1><br>幸亏当年我还只是个小屁孩,只能用红纸、毛笔、浆糊、颜料给这三座民国建筑改名,再莽撞一点或狂躁一点的话,动用水泥将三块石匾额封死,或者干脆用大榔头、铁錾子将三块匾额统统凿掉,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那样的话,那我真真是犯了白日下的恶行、青天大的罪过了……<br></h1> 两村一里的民国院落如今是不可移动的文物了 <h1>南京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民国建筑构成了南京独特的物质元素和城市标志,青石街的“两村一里”均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民国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h1><h1><br></h1><h1>青村的主人是陈湛恩和程叔彪,两人是同学,也是莫逆之交,陈湛恩任国民政府内政部水利科科长,程叔彪任交通部科长。</h1><h1><br></h1><h1>“青村”之名据说源于程叔彪是上海奉贤青村镇的人,好友陈湛恩便请曾经的同僚李锡五给建成的院落题字,李锡五是国大代表,与于右任是陕西同乡,二人过从甚密,受于右任书风的熏陶,李锡五的书法功底深厚,题名“青村”时兼任国民政府警政司司长。</h1> 晚年的程叔彪 于右任赠给李锡五的照片及题词 <h1></h1><h1>我一直不知道海山村的主人是谁,前些日子有自媒体说海山村最初的主人是陈大齐,浙江海盐人,1887年生,是近代著名心理学家,曾任北大校长,三十年代中期任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长兼总统府国策顾问。1949年,随旧政权去了台湾,任台湾政治大学校长。为了核实自媒体的信息,前几天我还专门请教了正在手机上炙手可热的Deepssek,小D给出了相同的回答。</h1> 陈大齐 陈大齐的著作 陈大齐与北大同仁,左起刘半农、沈尹默、陈大齐,右二周作人 <p class="ql-block">陈大齐任考选委员会委员长时颁签发的高考资格证明书</p> <h1>我推测:可能陈大齐的故乡情结同样较深,因此也把自己的院落命名为“海山村”,因为他的家乡海盐不仅濒临大海,而且境内的一座山上有个著名的鹰窠顶,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早晨,在这里可以看见日月并升的奇特现象,据说这里是全国唯一可以看到日月并升于海上的吉祥之地,陈大齐给自己的院落取名为“海山村”显然是为了看得见海、看得见山、看得见日月同升,记得住乡愁。</h1> 海盐的鹰窠顶 日月同升 <h1>我一直觉得“海山村”的匾额也应该出自李锡五之手,因为两块牌匾的字体均为楷体,而且运笔走势相似,特别是“村”字几乎如出一辙,两块匾额端庄、沉稳的正楷也十分符合房屋主人的官员身份。</h1><h1><br></h1><h1>再说青村的陈湛恩和程叔彪都是北大土木系的首届毕业生,如今又与校长大人毗邻而居,请李锡五顺便题写一下校长的“海山村”,也是顺水的人情。</h1> 两个“村”如出一辙。 <h1>青云里的主人已无从考证,牌匾上是隽秀清丽的隶体,出自民国外交家赵钊之手,那折笔藏锋、蚕头雁尾的字体倒也符合外交家的气质。</h1> <h1>真没想到我家60年代居住的房屋是北大校长陈大齐曾经的寓所,而且我退休前的工作单位是江苏省委党校,省委党校原先的校址就是民国时期国立政治大学的校园(建邺路168号)。1949年,政治大学迁台后,陈大齐是台湾政治大学的首任校长。如此说来,我与这位名人竟然有这么一点生拉硬拽、七扯八拉的交集。</h1> 海山村的室内 <p class="ql-block">木制楼梯通往北阳台</p> 省委党校原校址是民国时期国立政治大学的校园 蒋介石为政治大学题写的校训 政治大学的校徽 台湾政治大学网站首页 <h1>上个世纪之初,古老的中华大地上风起云涌,各种思潮强烈地冲击着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陈独秀在上海创立了《新青年》杂志,《新青年》在五四时期积极发起新文化运动,宣传倡导“德先生”“赛先生”和新文学,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而陈大齐就是《新青年》的主要政论作者之一,他与同是浙江人的鲁迅也有较多的接触。</h1> 该期《新青年》的首篇文章作者即陈大齐 <h1>那时陈大齐正值30来岁,血气方刚,是一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愤青”。</h1><h1><br>1918 年 12 月的《新青年》发表了他的一篇著名言论《保护眼珠与换回人眼》,文章是书信体,是写给同属激进青年钱玄同的。</h1><h1><br>陈大齐在信中痛斥封建文化如同大粪,并说“不少中国人因为缺少辨别力,而常常吃粪”,他提议钱玄同撰写一部《粪谱》,“把一切粪的尊姓大名都写出,宣布国内”,这样才有可能阻止国人的吃粪行为。他还认为:“现在的中国人大都有点眼病和鼻病,见了粪不知道龌龊,闻了粪不知道恶臭。……,我们社会上还有一班‘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人,更有一班‘逐臭’的人。……,无论那粪是怎样臭,他们总闻不到,或者反当作香的。”<br></h1> 陈大齐致钱玄同的信 <h1>“愤青”这篇《保护眼珠与换回人眼》的“讨粪檄文”简直是惊世骇俗,能吓掉人的眼珠!前不久当我拜读到此文时,顿觉如芒在背,自己当年不就是一名逐臭的“粪少”吗!而极左文化就是污染社会的大粪,致使我这个小屁孩见了粪不知道龌龊,闻了粪不知道恶臭,反当作香的,呜呼哀哉!</h1><h1><br></h1><h1>望着凝重的“海山村”匾额,心情如大海般起伏、大山般沉重,想到当年我干的那些荒唐事,真乃“念此私自愧,竟日不能忘”。套用辛弃疾那首“丑奴儿”的词作来说,我是“少年不识‘粪’滋味,爱上逐臭,爱上逐臭,为表忠心‘破四旧’。而今识尽‘粪’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寒好个楼!”</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