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 者: 雅 鸣</p><p class="ql-block">美编号: 92868047</p><p class="ql-block">图 片: 自 拍</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周末,盆景园负责人小赵联系我说:奥地利韦尔斯市政府代表团将要到盆景园参观,请我参加接待,还很谦虚的请我“斧正”导游解说词。对于入职就与盆景结缘的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然喜从心来;其时又恰</span>逢南通对外开放40周年,以盆景的名义接待外宾意义更加深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79年夏,我到园林系统报到上班,工作岗位是花卉盆景组,主要工作除盆景剪扎养护外,还要学习苗木扦插嫁接、花卉栽培等,这与我这个从农村走过来的青年比较对路,尤其是对盆景创作造型后脱胎换骨的艺术形象十分着迷,本来就想做个文学青年的我可以说是趣味相投。在那万木萧疏的寒冬,我随师傅们坐在暖洋洋的花房里静心悠然地把盆景修枝整型、浮想联翩地把那些诗文、掛历上的山水画面融入到眼前的盆景里时,那种“神游不减登临趣”、“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的美好感觉让我对往日盆景养护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繁杂之感烟消云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4年后,我调到上级管理部门工作,搁下了朝夕相处的盆景,但对盆景这人生“第一站”的“初恋”情结却藕断丝连的萦绕心头,并更注重其发展脉络、传承创新、艺术成就等理论方面的探索,现代著名作家、盆景专家周瘦鹃的《拈花集》也成了我的随身师友,不久与同仁们编辑出版了第一本专著《南通盆景》。再后我考公进入机关,人虽离开了园林系统,但这浓情蜜意的“盆友”一直成为我几十年来的精神伴侣。想不到这份情怀竟把我在岁月里沉淀为圈内的“小行家”,一些大型展览及学术研讨活动,我有幸受邀参加,从中汲取了许多新鲜养份;随着不断地学习和交流,一个梦想不时在我心头窜跃:什么时候让盆景之窗向老外打开就好了!想不到外国政府代表团真的来到盆景园参观,这不仅“撞”出了我的“圆梦”之喜,我更视之为是传递中华文化艺术名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好契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源于汉,兴于唐的 盆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也是中华田园山水诗和美育文化的重要题材,多件艺术佳作出口到新加坡,远销澳门等地区。作为植物本体,一棵在盆中屹立数百年的盆景,不仅是有生命的“活古董”,更是国人崇尚自然、热爱生活这一生态理念的佐证,在发达国家关注绿色低碳的背景下,这些鲜活的盆景便是最好的史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都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如何讲好这”盆景”故事、打通外国友人认知它、了解它、欣赏它的"审美通道”,让它成为具有文化艺术交流新内涵的“精神盆景”是我一直揣摩着的问题。思虑再三,我还是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去“嫁接”外宾的兴趣,再从中归集到生态环保、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大理念上来,让外宾在艺术无国界的”共鸣”中加深了解,增进互动,促进交流。为此,我还通过有关途径搜集了奥利地及欧盟的有关资料,阅读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些作品,努力寻找"共鸣元素”。</p> <p class="ql-block">时隔一周,代表团一行8人如期抵达了盆景园。车刚停下还没等陪同人员按程序作礼节性的介绍,外宾们便直奔盆景而去,不时地询问树从哪儿来的?多少树龄?如何养护的等问题。讲解员小赵逐一解答后,以通派盆景代表作”蛟龙窜云”为标本具体讲解道:“蛟龙串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工匠大师们培育传承,仍然枝繁叶茂,显示着蓬勃的生命活力。看其根部,像龙的巨爪,抓盆刨土,苍劲有力;两侧的叶片苍翠饱满,层次分明,主干穿过翠云般的枝片昂扬向上,似蛟龙腾天,气势磅礴……”。外宾们在这些导入式的讲解中时而拍照,时而交流。我随即补充说,“盆景,堪称生态艺术的惊世杰作,它以其小巧玲珑之躯,容纳了天地之大美,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地浓缩于咫尺之间,形有限而意无穷”。</p> <p class="ql-block">在松树类盆景展示区,一盆盆200年以上的五针松、大阪松在远处绿色树林的映衬下更加威仪俊秀,获奖的“鲲鹏腾天”、“迎客松”等盆景以优美的肢体形象于恬静、雅致中营造着热情、愉悦的氛围,我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工匠大师们把树木因势利导地定型为迎宾式,如盆中的黄山迎客松,婀娜的主干、苍翠的枝片正恭恭敬敬地迎接着您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嘉宾,无声胜有声地传递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友好之情,寄情于景,和谐而美好……”翻译语音刚落,现场气氛立即活跃了开来,有的翘起大拇指,有的在盆景旁拍照留念,我在他们频频地点头中感觉到了国人的盆景艺术已进入了他们的精神通道,交流的话题就像盆景的层次一样自然展延开来。</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是闻名遐迩的音乐之都,艺术的神圣殿堂。音乐与盆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有声无形,一个是</span>有形无声,然而它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却有异曲同工的精妙。 我抓住这个艺术结合点将盆景主干造型上的座地弯、半弯、顿节等形成的视觉之美与音乐的旋律、节奏等听觉之美作了交叉式的介绍,外宾会意地点头赞许。一位女士举目远望后问我:“这个地方多少公顷”?我回答说:“盆景园占地29公顷,目前340多盆300多年树龄、姿态各异的盆景精品,这就是我们祖祖辈辈绿色生态观的生动诠释,也是当今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我指着不远处的长江说,“奔流不息的长江如同美丽清澈的莱茵河一样,为绿色生态的繁衍注入了不尽的生机与蓬勃活力,前不久我们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在前面的长江边上视察的。”翻译把我的意思表达给外宾时,女士做了个惊讶的表情,一旁的男士还走到盆景旁边做着手势边说着什么,翻译告诉我:这几百年的树在奥地利已野生成很粗的大树了,在这里精心培护成绿色生命的艺术品,真了不起!霎那间,一丝民族自豪之感在我心中悄然升起。</p> <p class="ql-block">舌罗汉松精品展示区的盆景见证着通派盆景的传承与发展。在一盆名为《虎啸》的盆景旁,侧重讲解了它艺术特征。该盆景已有350多年,苍劲古朴、老而弥坚,木质部正面腐烂达三分之二, 内陷最深处达10厘米之多,其间朽皮嶙峋、青苔满布,创伤之重、劫难之大使人一目了然。腐朽之中见神奇的是,腐烂处的表皮却生机盎然,向里包卷,形似仰天长啸的虎口。那生命之旅上历尽的沧桑、枯木逢春后迸发的活力如同虎啸一般,震天吼地,撼人心魄。观其物,悟其美,一种顽强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热爱和歌颂新生活的激情,使人产生强烈的精神感染和昂扬向上的无穷力量,人们在欣赏盆景中得到心灵的启迪与美的升华,这是盆景这一生命艺术的独特魅力…… 。 为达到更好的“链接"效果,我引用了奥地利伟大作家茨威格的名言:“苦难只能激发出人的潜能, 而不能给予人欠缺的品质",并请翻译尽量结合语境译给贵宾,韦尔斯市市长安德雷亚斯.拉布尔听完后,兴冲冲地走到盆景前仔细观赏,并用手轻轻抚摸那苍翠的枝片,侧头问道:“这卖吗?要多少钱?”,我随即请翻译告诉市长:“这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文化和艺术遗产,可到贵国展览,但不能卖“。他会意的点头微笑。随着展示区的深入,嘉宾们被缨络柏、银杏、瓜子黄杨、榆桩等盆景所展现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我也在外宾们兴致盎然地观赏中适时地作些加深印象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盆景之所以能物化为盆中之景,技艺的薪火相传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团一行来到盆景展览馆时,几位工匠大师正辅导专科学院的实习生蟠扎盆景,传授捻棕技术,看到一盆盆野生粗放的树木在大师们灵巧的手中删繁就简、拿弯缩枝、留片收顶后“演变”成了一件艺术佳作时,嘉宾们赞叹不已,不断地录相拍照,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我与外事部门的陪同人员沟通后,热情的主人端上几盆小型盆景毛坯,邀请嘉宾们制作体验,嘉宾们十分高兴地坐上工作台,在大师们的指导下专心致志地开坯制作,其间,不断询问技叶如何取舍、铝丝怎么蟠扎、长短怎么截留等技术问题,当毛坯终于初步成景时,他们脸上绽放出了欢快的笑容,爱不释手的反复欣赏,捧着自创作品与盆景画册在“南通盆景园”下留念,与大师们合影,原计划一个小时的参观推迟了20分钟才匆匆结束。德雷亚斯.拉布尔市长表示:韦尔斯市可与南通市进一步加强这方的交流互动,加深友谊,增进了解,努力扩大多边合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望着外宾们带着意犹未尽的神情驱车离去的背影,看到那貌似平朴的盆景竟有如此的感染力,回味着古老盆景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带来的边际效应,我觉得这一生钟情这”盆友”值得,这内敛沉静的"盆友”也在时光的隧道里萌发出了新的价值,遐想着外宾们将亲手制作盆景在他乡异域篷毕生辉的场景,内心油然地感慨着:"风景这边独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