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申培良</p> <p class="ql-block"> 题记:从省城启程,颠簸近两天,才回到了父亲的老家,地处漳河岸边的一个村子,也就是中国社会的最基层。</p> <p class="ql-block"> 42.荡气回肠</p><p class="ql-block"> (1)</p><p class="ql-block"> 上篇写道父亲用短短四十几个字,概括了母亲带着我们回到了老家,接下来要叙述的是伟大的背后。引用一段我在散文《其实您不懂我的心》中的记叙,由此可见一斑,不难想象 2600 万城市人口和 1887 万城市职工回到家乡、农村和从事其他职业,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及其各自的生活情形。</p><p class="ql-block"> 母亲背着我用略带感伤的口吻说:“na (方言俺的意思) 培良 就没说过我一个好,一说就是我刻薄(欺负的意思)他。”其实不然,因为在我的心里母亲远不止能用一个好字来概括。</p><p class="ql-block"> 困难时期,母亲还不到而立之年,与父亲商定,为国分忧,主动辞去工作。两只简易大木柜装上全部家当,带着姐姐、我和妹妹,乘上了回乡的大卡车。</p><p class="ql-block"> 少年不知愁滋味,童真、童趣的我,根本不知道农村、农民生活的艰辛,一路上坐在敞篷卡车上竟兴高采烈地一首接一首地高唱着从省城幼儿园学来的儿歌《花儿朵朵向太阳》等;童谣:太阳好比共产党“太阳出来红满天,照着穷人把身翻,太阳好比共产党,领导人民坐江山。”</p><p class="ql-block">-257-</p><p class="ql-block"> 董存瑞</p><p class="ql-block"> “董存瑞,十八岁,参加了革命游击队,炸碉堡,牺牲了,革命任务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一二三四五</p><p class="ql-block">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杜鲁门(杜鲁门为美国前总统)。”</p><p class="ql-block"> 快板:</p><p class="ql-block"> “说到一做到一,中国有了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说到二做到二,美国的鼻子二丈二;</p><p class="ql-block"> 说到三做到三,台湾有了阎锡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说到十做到十,打倒蒋介石。”</p><p class="ql-block"> 从省城启程,整整颠簸近两天,才回到了父亲的老家,地处漳河岸边的一个村子,也就是中国社会的最基层。对于已该在省城读书的姐姐,还有我和乳臭未干的妹妹来说,周围的一切全是陌生与新奇的。因为就连父母亲都是十几岁就为革命离开了家,更何况我们呢?</p><p class="ql-block">以至伴随着阵阵欢快歌笑语,心里还真的感到美滋滋,乐呵呵,高兴的不得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是一个夏收季节,为了给日后的生活有所补充,母亲头一天夜晚就告诉姐姐和我,“明天要早点起,去遛(捡)麦子。”其实在刚收割过麦子,一望无际的田地里,麦穗星星点点,寥寥无几,少得可怜。妹妹怎么办?出发前,望着布满星星的寂静夜空,看看已经被惊醒,起了床的妹妹,母亲当机立断,让妹妹就坐在大门口冷冰冰的石礅上。并嘱咐她:“妈妈</p><p class="ql-block">-258-</p><p class="ql-block">和你姐姐、哥哥去溜(捡)麦子,你就在这儿等。”等,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模糊而有希望的概念。多少年后,一想起大门外小坡上的那个缺口,那个正对着道道深沟的岔路口,母亲总会感到无限地后怕,要是那天狼真的来了怎么办?所幸的是妹妹很乖,那天我们遛(捡)麦子回来,她已在石礅上靠着墙睡着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那个地方不产煤,平时烧火煮饭全靠拾来的柴火。那时,我虽然还是儿童,心里却男子汉气十足。在学校,因为在大城市的幼儿园读过书,且成绩优异,见多识广,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既当班干部,学习又领先。用老师的话讲:品德好,不chuan wai(不调皮倒蛋的意思)。因此,除母亲安排之外,秋收后,我经常借课余和假期到地里刨玉茭茬,把土打干净,用箩筐一个一个插起来,挑回家。或到荒山野岭去拾桐树叶和柴火。考虑到木材燃烧时间长,较耐实,还经常带上镢头到沟坎边,半山腰、沟坡沟底去刨树墩,衣服破了补个补钉,脚受伤化脓挤挤了事(一直到现在疤痕还在脚面上)。有时劳累过度,回家后一睡下就起不来,每每这时总因怕迟到或耽误课程而恼怒地与母亲呕气。以至后来我们已迁回到市里,家乡的窑洞口还堆满我拾来的干柴火。</p><p class="ql-block"> 一次,记不清因为什么,母亲真的生了气,我在前面跑,她在后面追,猛然间,我听到扑咚一声,回头一看,是她摔倒在了地上。我急忙返身将</p><p class="ql-block">-259-</p><p class="ql-block">她扶起,不想母亲抓住我着实狠狠地打了一顿。那天中午,我没回家,在已经成熟的菜地里摘吃了一个生茄子和一颗用泥巴包起来烧熟的土鸡蛋。那颗鸡蛋还是我的一个小伙伴(用现在的话说叫“铁哥们”),从家里悄悄拿来的。”遇到一些烦心事,母亲通常总是安慰、哄劝,偶尔不耐烦,说服不了我,就会赶我走。</p><p class="ql-block"> 已经好几次,姐姐总是当着妈妈的面和我笑谈往事儿。问我:还记不记得妈妈打你时,你高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曾经专门给妈妈唱“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我没想到姐姐仍然一直记得,直到最后,被打的仿佛已经奄奄一息的我,依然坚挺不屈地说:你打吧,打吧,打死我,你就没有儿子了。</p><p class="ql-block"> 这正是多年后,母亲生怕我一再提起的往事。总认为我提这件事,就是说她刻薄我。其实我最理解母亲不同时期的复杂心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未完待续)</span></p> <p class="ql-block"> (2)</p><p class="ql-block"> 村小学实际上就在距村中央曾祖父家老宅院不太远的地方,顺着石坡向下左拐,再右拐不远处的一个四合院。北面三个窑洞,中间一孔是老师的办公室,西边一孔好像是正式教员,家是县城边上正川村杨老师的宿舍,东边一孔是我们的教室,西房和南房也都是教室,所不同的是西边三间,南面算上大门道,应该是五间。我至今记得早晨阳光早早地就把西边的教室照得亮堂堂的,教室的墙璧上,张贴着董存瑞手举爆药包、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罗盛教边跑边脱绵衣、杨根思挟着炸药包冲向敌人、雷锋在卡车上端手握方向盘等一幅幅彩色油画像,这使我儿时的思想上就受到了对英雄潜移默化敬仰和无比的崇拜。决心长大后能象他们一样献身</p><p class="ql-block">-260-</p><p class="ql-block">祖国,献身人民,直至生命。</p><p class="ql-block"> 除了平时正常的上课,乡村每天都要上早自习,实际就是背前一天的课文。</p><p class="ql-block"> “夏天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可是我还十分想念。</p><p class="ql-block"> 那些个可爱的早晨和黄昏,</p><p class="ql-block"> 像一幅幅图画出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清晨起来打开窗户一望,</p><p class="ql-block"> 田野一片绿,天空一片蓝。</p><p class="ql-block"> 多谢夜里下了一场大雨,</p><p class="ql-block"> 把世界洗得这么干净。</p><p class="ql-block"> 耀眼的阳光当头照着,</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菜园里拔草。</p><p class="ql-block"> 管菜园的老爷爷送来一桶茶水,</p><p class="ql-block"> 还称赞我们做的又快又好。</p><p class="ql-block"> 老榆树下面是个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们常常在那里歇凉。</p><p class="ql-block"> 我把脚伸到树旁边的小溪里,</p><p class="ql-block"> 听知了在树上一声声歌唱。</p><p class="ql-block"> 有一回我们在瓜田里守夜,</p><p class="ql-block"> 到了半夜谁也不肯去睡。</p><p class="ql-block"> 我们逮住了三个小偷,</p><p class="ql-block"> 它们的名字叫刺猬。</p><p class="ql-block">-261-</p><p class="ql-block"> 那些个可爱的早晨</p><p class="ql-block">黄昏,</p><p class="ql-block"> 像一幅幅图画出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夏天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可是我还十分想念!</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课文至今历历在目,就连那时小学语文第 5 册课本的封面我还能依稀记得。东窑的教室比较暗,讲台上的女教师非常灿烂,她是邻村刚刚嫁过来的小媳妇儿,由于我学习成绩突出,她很 dài jiàn(就是喜欢的意思),用她的话说:“培良是个好孩,不 chuan 歪”(当地方言,就是不调皮捣蛋的意思)。平时对我尤为好,以至多年后我从市里回到家乡,只要时间允许都会去看望她。入学不久,我就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可能是从省城幼儿园毕业回来,见过世面,比村上的孩子们有见识,嗓子又好,爱唱歌的原因,张老师让我担任班干部,负责整队和指挥唱歌等集体活动。班上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小姑娘和与我年龄不差上下的几个小伙伴,应该是因为学生人数少的原因,两个年级一个教室,三年级时搬到了明亮的西房。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干干净净的小院,虽然国家处在困难时期,但纯真年代的温馨与平和,人民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神态和情形,以至展现出来的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干劲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 这一点从以上那篇课文就可以体现出来。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鼓气的口号,全篇透着一股广大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有的和谐和平静。我一遍遍朗诵,每读一次都会对课文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领悟,在经历了那个年代和岁月的磨砺后,直至今日课文里品出来的人生滋味,质实,纯朴、童真、活泼的语境,真实、形象的描写,把我一下子就带到了六十年前的那些岁月。</p><p class="ql-block">-262-</p><p class="ql-block"> 这篇课文应该是一九六零年后连续好几年,也就是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的第一课(小学语文第五册)。我至今还记着当时的情景,因为是秋季开学的第一课,我捧着刚领来的新书,书的纸香和课文的美深深感染着我。美丽动人的张老师,让我至今想起来都会感受到非常的温馨和美好,应该说是对真善美的一个具体的诠释和启蒙。</p><p class="ql-block"> “夏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清晨的校院里一次次重复回荡着,直至谁背下来,谁就可以回家。 这就是我对村小学的总体印象,多年后,我还专门故地重游,只是学校已经搬迁至新建的村委会,旧院落被一户村民买下,作了一定的修整。只可惜,现在的村小学由于孩子们都到乡里(现在改成了镇)去读书,也已经凋零。</p><p class="ql-block"> 蓝天、白云,夏日里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庄稼地;秋日里那一排排挂满果实的枣树;河滩成片成片的花生地;不分昼夜总在鸣叫着的蚂蚱、蛐蛐和知了,形成一幅幅永远无法忘怀的画面,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那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也正因为此,我在《其实您不懂我的心》之后加了副标题——写在母亲节的回忆。在有些场合截取一段时,还拟题为《无法忘怀的岁月》。 发表后感受和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伤感、痛心、流泪的,也有个別人不屑一顾和我开玩笑,现在看来似乎皆有道理。正如一首歌词写的那样:</p><p class="ql-block"> “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时代唱什么歌,什么阶级说什么话。”</p><p class="ql-block"> 身份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观点、感受自然都会不同。</p><p class="ql-block"> 养儿方知父母恩。一个不过二十八九岁的妇女,一人带着三个阶梯</p><p class="ql-block">-263-</p><p class="ql-block">式的孩子,只身在乡村自力更生,劳作生活,难度可想而知,她实际上等于把无名火发在了我的身上。如果现在拟题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用《妈妈您辛苦了!》要不就是《妈妈您好不一般啊!》……</p><p class="ql-block"> 晚苗姨在《往事杂记》中有一段对我母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七十多年前不知是三月初五会,还是四月初十会,二姐带着雪花、小花、春芳和我一共五人。我拉着春芳在后边走着,二姐和雪花、小花在前面走着,突然她们三人一起往前跑像是撵什么人。不一会她们仨都说人家跑得快我们没撵上,我和春芳靠墙边站着等她们回来,这时侄女雪花、小花对我二姐说:‘她(指我母亲)长得和我大姑可像啦’。这时我才明白她们突然间的举动是因为看见我三姐了,她们一边说着一边笑,好高兴,我没有看见三姐,心里感到很遗憾,如果能看到她该有多好啊!七十多年了,我一直把这个画面牢牢记在心里始终无法忘记,时而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盼望着什么时间还能看看我三姐和她说说家常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