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心口啊你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啊你莫要把我的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不久前在中央电视台又一次聆听了老艺术家田华饱含深情的朗诵《回延安》,诗中描绘的一个个画面不时跳动在眼前,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去延安参观学习,看看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和习近平总书记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成了我多年的夙愿与向往。2024年8月17日上午,我和老伴自驾车从石家庄出发,沿着京昆和长延高速,经过6个多小时行驶进入了三秦大地。当我们零距离接触梁家河、宝塔山、杨家岭、南泥湾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方时,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教育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的,这是一次难忘的心灵洗涤之旅。</p><p class="ql-block"> 梁家河</p><p class="ql-block"> 梁家河位于延安市延 川县文安驿镇东南5公里处,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插队生活了七年的地方。这里已成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三观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汽车不能直接开进村里,只能停在接待服务中心。坐着观光车,行驶在漂亮的乡村柏油公路上,两侧是绿油油的玉米地,金黄色玉米穗在秋风中摇曳,仿佛在向参观学习的人们挥手致意。沟壑纵横的山腰上分散着一户户窑洞组成的人家,形成了一幅陕北农村特有的地域风貌。梁家河村位于一条山沟里,一条小河从中淌过。随着人流,我们逐一参观了村史馆、习近平同志带领群众打坝淤地的良田,修建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习近平同志住过的三处知青旧居。看着当年他住过的大通铺和窑洞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在煤油灯下读过的一本本泛黄的书籍,抚摸着习近平同志把上级奖励自己的摩托车换成的那台磨面机驻足良久,浮想联翩。习近平同志作为下乡知青从15岁开始,一直到22岁,在这个山路崎岖,无电缺水,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的贫瘠山村,从记工员、农机员、农技员、赤脚医生一路干起,20岁那年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这个年龄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道:“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如今的梁家河已是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村里成立了旅游文化公司,村民们建起新房子,办起了农家乐,建成了苹果园和现代化养殖场,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街上商铺不少,烟火气很浓,当地的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很多,参观学习的人们大都会买上一些留作纪念或赠送亲朋好友。在村文化广场,我们遇到了正在乘凉的两位老大娘,虽然都已八十来岁,但却鹤发童颜,十分好客健谈。我和她们开起了玩笑,说她们当年肯定是村里的两朵村花,两个老人听后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并主动向我们介绍起了当年与北京知青从耕田种地、打坝筑堤、到养猪放牛缝衣做饭的点点滴滴……。时光匆匆,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年青轻姑娘已到耄耋之年,谈起与习近平同志共同生产劳动的艰苦岁月仍然滔滔不绝,激动不已。 </p><p class="ql-block"> 村子不大,景点比较集中,一个上午就参观结束了。返回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由想起了那首反映知青生活的歌曲: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段难忘的记忆,尽管人们对这段历史有着不同的情感认知,但知识青年与工农大众相结合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梁家河这片红色的沃土上能够走出共和国的领袖不是偶然的。煤油灯下的苦读深思,坚定了革命理想和初心;艰苦生活的磨炼,培养了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和历史担当;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了解了农村农民的疾苦,树立了深深的爱民情怀。正是有了这样的人生历练和境界,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大局中镇静自若举重若轻;才会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治国方略;才会在小康路上提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才会有全国脱贫攻坚的战略决策……。汽车在前往延安市的路上疾驶,闻着微风中飘来的阵阵山丹丹花香味道,梁家河渐渐消失在了视野里,但在梁家河留下的记忆却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