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

青松

<p class="ql-block">  开平碉楼,从海陵岛到开平碉楼约150公里,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境内,是广府建筑之一,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p><p class="ql-block"> 开平碉楼的兴起是在1912年,当时开平本地人出海外经商、工作,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带着从海外积攒的财富回到家乡。这些财富也招来了土匪的惦记,甚至直接上门抢劫。这时,原本要买地建房、光宗耀祖的华人华侨大多将房屋建成了“碉楼”样式,保卫家族安全。其实碉楼原型在明朝就已出现,但兴盛起来则是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据统计当时开平就有超过千座碉楼,鼎盛时期超过3000座。在那些动荡年代中,碉楼成为开平人的安全港,也是华人华侨衣锦还乡的最好见证。</p><p class="ql-block"> 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南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自卫队队部就设在这里。同年,谢创同志的父亲谢永珩先生兴建“中山楼”,为纪念孙中山而取名。</p><p class="ql-block"> 民国元年(1912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p><p class="ql-block"> 2001年,开平市以“开平碉楼与村落”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直到2007年才有了圆满的结果。开平碉楼与村落总面积为1438亩,主要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地自力村碉楼群、马降龙古村落和立园。</p><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自力村碉楼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楼顶了望台</p> <p class="ql-block">碉楼内部房间设施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擎顶式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国立碉楼群</p> <p class="ql-block">马降龙古村</p> <p class="ql-block">古村的竹林小道</p> <p class="ql-block">碉楼内的煤油吊灯</p> <p class="ql-block">碉楼内的厨房</p> <p class="ql-block">坛坛罐罐真不少</p> <p class="ql-block">碉楼的枪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