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我照例给在南极旅行时结识的李占生老师发了贺年帖,但迟迟未见回复。数日后才得到消息,李老师已于数月前仙逝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得到消息,我倍感痛惜。<br data-filtered="filtered"> 2016年11月,筹备了许久的南极旅行终于成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而登陆南极,是其中重要部分。行前为做“功课”,我搜集购买了许多图书资料,其中有一本李占生老师著的《徜徉在企鹅与海豹间》,该书介绍南极地区的动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阿根廷的乌斯怀亚登船后,得知李占生老师也在船上与我们同行,并且还要给船友们开几次讲座。这令我很兴奋,因为南极行是人生极难得体验,而在南极实地,倾听顶级南极专家的授课,更加难得,这是绝无仅有的机缘! 十余天的南极航程,我们终日沉浸在蓝天如洗、碧水似镜、冰雪圣洁、动物可爱的仙境中。 伴随这视觉盛宴的,是李老师的讲座。他为船友们大约开了四五次课,从南极的地理讲到地缘政治;从南极的企鹅、海鸟,讲到海豹、海狮乃至鲸类;最出彩的是他介绍了自己为中国第二座南极科考站——“中山站”选址并参与建站的全过程,非常精彩。 李老师的讲座令船友们从被美景惊艳与震撼的冲击中,升华为对南极的了解和理解,进而知道如何欣赏南极美及如何保护人类的最后一块净土。 我们随李老师乘冲锋舟登上南极陆地考察与观赏;回到船上再聆听李老师的讲授,这是个令人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短短十余天,我们已不仅是“师”与“生”,更是“朋友”了。 <p class="ql-block"> 李老师1946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一直从事海洋、南极的外事工作,成为国家为数不多的南极专家。他十余次穿越南极圈,对南极的研究和理解之深其他人难于企及。</p> 譬如他曾“警句”式地谈到“读山如读史”。他说“山上有山,山是要读的,读山如读书,如读史”。这是极深刻的体验。试想,我们脚下的冰川积雪,见证了我们这个星球的多少生长演变,携带了多少亿万年的“遗传密码”?探索其中的奥秘,将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故此,山水冰雪、各式生物都是要“读”,要用心去“读”的。消长的冰原和流动的冰川,它们事实上也有“生命”,它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与之共生的生物们,进而影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全球。 他在讲到南极旅游时说,“不一定越向南越好,哪儿有好看的东西去哪儿才对”。这正点到了许多极地旅游者的“纠结处”,确实很多人一直在纠结:是不是只有深入南极大陆,甚至“踩”过极点才算到了南极?更有些朋友相互间确实以谁到过更南来“较劲”——南纬60度还是70度,抑或再南?而李老师的意思很明白:我们来南极旅游,为的是满足好奇心和探索欲,应以了解南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状态为主,在现有财力、物力、精力、体力许可的条件下,看到的越多,收获越大。目前游客最多的南极半岛恰是达此目的的最佳地区。再向南,自然条件越发严酷,可以看到的东西也越发单一,前往困难,需要付出的当然也更多,故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一定是最佳选择。进一步说,更重要的是,盲目向南对脆弱的南极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破坏的机率也大大增加。<div> 对大多一心向南并以此“炫耀”、“攀比”的游客来说,李老师的观点不啻是一针清醒剂。<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李老师一生以南极为事业,对南极一片深情,他曾说,“一朝南极行,终生冰雪情。”在旅途中最后一次讲座结束时,他展示了自己新作的一首诗《七十自勉》:<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七十何以古稀年,<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壮志盈怀情未眠。<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十探南极奇幻界,<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两次穿越北极圈。<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企鹅海豹多相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驯鹿白熊尝问安。<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两极归来话世界,<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神自悠悠心自闲。<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那年他刚满七十岁,依然踌躇满志,以“神自悠悠心自闲”自勉。他的微信网名“南极闲翁”大约也取义于此。 今天,“闲翁”仙去了,算来当未满八十岁,怎不令人痛惜、痛心!<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百年修得同船渡”,能有机会同船赴南极,聆听教诲,是我与李老师的缘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谨以此文作对李老师的悼念。<br data-filtered="filtered">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参见拙文:</span></h5><h5><a href="https://www.meipian.cn/4ayrhqck?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i> </i>为什么去南极——遥想当年,南极归来了(一)</a><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h5><h5><a href="https://www.meipian.cn/4b5btxd3?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i> </i>大美南极——遥想当年,南极归来了(二)</a><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h5><h5><a href="https://www.meipian.cn/4bausb47?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i> </i>世界尽头,生命之始——遥想当年,南极归来了(三)</a><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h5><h5><a href="https://www.meipian.cn/4bvtbc29?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i> </i>归来的感悟——遥想当年,南极归来了(四)</a><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