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国家博物馆一票难约,约上了就尽力去看。国博就是气派,处处皆精品。《中国古代玉器》展气度不凡,仿佛进入了玉的世界。</p> 玉出东方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一个玉石资源丰富的国家。旧石器时代,人们玉、石不分,玉和石都被视为制造工具的原料。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开始以美石为玉,将其制成装饰品。随着社会复杂化程度的加深,高等级玉器的生产和使用被权贵阶层垄断,玉制的农业工具及武器也被仪式化,并出现了琮、璧、钺、璋等具有特别属性的玉礼器。玉礼器从装饰玉中分离出来,是上古时代美学认知及社会复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玉器社会价值的体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礼器呈现出既昭示神性又代表王权的突出特征。夏、商王朝的建立延续了这一特征,为西周以后实行的礼仪制度奠定了文化基础。</p> <p class="ql-block"><b>玦形龙</b></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500年-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辽宁朝阳牛河梁出土</p> <p class="ql-block"> 龙是一种蛇身兽首的神兽,广泛出现于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红山文化的龙出现较早,分为块形和 C 形两种造型,其形象可能是猪、熊、虎、鹿、马首与内卷蛇身的组合;也有学者认为龙是某种动物的胚胎形像,具有变化和再生的含义。大件玉龙代表神主,是用于祭祀活动的重要法器;小型玉龙可能是巫师随身携带,具有魔法的佩件。</p> <p class="ql-block"><b>神面形器</b></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500年-前3000年)</p> <p class="ql-block"> 神面形器是红山文化标志性玉器之一。正面以阴线刻神面纹,圆眼内凹,下部雕一排长齿,左右两端是变形的犬齿或翅膀。类似玉饰的侧边或背面都有穿孔,可以缝在织物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璧</b></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500年-前3000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璧</b></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一前2300年)</p><p class="ql-block"> 璧是一种中心孔径小于外廓边宽的片状圆形玉器,是上古时代玉制礼器之一。传统观点认为"璧圆象天",但从考古现象上看,璧更可能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虎头</b></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肖家屋脊文化(约公元前2200年一前1900年)</p><p class="ql-block"> 虎头是肖家屋脊文化玉器的代表器形之一。上古神灵的形象大多源于体型较大的野生动物,而神性表现则与人们对动物习性的认识有关。一些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禽兽,如虎、鹰等,形象往往抽象而威猛,凸显环眼与爪牙。崇拜它们,一方面出于敬畏,一方面希望获得它们的神力。某些特别的动物还被神化为氏族的图腾。</p> <p class="ql-block"><b>凤形佩</b></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肖家屋脊文化(约公元前2200年-前1900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湖北天门罗家柏岭出土</p><p class="ql-block"> 鸟类凌空飞翔,能穿梭于天地之间,能发出各种悦耳的鸣叫声,有的还能啼鸣报晓,这些现象都很容易令古人意识到鸟类就是上天的使者,从而产生对神鸟的崇拜,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都发现有玉鸟及鸟形纹饰。凤鸟具有长长的尾羽,其原型可能源自孔雀或雉鸡。此凤佩代表了肖家屋脊文化玉雕的最高水平,被称为"中华第一凤"。商代晚期妇好墓中的玉凤,在造型、风格、纹饰的雕刻手法上都与此佩极为接近,应该是同时代的玉制精品。</p> <p class="ql-block">钺</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300年-前1800年)</p><p class="ql-block"> 斧、钺通常被连称,二者的形制相似。石斧源自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是古老的伐木工具。新石器时代晚期,从石斧中分化出来一种扁体宽刃、适合战斗砍杀的兵器,即石钺。随着权贵阶层的出现,斧、钺开始礼仪化,出现了器身轻薄、制作精美的玉斧和玉钺。玉斧体形窄长,并逐渐向平首圭演变;玉钺体形较宽,是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戚</b></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p> <p class="ql-block"><b>四孔刀</b></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石峁文化(约公元前2300年-前1800年)</p><p class="ql-block"> 刀是一侧有刃的片状石器,多为长方形。小型的石刀是掐割谷穗的工具,大型石刀的背部有多个穿孔可以系缚木柄,是一种兵器。良渚、龙山、薛家岗等文化遗址中均有玉刀或石刀出土。龙山文化发现了很多宽边或窄边的玉刀,通体打磨精细,器身极薄,有些穿孔还嵌有绿松石,刃端无使用痕迹,已经属于标准的仪仗礼器了。</p> <p class="ql-block"><b>牙璋</b></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p><p class="ql-block"> 璋是一种长条形的片状礼器,外观很像戈形兵器。《周礼.典端》载:"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表明牙璋的发兵用的信符,但从考古出土的情形看,它还可能是祭祀山川的祭器或举行重大仪式时手持的仪仗用器。璋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夏、商时发现较多,西周以后衰落。</p> <p class="ql-block"><b>鸟纹石磬</b></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磐是一种由片状钻孔石材悬挂敲击的打击乐器,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宗教祭祀活动。王朝出现之后,磬被用于权贵阶层的殿堂宴享、宗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国家形象与统治者身份、地位的礼器。</p> <p class="ql-block"><b>兽面纹刀</b></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b>兽面纹斧</b></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斧的中部浮雕类似青铜器的兽面纹,体现了青铜纹饰对玉器制作产生的深刻影</p><p class="ql-block">响。</p> <p class="ql-block"><b>凤冠人形佩</b></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诗经·商颂》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商人视玄鸟为图腾,拜祭玄鸟也就成为商人祭祖仪式中的重要内容。所谓"玄鸟"众说不一,或曰燕子,或曰凤凰。玉人祭拜时抚膺和蹲踞的姿态可能源于红山、凌家滩文化。人像足下有榫和圆孔,表明祭拜时需要将其安插在一个器座上,而人形佩本身可能是从早年的素面璜改成的。</p> <p class="ql-block"><b>高冠凤鸟佩(2件)</b></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b>神鸟</b></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神鸟造型由几种动物形象拼合而成,总体似鸮,并附加羊角和冠饰等以加强其神秘感。妇好墓出土多件此类形状奇异的神鸟,可能与祭祀活动或镇墓作用有关。</p> <p class="ql-block">①鸮②神鸟③坐熊</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b>戈冠凤鸟佩</b></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 佩雕为凤鸟形,造型独特。鸟首上端伸出两支弧形援,实际上充当了鸟的冠状翎羽,起装饰作用。</p> <p class="ql-block"><b>蛙</b></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彩绘和雕塑中,蛙的形象就已经出现。一般认为蛙象征多产,因此图其形貌,祈求繁育。此件玉蛙残存有未退化的尾部,处于由蝌蚪向成蛙进化过程中的样子,佩戴它可能带有护佑幼儿健康成长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b>五牙璧</b></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300年-前1800年)</p> <p class="ql-block"><b>龙纹佩</b></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b>兽面纹饰</b></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p> 玉礼堂皇 <p class="ql-block"><b>兽面纹璜</b></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年-前1800年)</p> <p class="ql-block"><b>弦纹璜</b></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年-前1800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璜</b></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800年-前3300年)</p><p class="ql-block"> 崧泽文化主要分布于太湖流域,玉器以璜、玦、镯、环、管、坠等装饰玉为主。</p><p class="ql-block"> 璜是一种弧形悬佩玉饰,在河姆渡、崧泽、良渚和龙山等文化中均有发现,多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p> <p class="ql-block"><b>人龙纹璜</b></p><p class="ql-block">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璜双面雕琢人龙共身纹。人像位于璜的两端,龙首纹雕刻于璜中部,与人身联为一体,体现了当时神人飞升和人龙合体等宗教意识。</p> <p class="ql-block"><b>双龙首珩</b></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珩( heng )为玉组佩上部横向的玉,是玉组佩的骨架。珩底部的钻孔左右对称,以便保持佩饰的均衡。</p> <p class="ql-block">舞人佩</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 舞人作折袖曲腰的舞姿,是贵族宴飨生活的写照。舞人佩出现于战国,盛行于汉代,多发现于女性贵族墓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以玉比德</b></p><p class="ql-block"> 西周的天命观将王朝命运与统治者的道德联系起来,进而在春秋时期形成了"君子比德于玉"的社会理念。《礼记》中孔子将儒家的道德规范与玉的品质结合,赋予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美德。汉代"五德终始说"流行,玉石温润、声清、光泽、质坚、纯洁的自然属性被象征为君子具备的仁、义、智、勇、洁五种美德。儒家提出"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并追求"佩玉之度"的和谐举止与"环佩有声"的华美风仪,使佩玉逐渐成为社会时尚。</p> <p class="ql-block"><b>凤鸟形佩</b></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出土</p> <p class="ql-block"><b>夔龙形佩</b></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b>夔龙形佩</b></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 不同时期的龙形玉器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东周以前,龙身多内卷,大部分不显肢爪;战国时期,龙身出现 S 形曲转,常有飞翼,杏核眼,下方雕出一足,为夔龙形象;秦汉以后,龙多为兽形,肢爪齐全,作行走状。</p> <p class="ql-block">骑虎人形佩</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河南洛阳小屯出土</p><p class="ql-block">远古文化中不乏人兽合体形象,通常带有神化与重生方面的特殊意义。良渚文化神徽形式的神人兽面纹表现的即为神人骑兽纵横穿梭的情形。骑兽人玉佩的构图与内涵与其相同,应该具有驭虎飞升成仙的宗教含义。两佩同出土于墓道内接近墓室的一端,是一对具有特殊意义的陪葬品。</p> <p class="ql-block">谷纹韘( she )</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b>勾云纹龙首带钩</b></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b>龙凤纹韘形佩(2件)</b></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年﹣220年)</p> <p class="ql-block"><b>龙首带钩</b></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年﹣220年)</p> <p class="ql-block"><b>鸟形饰</b></p><p class="ql-block">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b>龙纹玦(一对)</b></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57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b>螭虎食人佩</b></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 佩中部镂雕螭虎噬人的图案,环佩两旁刻有人首翼兽。螭虎,虎首蛇身,盘曲伏卧,是龙虎结合的神兽形象。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也可见类似的虎食人形象,虎口中人神态安祥。一般认为,此类题材可能与逝者化神的内容有关,是一种成仙礼。它是表现战国时期祭俗文化和仙化升天思想的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b>双夔龙形佩</b></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p> <p class="ql-block"><b>双龙形佩</b></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握猪(2件)</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 玉握是敛葬玉器之一,入葬时握在墓主人手中。古人认为肉身虽死,灵魂不灭,人死不能空手而去,因此下葬时往往在墓主人手中放置一些有象征意义的物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男性墓主人流行手握獐牙器,也出现了最早的握玉;商代一些逝者手握贝壳;西周初期握玉多为日常的佩饰,西周中后期开始出现专门用于下葬的玉握;汉代玉握猪非常流行,分置墓主人左右手中,具有让其在另一个世界享受人间财富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b>龙纹鳞施片(2件)</b></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鳞施是早期的玉柙,用玉片串缀面成,施于死者之体如鱼鳞状。</p><p class="ql-block">金缕玉柙</p><p class="ql-block"> 玉柙是汉代皇帝和王公、贵族死后享用的玉制葬具。当时的人们相信玉石可令尸骨不朽、灵魂不灭,故穿缀玉片作为敛具。西汉时期,玉柙初行,还没有根据墓主人生前地位的高低,确定严格的等级。东汉时期,玉柙明确分为金缕、银缕和铜缕三个等级,确立了分级使用的制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