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记忆 走进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

白玛

<p class="ql-block">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唐山大地震而建设的主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6年7月28日3时42秒,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b>,<b>24万人死亡</b>、<b>16万人重伤</b>,<b>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b><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场灾难不仅夺去了无数生命,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span>被称为20世纪世界上最惨痛的地震灾难之一。</p> <p class="ql-block">站在唐山地震博物馆前,大理石碑刻庄重地宣告着这里承载的历史。那上面镌刻的“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以及英文翻译,像是在向世界诉说着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往事。这里,是记忆的入口,是走进那段历史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纪念墙上的小方格子里镌刻着遇难者的名字,那密密麻麻的名字如同繁星,每一颗都代表着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人们静静地驻足,缅怀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灵魂。这些名字背后,有着无数个家庭的破碎与悲痛,也有着这座城市重生的力量源泉。</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光”雕塑静静地矗立在建筑物前,它像是黑暗中的灯塔,给人们带来希望与力量。在那场灾难之后,这座雕塑成为了唐山人民心中永恒的象征,它见证了唐山从废墟中重新崛起的过程,也见证了无数人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厅地面上的记录:<b>“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b>,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标记,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它提醒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不要忘记那段历史,不要忘记那些在灾难中失去生命的人们。下方的小字,或许是对那段历史的补充说明,是对生命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大型浮雕壁画场景中,人们或劳动或战斗,那画面仿佛将人带回到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地震后的唐山,没有被灾难打倒,反而更加坚强。人们用双手重建家园,用汗水书写新的篇章。这幅壁画,是唐山人民不屈精神的写照,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p> <p class="ql-block">2016年7月26日,在纪念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敬献的花篮。</p> <p class="ql-block">前言中提到,1976年7月28日,一场7.8级强烈地震袭击了唐山,将24万亲人与我们生生割裂,赖以生存的家庭变为废墟;一座百年历史的城市重镇毁于一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灾情之重,损失之巨,为世界地震史上所罕见。但坚强的民众赋予这座城市不屈的灵魂,幸存者奋掦之力,移救难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共舟、生死与共的壮世悲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十万人人民解放军勇夺舍忘死,排险救人。五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兵救护伤员,运送物资。四面八方捐款赠物,数十万吨物质运达灾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创后的唐山安然挺过缺粮断水的绝境,迅速掀起恢复生产的热潮。1979年拉开城市重建的帷幕,1986年,胜利完成恢复建设。</p> <p class="ql-block">极震区景观采用场景复原的形式,再现了极震区的惨烈震害情景。那震毁的唐山火车站、开滦医院、开滦唐山矿、供电局等建筑,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地震的无情。这里的每一处废墟,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提醒着人们,灾难虽然可怕,但人类的意志更加坚韧。</p> <p class="ql-block">地震后城市废墟场景的模型展示,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场灾难之中。那破损的楼房、破碎的窗户,都在诉说着地震的威力。然而,从废墟中崛起的唐山,却更加美丽、更加坚强。这个模型,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未来的展望。</p> <p class="ql-block">十万解放军抢险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等共十万人星夜兼程奔赴灾区。他们不顾自身安危,投入到抢险救人的工作中。在废墟中,他们用双手挖掘着生命的希望;在黑暗中,他们用身躯为受灾群众撑起一片光明。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了唐山人民心中永远的感动。</p> <p class="ql-block">历史照片墙上,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队救治伤员的历史瞬间。那些医护人员们,在简陋的条件下,争分夺秒地抢救着每一个生命。他们用爱心和责任,为受灾群众带来了生的希望。这些照片,记录下了那段历史中最温暖、最动人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灾后安置群众生活的场景中,人们正在分享有限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虽然物资匮乏,但大家却共同度过了那段灾难时期。这种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与互助。人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这种精神,成为了唐山重生的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开滦井下五名矿工震后第十五日脱险</p> <p class="ql-block">今日唐山,犹如凤凰涅槃,昂首向渤海之滨,翱翔于冀东沃野。不去抚慰历厉目的伤害,怎能获得重生的信心和腾飞的翅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记录历史,纪念亲人,用真实和虔诚来诠释唐山凤凰涅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更是民族精神的礼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