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各位心怀传承弘扬闽南文化使命的有识之士:老姚我今年已是90虚岁,在这新春佳节的美好时刻,向大家拜个晚年。愿大家新年幸福安康,岁月静好!感谢大家对家乡的深情,希望这份情感能化作对传承弘扬闽南文化一如既往的支持。我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传承弘扬闽南文化的重任已历史性地落在青年一代的肩上。在2025年新春之际,我姚景良寄予厚望于年轻一代。</p> <p class="ql-block"> 与老姚在一起切磋闽南语字音方面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闽南俗语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 篇 语 (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话说“节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节气的来源有许多传说,其中最古老的说法是神农氏所订。农历一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每个节气相隔大约三十天又四分之三,涵盖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六个节气,从大寒开始到大雪结束。过去人们使用农历,直到1913年才确定使用阳历。古代的节气有时指一段时间,现在则指具体的时刻。由于现在人们多使用阳历,对农历比较陌生,所以推出此“小系列”以供了解。</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闽南俗语篇</p>
<p class="ql-block">“立春”俗语(之二)</p>
<p class="ql-block">今年“立春”为农历正月初六、阳历二月三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季的开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春风化雨,正如俗语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后气温逐渐回升,农业生产也开始备耕春耕。</p>
<p class="ql-block">过去,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人们会举行盛大的迎春活动仪式,如“鞭春牛”、贴“春牛图”、“开春接福”、“迎春纳祥”,烧香拜佛,祈求新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从而拉开春耕生产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关于“立春”的俗语:</p>
<p class="ql-block">春天后母面,说变就变。</p>
<p class="ql-block">春天勿怕紧少衫。</p>
<p class="ql-block">春天出门莫带伞。</p>
<p class="ql-block">春天看山头,冬天观海口。</p>
<p class="ql-block">春报头,雨那流。</p>
<p class="ql-block">春雨贵如油。</p>
<p class="ql-block">春雨寒,冬雨晴。</p>
<p class="ql-block">春雨回北,无水磨墨。</p>
<p class="ql-block">春寒雨落正二月。</p>
<p class="ql-block">春雾天乌,中昼日酥。</p>
<p class="ql-block">春耕无好,耽误一年。</p>
<p class="ql-block">春田播到谷雨兜。</p>
<p class="ql-block">春蟳冬毛蟹。</p>
<p class="ql-block">立春去踏青,大人囡仔笑眯眯。</p>
<p class="ql-block">如今,由于自然生态和气候的变化,先贤们总结的俗语已难以完全准确,正如人们所说:“天无照甲子”。</p> 黄河水绕过准格尔流 姚景良事迹 <p class="ql-block">九十载岁月,一生的闽南方言守护——记姚景良先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厦门的文化天地里,有这样一位熠熠生辉的人物,他叫姚景良,虽已虚岁九十,却精神抖擞,眼眸中始终闪烁着对闽南方言与民俗文化的热忱之光。他不仅是一位老共产党员,更是一位为闽南方言研究奉献一生的知名人士、著名民俗专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姚景良出生于晋江安海一个普通家庭,闽南语便是他牙牙学语时的第一语言。从小,他就对家乡方言中蕴含的独特韵味和丰富文化着迷。在那个物质匮乏、信息传播受限的年代,闽南方言承载着家族的记忆、邻里的情谊以及民间的智慧,深深烙印在他的成长轨迹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对家乡方言的热爱愈发深沉,成为他矢志不渝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姚景良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他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对家乡文化传承的责任感紧密结合,毅然投身到闽南方言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中。那时候,研究条件极为艰苦,没有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他便靠着一双脚、一支笔、一个笔记本,深入厦门的大街小巷、偏远村落,走访民间艺人、老工匠、古稀老人,倾听他们讲述闽南故事、传唱闽南歌谣,记录下那些即将消逝在岁月长河中的方言词汇、俗语、谚语和独特的发音方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的走访,对姚景良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他耐心地与受访者交流,挖掘那些深藏在方言背后的民俗风情、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遇到难以理解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他会反复请教,直到完全掌握。为了收集到更准确、更全面的资料,他不顾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常常奔波于不同的地区,风里来雨里去,从未有过一丝怨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研究过程中,姚景良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闽南方言体系庞大、分支众多,不同地区的发音和词汇存在差异,这给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但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逐一攻克了这些难题。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和研究,编写了一本本关于闽南方言的著作和教材,为闽南方言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姚景良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果丰硕,还积极投身于闽南方言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他走进学校、社区、企业,举办讲座、培训班,向广大群众传授闽南方言知识和文化。他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方言的魅力和应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闽南方言。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学习闽南方言,为这一古老的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姚景良已经九十岁高龄,但他对闽南方言的热爱和执着从未改变。他依然心系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时刻关注着闽南方言的研究动态和推广情况...</p> 春风十万里 话仙开港姚景良 <p class="ql-block">撰稿编辑创作制作 洪 纯 吉 2025年春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