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旅无疆 6

海叔

<p class="ql-block">六尺巷探秘 </p><p class="ql-block">看标题,一般读者往往会误解为这是一部“悬疑剧”剧名。其实不然,她只是一个宽六尺的巷子,长度100米。说她是巷子,其实也勉为其难,她只是相邻的两个大户人家围墙外的一个通道,因为有故事,所以此巷非一般的寻常小巷,值得探秘,故海叔来一个“六尺巷探秘”。</p> <p class="ql-block">蛇年新春,海叔从上海自驾借宿安庆,专为六尺巷探秘而来。六尺巷突然火了,成了网红,红起来的原因很能理解。2024年10月27日,习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六尺巷考察,在六尺巷景区内的一块场地发表讲话,“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习总书记的一番话,让六尺巷红遍大江南北。</p> <p class="ql-block">“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1956年,毛主席在会见前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吟诵了清代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张英的诗,以此来化解中苏两国之间的矛盾。这首诗的出处就来自于六尺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两位伟人都与“六尺巷”有关联,可见她的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海叔关注“六尺巷”已经有好多年了,曾纳闷“六尺巷”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三星级景点,但为啥网上说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实地考察,海叔终于探了个明白,原来,在2006年12月,桐城市政府就以民间传颂的“六尺巷”故事为蓝本,提出申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一举成功。</p> <p class="ql-block">六尺巷故事讲的是清康熙年间,桐城有两家相互为邻的大户,吴家和张府,吴家欲修一侧围墙,想占用两家的中间空地,张家不愿,于是官司打到衙门。县判官忌惮张家朝中有人,就让张家后代写信给在京城做大官的张英,想让张学士发话,以权压人,吓退吴家。不料,张学士收到家书后,写了一首“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劝家人礼让邻居三尺。吴家一看,张家主动让出三尺地,随后也往后让出了三尺,这就形成了现在的六尺宽的巷。</p> <p class="ql-block">六尺巷的故事讲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作为礼让为上,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而代代相传,传为佳话,成为改革开放后很少有的以传统美德故事为主题而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案例。进入新世纪,桐城人民重新规划修葺了六尺巷周边的张府和吴家花园,成为桐城名片和网红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先人处理邻里矛盾的智慧就是一个“谦让”,不以势压人,不强权政治。然而,当今世界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上越来越奉行“霸权和掠夺”。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了三年,坦克、飞机、大炮、导弹、解决不了领土纠纷问题,除了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对抗只能加深矛盾。以色列和巴勒斯担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纷争了几十年,你炸罢我医院,我袭击你学校,血腥和暴力永远换不来和平。</p><p class="ql-block">离开六尺巷,在告别桐城的一刹那,海叔心想:“六尺巷”的故事应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全世界的那些政治强人们,读读中国的“礼仪和谦让”文化故事,使“和为贵”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矛盾的智慧钥匙。</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6日于上海浦东新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