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认证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可,更标志着春节从“民族节日”升维为“人类共同遗产”。</p><p class="ql-block"> 2025年的春节,我的家乡——秦淮源头的溧水,40多条大龙舞新春,百余匹战马闹新春,乡村处处唱大戏贺新春!非遗文化,让这个年过得格外有年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40条大龙祥舞</b></p> <p class="ql-block">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图腾,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代表着祥瑞、权威、力量和智慧等。舞龙灯作为一种与龙相关的传统民俗活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通过代代相传,延续着民族的文化血脉。</p><p class="ql-block"> 溧水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化,有1400年建县史,文脉厚重,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其中龙文化尤其显赫。在和凤、洪兰、石湫一带,一度涌现出40多条大龙。春节期间,人们舞起龙灯,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家庭幸福、人丁兴旺,通过活动寄托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百余匹战马奔腾</b></p> <p class="ql-block"> 跳马灯据说在春秋战国就有了。当时生产力落后,发生瘟疫,无良药可治,百姓为驱邪避灾、送走瘟神,便扎起纸人纸马,扮成各种神灵、嘴里念念有词,跳出各种障法,以祈福消灾。这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溧水跳马灯约有四、五百年历史。目前在晶桥、洪兰、石湫、孔镇一带,大约有近十支马灯队伍,每支队伍至少16匹马,多的如前堡马灯有26匹马。每到春节期间,马灯队,行走邻乡近村,给一年一度的佳节带来了喜庆的气氛。溧水跳马方式主要有“朝门头”“跳团场”两种。“朝门头”就是马灯队由报马带头、逐户朝拜。“跳团场”是指在广场上表演,先有荡火阵星演员开场,再由抛马叉表演、舞大刀表演,接下来马阵出动,先跳单马,再跳双马。最后,是马灯表演的重头戏——穿阵,随着大锣大鼓声,马灯队伍在会旗的率领下全部登场,头尾相接饶场一圈,再在令旗的指挥下忽左忽右、忽东忽西,剪刀阵、梅花阵、龙门阵、荷花阵等十余套阵穿梭上演,时而游龙翻舞,时而群马奔跃,在锣鼓喧天中博得满场喝彩,广场上高潮迭起。</p><p class="ql-block"> 马灯,作为一种地方民间娱乐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了人们善良的愿望,同时也给文娱生活枯燥乏味的乡村,带来了欢乐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乡村大戏鸣锣开唱</b></p> <p class="ql-block"> 春节过后,在早春二月到清明节这段时间,是溧水乡村唱大戏的好日子。溧水乡村盛行的是黄梅戏,少数锡剧、越剧。戏班子来自安庆、湖北等地,唱的好的,上一年就约定下一年的唱戏日程了,每个地方唱戏的日子基本固定。</p><p class="ql-block"> 春风已经温暖,阳光已经明媚,这时候,乡村的日子相对清闲。但是,一些事情也要做起来了。比如,去乡村的土地庙祈祷,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平安。春节之后,就要开始忙农活了,一些农具要更新,天气渐渐热了,要买一些夏天的衣物等等,这时候,就有了庙会,赶集也是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这个时候,一边看大戏,一边走亲戚,一边赶集,一边求菩萨,一举多得,何乐不为!</p><p class="ql-block"> 但是没想到的是,今年春节期间,和凤的贾家、晶桥的孔家就急吼吼地鸣锣开唱,让很多群众陷入了选择困境,到底是去看马灯、看龙灯,还是看戏呢?好多人抱怨,非遗中国年,非遗文化不能这么卷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