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蒙山高最是双峰,</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上有云烟几万重。</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我欲峰头一伫立,</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却从天外数芙蓉。</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望蒙山》明·公鼐<br></div> 说起蒙阴县的名门望族,第一当属东蒙公氏,堪称把蒙阴历史照亮的家族。作为东蒙地区的名门望族,曾经属于他们的辉煌,不仅仅是五世进士,父子翰林的馆阁世家,还有生性刚直、疾恶如仇的家风传承。同时,他们的文学成就,也为蒙山的文化传承增添了光彩,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后人研究和欣赏。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寻访前城</b></font><b></b></h1> 关于蒙阴公氏的家族故事,很多人都已经进行研究。这里我不做过多的陈述,这里,我们单说公氏家族名人写的蒙山系列作品。他们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多的佳作,还是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关。<br>我曾经到过公鼐的老家,蒙阴县桃曲镇前城子村。慕名而来,慕公鼐之名而来。这里,我们看到了写《问次斋稿》的问次斋。当年,这里是公鼐的藏书读书处,如今,隐身于村庄的深处,只剩下一个由巨大的条石堆砌而成地基,不知这座楼毁于何时,石头都已经泛白,楼里楼外杂草丛生。在楼基的北侧,有一棵巨大的紫藤,看样子百年历史应该没问题,藤条顺着山石的缝隙向上攀爬,生命力非常旺盛,开出的花也特别鲜艳。<br>在前城子村,我们走了他走过的路,看了他住过的房子,盛开的紫藤花,感受到这个家族给村庄滋养起来的文气。我始终觉得,一个有文化的地方,一个出过名人的地方,这个人和这块土地,是相互滋养,相互成就的。我们甚至是可以在这里,和古人对话。因为人在这里,你会有很多新的想法,新的感悟,这些都是在其他地方无法感知的。可能那些古人就是通过这些方式和我们交流,默默地传递文化的气息。<br>都说千年的土地八百个主。还好,经过五六百年。这座古楼仍然是公家所有,那棵紫藤花仍然是为这座楼绽放,为这里的文化守候,见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文化导航</font></b></h1> 对于公鼐,之前有些了解,能记下得并不多。但是,这似乎并不重要,因为公鼐这个名字,就可以与蒙山文化链接,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br>蒙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历史上很多名人墨客,为蒙山留下了壮美的诗篇,为我们游览蒙山,研究蒙山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参考,特别是公氏家族的蒙山系列作品,更全面细致地刻画了蒙山的秀美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如果按现在导游的话说,他应该是历史上最好的地导,成为今天的我们蒙山的文化之旅的导航灯塔。<br>如果说,我们现在所看的蒙山,是我们了解蒙山的第一道大门,是外关。那么公鼐等人的诗歌和文章,让我们走进蒙山的第一道文化之门——内关,灿若星河的蒙山文化,渐渐呈现在我们的面前。<br>可能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但是当地的文化,当地的人领悟得最为透彻,最为深刻。当然这种文化的解读,得有一位高手去释读。蒙山很幸运,有五世进士,祖孙翰林的家族为他解读,解读蒙山叠翠是怎样的翠,蒙山的云是怎样地飞?蒙山的风是怎样地吹?蒙山的水是怎样地流?还有蒙山的花,蒙山的茶,都在他们的笔下熠熠生辉。<br>《东蒙山赋》是描写蒙山最为精彩的文章,确切地说,这应该是一部浓缩的蒙山的志书,是最早的,最短的,也是最全面,最深刻的蒙山志。因为生在蒙山,长在蒙山,学在蒙山,他看过蒙山最美的风光,熟悉蒙山的地形地貌,了解蒙山的历史典故,丰富物产,这些林林总总,用他深厚的学识,加以系统汇集,终成《东蒙山赋》,他写出了蒙山本真的样子,也把蒙山写成文学上高不可攀的样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原本山川</b></h1> 焦竑评公鼐:“原本山川,极命草木”。开始不懂,读其文章,感觉极是。<br>我们现在看到的公鼐画像,是他的朝服像,正襟危坐,表情严肃。而实际上,我感觉到公鼐和他的家人,其实和我们现代人一样,也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旅行的驴友。特别是得罪魏忠贤之后赋闲在家,寄情山水,吟诗作赋。谁曾想到家谱里这些列祖列宗,也曾经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也有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那些鼻祖耳孙,不仅仅是血脉相连,更有文脉相传。<br>公鼐和他的朋友们,在蒙山山顶住过,在白云岩住过,在古蒙祠住过,他们到过王母池,到过香花峪,到过长林峪等等,畅游蒙山的名胜古迹。只不过,我们游完了就结束了,而他们游完了,却留有名篇流传千古。<br>公鼐的作品,收在他的文集《问次斋稿》。曾经我想根据这本书,梳理一下公鼐的足迹。不同时期走过的路,交往的朋友,事业的发展,心境的变化等等,终因工作的繁忙,路途的遥远而搁置,但这个愿望始终没有放下,希望有一天机缘巧合,能够达成所愿。<br>读懂了《问次斋稿》,也就读懂了公鼐,读懂一个蒙山读书人的修为,情怀。蒙山的文化,是蒙山人创造的,蒙山的灵魂,就是这一方蒙山人的灵魂。原来,他就是蒙山本身,他的生命,也如同山中草木。<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文脉传承</font></b></h1> 问次斋与蒙山隔河相望,蒙山上的黄绿交替,风云变幻,朝晖夕照,如影随形。那些关于蒙山的诗歌不是他们写出来的,吟出来的,捻出来的,而是那些云那些雾、那些朝霞那些夕阳,那些绿的叶黄的花红的果,那些风声、水声、雨声、鸟声,那些甜那些酸、那些苦那些涩的味道,不经意入了他们的眼,入了他们的耳,他们的口鼻,进入了他们的心,又变换成诗歌中写出来。所以说他们写得这么真切,因为这些诗就是蒙山的本身。<div>在这里,我们认识了一位对家族文化比较了解的公大哥,看到了《公氏族谱》和他爷爷所抄的《问次斋稿》。公大哥是公鼐弟弟公鼒的后代,公鼒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家谱厚厚的一摞,说明这个家族人丁兴旺,主要聚集在蒙阴县,其他县区也有零星分布。<br>老爷爷所抄的《问次斋稿》,是他们家的宝贝。因为有代代的传抄,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蒙阴县政协将这本书出版,使这本文稿得到更好地留存。<br>在过去,名门望族不仅注重家谱的修订,也非常注重对祖先文稿的整理。有条件的刻版印刷,像清代兰陵县进士宋潢,就将他高祖母王恭人的诗歌整理刊行。没有条件的,就靠代代传抄,比如我们眼前所见的《问次斋稿》。他们认为,抄家谱,抄祖先的作品,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福报,会得到祖先的福佑。<br>如果说你问我,对前城子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那就是问次斋的古楼,向上攀爬的紫藤花,从蒙山流下的金水河,还有远处的蒙山叠翠,精心守护家族文化的公家后人,也就是山、水、楼、花、人,还心中挥之不去的那些关于蒙山的诗歌。</div>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