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5日,游览了广州市上下九步行街,锦纶会馆,华林禅寺。</p> <p class="ql-block">上下九步行街地处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俗称西关)的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之间,是广州市三大传统繁荣商业中心之一。全长1237多米,全路段店铺林立、共有商店300多家。荟萃了岭南文化中的岭南建筑文化、岭南饮食文化和岭南民俗风情。</p><p class="ql-block">早在6世纪20年代,这一带已成商业聚集区。明清时期,随着接待外国使者和商贾的怀远驿(在今下九路南侧)的设置、大观河的开通,以及十三行成为广州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商贸日益兴旺,一时间各国、各地的商贾云集,成为广州最大的商贸集散地。后来十三行被火焚毁,商业逐步迁入上、下九路,至清朝末期该地为最繁荣,是广州与全国及海内外进行贸易往来的一个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上下九步行街的标志性建筑是连绵千米的骑楼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陶居历史上是粤剧艺人的聚所,曾以"西关古(故事)坛"、霜华小苑书画展驰名,这里群众的自娱自乐粤曲演唱"私伙局",也颇有名气。</p><p class="ql-block">陶陶居是广州饮食业中的老字号之一,始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是广州享有盛名的茶楼之一。陶陶居隶属于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广州陶陶居有限公司)。陶陶居的产品包括中秋月饼、端午粽、特色手信、休闲食品、速冻食品等,实体店有茶楼连锁店、手信连锁店等。陶陶居在广州有众多门店,2016年于厦门开设分店,之后陆续在深圳、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开设多家分店。清朝光绪年间,广州西关的 “霜华书院” 在1880年变成专营苏州酒菜和茶市的 “葡萄居”,后被陈姓老板接手改名为“陶陶居”。1922年,陶陶居购得“霜华书院”旧址地皮,并于1925年将陶陶居建成三层高楼开业。1949年解放后,陶陶居从公私合营过渡到国营,曾多次获评红旗单位,“文革”期间曾易名,后又恢复。1983年与港商合作,1987年重新国营,1988年设音乐茶座,1989年增开超级饼屋。2000年左右被港资收购,陶陶居获 “中华老字号”“国家特级酒家” 等称号,2005年被公布为文物单位。2023年9月28日,商务部等5部门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陶陶居入选。鲁迅、巴金、刘海粟都曾是陶陶居的座上客。2024年4月4日,美财政部长耶伦在广州的首餐选择了陶陶居。</p> <p class="ql-block">广州4大百年老字号之莲香楼,创办于1889年,第一块广式莲蓉月饼就是莲香楼制作出来的。</p><p class="ql-block">莲香楼[Liánxiāng Lóu] 前身是创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的连香糕酥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被广州茶楼王收购,取名“连香大茶楼”。宣统二年(1910),翰林学士陈如岳品尝莲蓉食品后提议给“连”字加上草字头,并手书“莲香楼”作招牌。除经营传统粤菜之外,月饼和馅料两大品牌素有“广式月饼的鼻祖”和“莲蓉第一家”美誉。现有中秋月饼、月饼馅料、传统名食、广式腊味、生日蛋糕、面包及中西糕点六大系列共 300 多个产品,是“老广州手信”传统和创新系列产品。莲香楼在广州多个区及香港设有分店,经营和销售网点遍及全国各地,是集传统饼食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中国商业名牌企业。先后获中华老字号、国家特级酒家、国饼十佳、金牌月饼、金牌馅料等殊荣。2023年1月,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p> <p class="ql-block">上演粤剧的平安戏院,更是这条步行街上的文化小绿洲。</p> <p class="ql-block">锦纶会馆[Jǐnlún Huìguǎn]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道辖内。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因是清代广州丝织业的行业会馆,故名锦纶会馆,又称锦纶堂。</p><p class="ql-block">其后先后 7 次重建、重修。原址位于下九路西来新街 ,2001 年因建设康王路对会馆实施整体移位,向北平移 80.4 米,顶升 1.085 米,再转向西平移 22 米至现址,整体保持原有朝向和面貌。</p><p class="ql-block">坐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积 850平方米。硬山顶,镇耳山墙,青砖石脚,绿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砖雕细腻。</p><p class="ql-block">馆内完整保留 19 方 21 块碑刻,是研究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和广州商贸发展史的重要实证。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p> <p class="ql-block">锦纶会馆是雍正年间由当时广州数百家丝织业主共同出资兴建,目的是供奉“锦纶行”(即丝制业)祖师“汉博望张侯”的,也就是出使西域的那个张骞。据说,当年汉武帝派张骞寻找黄河源头,张骞乘木筏直达天河,一位妇人赠之一石。张骞回朝后将这块石头拿给善卜的严君平看,严惊讶地告诉他,这是织女用来支撑织机的石头。</p><p class="ql-block">此后不久,张骞便创制立法传之丝织业。所以锦纶行内人认为,丝织业虽然在黄帝之时便已出现,但其技术得以发展成熟却是张骞的功劳。为感念其恩,就建了锦纶会馆来纪念他。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锦纶会馆,是广州丝织业(即“锦纶行”)的行业会馆,是当年广州纺织行业的老板们聚会议事的地方,也是广州市唯一保存得较为完整的行业会馆。</p> <p class="ql-block">华林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下九路西来正街,始建于梁武帝普通八年(527年)。华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始祖菩提达摩中印文化交流地,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首。</p><p class="ql-block">华林寺前身是“西来庵”,达摩遵从师父自训谕,西来弘化禅宗妙旨,并于梁武帝普通年间从海上到达广州城外的珠江北岸(今下九路),“结草为庵”,潜心苦修。顺治十二年(1655年)首建大雄宝殿,次建楼阁堂庞察室,改“西来庵”为“华林寺”。华林寺的面积有3万平方米,由五百罗汉堂、舍利塔、达摩堂等建筑群组成。五百罗汉堂内,除供奉三宝佛外,还陈列着神态各异的泥塑五百罗汉像,其中有一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木雕像。</p><p class="ql-block">1963年3月,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布华林寺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林寺坐西朝东,山门两侧各放两只石狮子和两只石鼓。山门石额上铭刻着“华林禅寺”四个字,两侧石柱刻有一副对联:“华严世界观十万诸佛,林茏鹫山隐五百应真。”</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华林寺禅寺住持元海奉康熙帝御旨,于寺内建舍利殿、精制舍利塔奉安佛舍利。舍利塔由肇庆七星岩汉白玉砌成,高七米,外观六面七层,每级乃至每一石块以青铅粘边,结构坚固,塔身造型典雅,每面皆刻有精致花纹,堪称岭南石雕艺术精品。1924年华林寺部分被拍卖改建民房,舍利塔留于华林寺前街中心。1965年移至解放北路兰圃内,在拆卸塔基时,于地穴内发现了盛有二十二颗释迦如来真身舍利的四重宝盒。1994年至1996年,舍利塔和21颗佛舍利子分别重归寺院,成为华林禅寺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五百罗汉堂内,除供奉三宝佛外,还陈列着神态各异的泥塑五百罗汉像,其中有一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木雕像。</p> <p class="ql-block">南面为一列平房,内有功德堂。</p> <p class="ql-block">功德堂的旁边有初祖达摩堂、五百罗汉堂等,使寺院布局形成了较小规模的中印风格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华林寺前的玉器街。</p> <p class="ql-block">多谢观赏!</p><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取自网络,致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