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人性可以被塑造吗

于是隐

<h3>图文无关</h3> <h3><br> 阿德勒的《理解人性》一书共有两大部分,分别是“人的行为”和“性格的科学”。第一部分“人的行为”中阐述了什么是“心灵活动”,明确提出了他的观点:<br> 唯有会动的、有生命的生物才可以拥有心灵(动物特有);<br> 行为由追求优越或补偿自卑的内在目标驱动;<br> 心灵活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通过合作与竞争塑造。<br><br> 我尝试理解一下:<br> 心灵活动并非人特有,但是人类的心灵活动是最丰富且最有代表性的,阿德勒在近一百年前提出“心灵活动”的概念,有将心灵活动独立于人的生物性和自我意识之外的局限,但是他坚持认为人的行为是由追求优越和补偿自卑的内在目标驱动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在一个环境中自卑怯懦,也可以在另一个环境中勇敢果断,而驱使他做出不同行为的就是他的心灵活动。<br> “心灵”被阿德勒判定为一个攻守兼备的器官,与我们古人说的“心有城府”殊途同归。<br> 阿德勒的研究结论认为,任何的心灵活动均指向一个目标,这一目标是深藏在我们所有人内心世界里的,而这个目标的确立竟然是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基本完成的,人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行动都会受到儿时的印象及影响的指导,从而形成明确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行为方式,我们这里有句俚语叫做“三岁看老”,基本也是这个意思了,莫怪乎网上有人总结出“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了,从阿德勒的观点来说,这些总结很精辟。<br> 我耐心有限,直接就跳到第一部分最后一章《家庭格局》读起来,为什么我如此急不可耐?这一行为当然受我的心灵所指导,因为我急切地想弄清楚我和小刀相处时相爱相杀模式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反映了我的焦虑与逃避,这无须遮掩。<br> 在这章里,阿德勒将家庭分类为多孩家庭和单孩家庭,认为多孩家庭中的长子(女)更有担当,是秩序的维护者;次子(女)更有竞争意识,处处争强好胜;最小的孩子则积极能干,成就会远超他人,他举的例子是《圣经》中的约瑟(文后插入介绍)。<br> 单孩则被认为是寄生虫,因为他(她)在通常情况下几乎都受到父母的格外呵护,所以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心生恐惧无所适从,总的来说,独生子女因其家庭环境的舒适性和安逸性,导致他们对追求优越和补偿自卑的需求更低,我的理解是,他认为独生子女在儿时较不需要去争取利益,因而成长过程中他们少有受这种印象的驱使,故此他们表现为更不会处理与外界的交往。<br> 需要再次指出,《理解人性》成书于 20 世纪初,离今天已经一百年了,阿德勒的研究有其局限性,例如他未明确讨论意识问题,他的时代人们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尚未展开,所以他的研究结论就必然刻板和片面,就像他关于多孩与单孩的心灵活动的阐述,就明显受时代与地域的限制。<br><br> 匆匆翻完全书,我吁了一口气,这本书是小刀自己买的,然后前天晚上他把书怼到我面前说,妈,你得仔细看看这本书,很精彩。<br> 我痛苦地粗略看完,想跟他说:要不,你出去闯荡江湖吧?!<br><br> ——关于约瑟:《圣经》中的约瑟是雅各与拉结所生之子,为以色列十二列祖之一。以下是关于他的介绍:<br>  约瑟是雅各的第十一个儿子,因是父亲年老时所生且为所爱之妻拉结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深受父亲偏爱,这招致了众兄长的嫉恨。父亲给约瑟做了一件长袖的及地新衣,更让哥哥们妒火中烧。约瑟还把自己梦见哥哥们向他下拜的事告诉了他们,进一步加剧了兄弟间的矛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