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论因果

法树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亲爱的读者,在你将要阅读本文之前,请你先点看上面的短视频,然后再稍微思索一下,看她说的有没有道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上述视频,首先,我可能带有一点武断的结论:她是杂说,乃至于是没有宽广心胸的确定性的宿命论的邪说,而不是正说。她只是借用了连她自己也不懂的佛法的名词,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乱说一通而已。为什么?请听我下文慢慢道来。不过,你得有耐心耐性看下去的能力,因为,本文稍长,这对于心浮气躁的现代人来讲,是不容易做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果,其是有还是无?从世俗的谛理上说是有,即从世间人事的现象上去看是存在的。但从出世的胜义谛理上是空,即从超越世间的出世的胜义谛上去观照,是无所谓因果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世间上说的一切人与事,因果显然不爽,这叫不昧因果,换言之,不可抹煞因果,否则就不能教导某些人弃恶从善。从圣者的出世殊胜之理上说,因果的性相一如,因果平等,性相本空,故说是无所谓有没有因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具这个大原则,下面展说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果之理,是甚深极甚深的,因此,在论述因果理则之前,须提醒的是,你在看待这个甚深因果之时,必须用全方位的、立体型的观点去对待之,而不是片面的、单一的和肤浅的直观。假如当你面临某人或事的时候,就如同你去面对眼前的是一个立方体的实物一样,要看到它的六面之体的具显,而不是只看到它的一两个侧面就妄下断语的,或如当你看到一个球体的实物时,你要看到它无碍的圆融体积,而不是只看到它是一个平面的圆形。由是之故,中正而确当的去透视因果的性与相,圣者对人讲说因果理则时,都是从二谛说事说理而说法。即对世间人用世俗的语言去浅说,对出世间人则用开悟的语言去深说。所以,在观机逗教之下,不可以用世俗凡夫的谛理去对出世圣者去作肤浅之说,否则就会因思维不周而遭到圣者的责备之难。亦不可以用出世的深说之理去对世俗凡夫作说,否则就会遭到凡夫的误解和诋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凡与圣,也不是隔别不通的。因为,圣人由凡夫而成,凡夫的境界不断提高就会走向圣人之道。这当中,由凡→贤→圣,是大有可能的。既然视频中的她谈因果时说“佛典有云”,因此,在某些因缘之下,对具有一定慧根的凡夫,亦不妨渐说一些圣道之法,以期趋于向贤向圣之道,来看看佛典究竟是怎么说因果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世俗谛因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人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倘然不报,皆因时间未到”,就是说的因果之理。但我告诉你这个说法,只是一个方便权巧之说,而不是究彻之说。假如你正走在路上,不防被一个醉鬼痛打一通的所受之苦,对此,我不承认这是因为你就是一个恶人而就应当受到这样的恶果。如果我见状不救你,而只是因为“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而说你就应当就受到这样的“因果”,从而导致了你的或伤或害,就说成是介入别人的因果,请问你能对此因果认可吗?放大了说,我也绝不承认,假如甲国入侵乙国,而导致了乙国千百万人民死于非命的,这就是因为乙国人民全是恶人而就应受到这样的恶果的说法;我更不承认,当乙国人民受到欺凌苦难的时候,第三方丙国去支援乙国赶走甲国的这个正义行为,而把丙国就说成是随意干扰了别人的因果。所以,这种貌似的“因果”,其实不是什么因果。统说因果善恶的确定性,当中有实有虚,有玄有机,容易给人以模糊迷惑之感,也会容易错误的生搬硬套于一切万法中的人与事,这就如同你只固板的套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但你从未去探讨勾股定理的来源和演绎,却拿来计算所有的三角形一样,而在运用时总是会出错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什么叫因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我们先得澄清一下因果的概念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谓因果,是“因、缘、果、报”的简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是因子,原先,种子,原因。如,种子是植物的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缘:是条件,关系,摩擦,碰撞。一粒种子,要有土壤、水份、肥料、阳光等诸多的“缘”,才可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果:是收成,熟透,结果。如苹果之硕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报:是受用,体验,感受。如苹果是甜是酸,是正是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此,所谓的“因果”,实际上是这些“因缘果报”的达成或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在因缘果报中,单就“果”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此果,已是既成事实的事了,故尔,对此之果之相与性,我们再去论究它是正是歪,是善还是不善,这时,已经是无法改变了,我们只能接受它。如,苹果的大小、酸甜,品相周正与否,不能回过头来去重新较正了。但这一个果,我们可通过对它受用感知后,可以将这个苹果的种子,在下一期种植时,通过恰当的改良修正后,企得未来所收成的果硕,有一个个满意的期望。由是可知,一个从因依缘结下的果,此果又是下一个预期之果的“因”。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事物因果之理是这样,我们人这个动物也是这样的,现在,站在你面前的我这个人,就是一个“果相”,我现在对过去的出生、受教、经历等等诸缘,已是无法改变了,但我可以把现在的这个我之果相,当着一个“因相”,尽可能的广结善缘,如拜师勤学,结交善友,广种福田,则就有可能重新开启我未来所结的满意之“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此,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因果”一词,其实要表达的是“因”与“缘”。而在“因缘”中,侧重的首先是对“缘”的论究,因为,只有对遇见诸缘的选择正误,才使未来所结之果正确与否的关键。而“因”只是一个启示语,它不具备真实义,这是因为,在此“因”之前还有“因”,而且无限逆推,都可以妄想愈推愈多的前因,而这个最先因终究是找不到的,也就是没有一个第一因。所以谈到“因”,实际上说的就是“缘”,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之为“缘因”,但缘因不合习惯,故称之为“因缘”,这是公元前五世纪印度释迦佛这样解说的。而在十八世纪英国的大哲学家休谟对于因果的见解,与他两千三百年之前的释师观点如出一辙。休谟说,第一因就是终极之因,而终极之因是完全可以怀疑的,比如,你的存在是一个“果相”,而你可以推想出,我这个“果”的存在,是因为我的父母之“因相”所给予的。而我的父母之因是来源于我的祖父之因,这样一代一代逆推历代祖宗的因,可怎么也找不到第一代祖宗之因究竟是谁,所以说,第一因找不到。因为逆推第一因找不到,那么顺下各因之果,也就不成其为“果”了,这也等于说是没有第一果。因为,因果这种链条,因转出果,果又成为因,因转为下一果,因果果因,无限不断。这样,就变成了亦因亦果,非因非果——这怎么说?怎么看?其实,因果只是言词,非有一定的指向性的标的,它们只是“缘”的幻相交替显现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缘,是关系的暂现。既是关系的,那就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现象因子,才能生起或灭去,也即是“缘起”。因此,说因果包含下的“因,缘,果,报”,其实,因是缘,果也是缘,报也是缘。因、果、报这三者中的任何之一,如离开了缘,也就不成为所说的因果报应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平滑地归结一下因果之义:观照因果的意义,重在论缘,缘就是我们现实的因。因此,因果就是缘因,就是因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缘因是要发起的,即就是我们能够遇见的,或是遭遇的。不遇见不遭遇,是无因可说的,而无因的一切是无有所结之果可说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缘因是要发起的,所以,因缘的一切现象,就是一切现象的“缘起”之相,故尔,因果就是缘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缘起的概念,包括了“缘生”与“缘灭”。一个现象的从生到壮的现象,是缘起的;一个现象的从壮到衰到灭,也是缘起的。故《阿含经》说的:“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就是因果或缘起的甚深定义。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在陈述对某一件事的从生到灭,或从有到无的演变状态时,就说“缘起缘灭”,这是一种有失正确的误解,他把缘起就当着是缘生之义的狭隘之见,而没有认识到缘起除了包括缘生之义,还包括了缘灭之义。由此“缘起缘灭”的随嘴一说,已重复“缘生”之义,又少了一份“缘灭”之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因果的种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弄清了因果即是因缘或缘起的概念后,我们就可一窥,缘起的内容是什么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以这么说,世间的一切万法,包括物质的和精神上的一切,都是现象的缘起。物质世界的“成、住、坏、空”,是缘起;精神思想观念的“生、住、异、灭”是缘起;我们个人色身的“生、老、病、死”,也是缘起的。即一切的存在,从生起、到暂住、到坏、到灭,都是缘起的彰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缘,缘即是因,因即是缘,故惯常把“因缘果报”称之为“因缘”或“缘起”。现剖析之:</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四缘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印度的释佛则把它总结为“四缘说”,即:一是因缘;二是无间缘;三是所缘缘;四是增上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span><b style="font-size:22px;">因缘</b><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缘,其意义好像一听就懂,其实并不明确。因与缘,其义可互用,所以,因缘的意义很广。有的《论》中说:因缘是贪、嗔、痴、舍、慈悲、智的等等为主要的心理活动而现起种种现象的关系。但在《舍利弗阿毗昙论》中,它虽把他局限于心理活动而引生其他之果,但它进一步的又把物质的四大(地水火风),也包括于因缘中,由此,它又说因缘,大体上是以质料因为主,再加上以动力因的说法,如建造房屋,木材固然是因缘,但人工动力也是因缘。这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被称之为“物理学之后”的《形而上学》给“因”的命意,是把世间一切现象分为“四因说”:一是形式因;二是质料因;三是动力因;四是目的因。与当中的第二、三说的是内容一样的。但亚里士多德的第一个形式因,赋予的内涵不是表象的形式,而是指的是事物的实体或本质,他与柏拉图的对各个体抽象出的共同“理念论” 正好相反,是个别具体事物才是本质。也与康德的“物自体”也有很大性质上的差别。如从狭义的因缘论上说,那极广泛的因缘论,对于某一事件的成立,则都有了直接和间接的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是</span><b style="font-size:22px;">无间缘</b><span style="font-size:22px;">。又叫“等无间缘”,是说在事物发生的前后关系上,是紧密相连而无间断的。在心念思想上表现为,前一念与后一念,念念相续,从不间断,如简单说:前念之心,一旦退出,即刻成为引发后念之心的缘生,就是等无间缘。好比舞台上的演员占居了一定的位置,别人就不能出现于他在舞台上的那一空间,只有当他角色任务结束退出那个位置时,其他的演员才能接着上来表演。这可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有如人的呼吸,呼退吸显,吸退呼显,前隐后出,关系紧密,而不停歇,就是等无间缘。《大毗婆沙论》说:物质上的相续,表现在无间而行的一点上,前一物虽是后一物的无间缘,但在前后之间却不一定在同一点上,这与那与念念相续的等无间缘是不同的。由此,对因→果的相应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如,世友论师就有这个意思,这是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前一世纪的事情,而到了公元十七八世纪的诸多西方哲学家,在因果论上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可见,《大毗婆沙论》的阿毗达磨论师的见解,已早于西方哲学家们两千多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是</span><b style="font-size:22px;">所缘缘</b><span style="font-size:22px;">。缘缘,第一个缘是动词,表示攀缘;第二个缘是名词,表示对象或客观。所缘缘,就是总称主观心识对一切对象所发生的作用。据佛教唯识学说:人的思想活动,必须依托于外境才能生起,就如同一个弱不禁风的人,要想走动必须依靠拐杖的外缘一样。从这一点讲,作为自心之缘的生起而必要依外境之缘上,这是很重要的一缘。在《舍利弗阿毗昙论》中,把所缘缘比喻为射矢之“的”。强调的是我们主观之心能够攀缘所有的一切外在对象,故名为所缘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是</span><b style="font-size:22px;">增上缘</b><span style="font-size:22px;">。增上,是指具有强烈的精神作用,以欲望、以精进、乃至以心念、思惟,总之是以强烈的志向而行动的意思,因而,增上缘者,就是由中心动机而支配我们的行为,相当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目的因”的概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2)因缘的表现形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上述佛学和哲学上,对因果统领下因缘果报的深浅不同的学理,我现在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来归纳分类一下因缘的表现形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①在时间上</b><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异时而熟”与“同时而熟”的区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谈到因果,就必须把它与时间的绵延和空间的转移综合观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异时而熟的因缘,如,你今天注入资本去创办公司,不是现在就有回报的,而是要等到将来某一个时段时间的节点上,才有盈利或亏损之报的相应。在其他诸多的做人做事上,亦如此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而熟的因缘,如,你对你的不肖子孙,如果你对他所做的不恰当行为,加之于拳脚的打骂,当刻之下,即刻使他行为改善或反抗,则报应在你身心上的,当下立马使你欢喜或痛苦。当一个好人行善或帮助他人时,即刻使那个人得到利益和欢心,由是你也心生欢喜;反之,当一个坏人当众污辱打骂别人时,则有可能立即被大家扭送到司法机关,而受到应有处罚的报应。这就是同时而熟的因果之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②在空间上</b><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近因缘”与“远因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因缘的,如你的父母、祖父祖母,你的儿女、孙子孙女,还有亲戚邻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远因缘的,如你的同学同乡,你的学友战友,你的诸多被称为朋友的朋友,还有生意场上的合伙人。至于说你的上级领导和下级与同事,表面上看起来,天天与你在一起紧密无间的共事,但实际上这更是无时无刻的不在盘算计算着你的更远的远因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③在性质上</b><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善因缘”、“恶因缘”,与“无记因缘”之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善因缘,如维护道德与法律,做公益性的事情,或止住恶业的萌生。反之,则是恶因缘的表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记因缘,是不善也不恶的中性因缘,如,你走在人群中,在任然做事的过程中,你对别人别事,没有施之于任何善的行为,也没有任何的施之于恶的行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④在类种上</b><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同类因果”、“异类因果”,和“变异因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类因,比如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可得豆,种豆不可得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异类因,比如,鸟兽动物与人这个动物,虽是类型不同,但在和谐生存方面,还是具有一定关联性因缘的。如果人类灭尽鸟兽,则人类的生存也会带来诸多的不便。人与山林草木,虽属异类,但过度的开采木石,则给人的生存环境亦会带来危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这个,饶舌两句:有人认为,能否生存立足在这个世间,全凭各自竞争的实力说话,竞争得过你就存在,竞争不过你就让位。由此,他们的理论根据是,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成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也即是说,你的银行卡里有多少亿钱财,或你在世间的权力有多大,也就说明你的生存能力就有多大。其实这是现代人功利主义思想的错误见解。《物种起源》的真正意义是告诉我们动物界的各类动物的基因遗传子嗣能力延伸的大小,而不是动物界之间各动物的相处相杀。从达尔文的物种存在之理,给我们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启发是,从人本主义出发,在世间所有存在的一切万事万物中,人的存在意义至高无上,因为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对世界的认识,没有认识也就等于没有世界。所以,就财富或权势的占有与人的存在意义相比,人的因缘延续才是最重要的,而决不是权财的稳固与继承。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对财富或权势价值,与对人之价值相比的评估是:假如一个亿万富翁的财力和权力,他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里当生只有一个子女,而在与山区生活的一个贫民有五六个子女相比,则前者的生存能力却大大低于后者的生存能力。因为后者子嗣因缘延续价值的保险系数,是大大高于前者财权因缘延续的价值要保险得多。财富和权势的因缘只能变幻一时,仅一个儿女仅可能维稳于财权一世,如果当期这一个儿女的子嗣不能延续下去而断绝,则人、财到此结束。而那个有七八个儿女的平民,则因他子嗣较多的因缘,其代代繁衍性就会使他的子嗣不断的延续下去,这就成了他本身生命的不断的延续,或不断延续的生命的价值实现,所以,什么金钱财物的存在价值,也赶不上人这个动物的存在价值,这才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真正意义。但现在人,可惜得很,只知当生妄逐财物,虚耗生命,没有深度的人生态度,以致形成了只要财富不要孩子或少生孩子的一种颠倒行为。话再说回来,这又怪不得他们这样的做法,因为,这是全社会共业因缘而导致了生活成本提高的生活压力增大而出现的反常现象。但谅解之下,我不得不说这还是一种短视行为,这也是看不清生灭聚散的缘起之本质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变异因果:在本自的种类上,转变到别他的种类上。如驴马杂交而生出骡子;在达尔文《物种起源》上介绍的,哪个岛上千万种鸟类,有些鸟原来的羽毛本是黑的,但亲代鸟到几多的子代鸟的承接上,代代相传后的子代鸟的羽毛逐步演变为紫色和红色的。在人为的干扰下,本是纯白色的棉花,却在新疆可产生出红绿黄色的棉花。同样的道理,有些树木开花本来是纯红色的,但在人为的嫁接下,却可以变成一树有红绿黄相错的多颜色的花朵。现代科技手段下的变性手术,也可以使一个粗壮刚猛的男士,变成一个美丽端庄的女士。如此等等,都是变异因果的表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⑤在亲疏关系上</b><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亲因缘”与“疏因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缘的亲疏,不在于情感的亲疏,而是事实上相互摩擦和相互激荡的亲疏。因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亲因缘,是指在某一时空里,与你打交道的人,而在这些人中,冤亲债主,朋友敌人,各色人等都有。因为你要生存,所以你得要做事;因为要做事,所以你不但要与君子交流,还需要与魔鬼打交道。与真诚者合作的善缘,固然是亲因缘。但那些你想远离的那些个邪魔恶鬼,你欲想甩掉也摆脱不了的,这就形成了亲因缘中的恶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远因缘,是因为时空的伸缩性缘故,所以在事实上的接触,就保持了某些个藕断丝连的缘份。这种因缘的特性是聚少离多,聚暂离久,这类缘分的人,不但体现在对同学同乡和远方的朋友身上,而且也会体现在自家的亲戚邻里,乃至于父母、儿女及夫妻等对象上。特别是现代社会,为了什么事业,为了什么打拼,或为了什么前途,在他方他地打工的、留学的、出国的,如此等等,虽是血缘关系上是亲切紧密的,但在现实分离而缺乏接触交流上,却是个疏远的远因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⑥在运行轨迹上</b><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缘是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生有惑、业、苦。惑是因,业是缘,苦是果。它们是因、是缘、也是果的互换。但三者展转,各具因缘果。这是消极的或否定的说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生有理、事、乐(苦)。理是因,事是缘,乐(乐)是果。它们是因、是缘、也是果的互换。但三者展转,各具因缘果。这是积极的或肯定的说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生有昨天、今天、明天。昨天是因,今天是缘,明天是果。它们是因、是缘、也是果的互换。但三者展转之附,也各具因缘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就是轮回。对它们的不觉,就是轮回。但觉悟了,就是流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我们去看世间的任何一人一物一事,无不是缘起现象的显现。就我们本身的体相看,是由色心缘起的暂时组合而成。色,就是肉体、骨骼等物质的东西;心,就是受想行识等精神的思想观念。一张纸,是由木材、水浆、凝胶剂,及人工组合而成的,而它们都是暂现的缘起行相,而不可能永恒存在。它们既是因,也是缘,也是果,也是受用的报。没有什么确定性,只是暂驻,暂驻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圣人的所谓的开悟,就是悟在缘起上。因此,当年,有人问佛,说的是什么法,佛答曰:“我说缘起,我论因说因”,就是要我们透视缘起,认识其本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因果的定与不定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因定有果,是僵化的宿命论。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是独断的断灭论。这两者都是不正确的见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当中必须要有对什么样的“缘”,而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而论,这就是我一开始说的要以全方位的、立体式的透视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间人往往有说,在你的一生中,有多少的财富,有多大寿命,遇到什么人,有什么冤亲债主,都是因果的定数的。这种说法就是一个不明事理的宿命论的迷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假如,你按照这个迷思来度生的话,则会出现安于现状、无须进取的躺平态度,这是智者所不允可的。因为,佛法中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六波罗蜜,这个被称之为的“六度法门”,都是要求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度过人生的。而因果具有定数的说法,则是消磨人的意志的消极观点,故不应相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果的因素很多很多,因果的定与不定,须在缘起的生灭、有无的现象中去正视它,参透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假如我是一个极好赌博的人——这是一个“因”,如果我经过了赌场或棋牌室,那我就一脚跨进这个场所——这是一个“缘”,接着,并参与了与其他人的赌博,从而就有了金钱上的或赢或输——这就是“果”,如此,也就因输赢的金钱而或喜或痛的感受——这就是“报”。反之,虽然我是一个极好赌博的人——这是一个“因”,当我经过赌场或棋牌室时——这是一个“缘”,但理智告诉我,这个地方不能去,于是面对这个缘时,我即刻离开,那我就不可能得到因赌博或赢或输的“果”,如此,也就不可能得到因输赢的或喜或痛而感受的“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如,我是一个对赌博深为厌恶的人,所以,当我经过赌场或棋牌室时,我是视而不见,脚步一刻也没有停留的即行过去了,因此,这个恶缘即使在我面前现在,但这个缘,对我来说就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是一个赌习成性之人,即使没有经过赌场或棋牌室,而是在家里或别的什么地方呆着,可他的心里老是想着赌博这件事,于是不断的攀缘赌场或棋牌室,克制不住之下,就造就了后面带来输赢之果的苦乐之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从“因→果”的中间,隔着一个“缘”字。当没有缘时,即使有其因,也没有那个果的实现。果报的呈现,一定要有缘的参与,才得以实现。所以,所谓的因果,并没有必然性和命定性的说法。对恶因缘,只要你有斩断的觉性,则不会得到恶果恶报。对善因缘,你要有随顺的态度,则可能会得到善果善报。这当中,抉择的智慧是很重要的!智慧的生起全在于你的起心动念是怎样的。把善恶与智慧相统一,世间人是不相信的,其实,善心善念就是智慧的同位体,恶心恶念是愚痴的同代词。这是佛陀等等圣者一致的意见。就是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那个“物自体”甚深义涵所要表达的,就是指向哪一个至高无上的止于至善的最高智慧的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有如是因,不必定就有如是果。全在乎你的心念在面对诸缘是如何造作的。如果说,因果有其必然性,也可以这么说,那就是:你有邪恶之心,就定有邪恶之果,你有善心正念,就定有善果善报。万法因果,全是一心所作。即使同一个物种,比如,我们这个人,你是这一种品性的人,就难以做到他哪一种品性的人;他是哪一种品性的人,也难以做到你一种品性的人。但两者之间又不是绝对不可转变的:在不觉之下,也有善因恶果的出现,在觉悟之下,恶因也可以变为善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以男女婚姻之例来说因果之理。常听人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夫妻眠。”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这有利于夫妇人伦理道德的遵守和稳定。但你切不可把他们当着是一个命定的因果论。为什么这么说,这仍然是缘起的法则之理。人,大凡是生活中的人,每天每月每年,只要一睁眼后,就会走出去你所活动的范围,就是在缘生缘灭或因缘聚散中去生活生存的。今生能够与你同床共枕的夫或妻的成双配对,在上苍中绝对没有一个公正的上帝或掌控你婚姻的月老,是能够安排某一男一女结合的。你之所以现在有这样的妻或夫的配对结果,这完全是缘于你与她或他,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环境中的几个偶然相遇(即缘生)而后才成为必然的夫妻。每个人的一生,表面上看,好像经历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其实,你在这个时空中所走的路线只有一条,而且是连续不断的一条,只不过是这条线是直线与曲线的式样不同罢了。在这行走的一条线中,尽管你遇到了很多的人与事,尽管你可以与许多的异性谈恋爱,但能够单独与你在某个时空中谈情说爱的只能是一个,而不可能同时与多个异性在同一地点去谈婚论嫁,这不仅仅是因为爱情的单一性、排他性的这个特殊性原因,或因为是道德层面限制的原因,这些都算不得什么,说到底,这种事还是受到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所至的。我们总是认为,我们的时间很多,空间很广,但一旦把某件事情放入到这个时间和空间中去加以处理和考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时间给你所带来的逼迫性和空间给你带来的局限性,原来是多么的厉害。而谈婚论嫁这件事情,只是人生全过程中的某一时空段的事情,所以,它能给予你或她婚配的时间与空间更是来得局促无比。在你一生的那个可以谈婚论嫁的年岁中,你可以与多个异性先后在不同的场合下谈情说爱,但能与你结为夫妻成为婚礼(姻)的那个时间和空间的,只有一个。你可以有多个丈夫或妻子,但此时此地,只能是一个,于是你就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是因果的使然,其实,这是你们的时空的选择。说到这里,须明白我在说什么,我的意思是,你本可以同时与多个异性交流乃至结婚,但在这段时间和空间中,把这些时间和空间,分配到你与多个异性的交往上,请问,你与每一对异性的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加显得短促而不够!所以,能够成为婚配的夫妻,只能是一个。(至于一夫多妻的事例,那大多不是情与爱的选择,而是功利性的诱惑,或是强权性的压迫下所造成的婚姻现象,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在这当中,对婚姻匹配一体的相上而言,你与他或她的活动,可以勉强说之为“因”(而实际上还是个“缘”),如果站在各自角度看对方,我,就是“自因”;她,就是“他因”。而我与她,即自因与他因,在这个有限的时空环境中,又在某种情形下(如同一工作场所,或经朋友介绍)见面了,这就是缘起中的生发;生发后,如果是“情投意合”,则就有结为夫妇的可能。如果不是,就各自分别,那就说明,遇缘而生后又走向了随缘而灭了——缘生缘灭,这就是“缘起”。当然,缘灭后也可再度缘生,有生必有灭,有灭必有生,生灭灭生,这本是缘起法的常态。某些恋爱中的男女交流不畅后,是分别了,这是缘生缘灭;但隔了一段时间后,经过某些助缘,又再度相逢,重论婚嫁,这就是缘起的灭后而生。能不能结为一体的夫妇,全看他们是不是心念的相合,即便是错误心念,即不是真的情投意合的(如以权财优势诱导或逼迫,或以貌取人忽视品格的),只要是结合了,就是生活一起的世间夫妻。有些人的婚姻,因财大气粗故,一生当中聚散若干次,就有若干对的夫妇婚配,这都是心念在作用,你不能说这也是上帝或月老的公正公平命定的因果,否则,我们就大可说这是个混蛋的主宰者。而事实上的婚姻到底是不是混蛋的,那全看在这个缘生缘灭的或男或女的心念是不是混蛋的。一对婚姻的夫妻,是一个时空的选择,其偶然性的成分较多,这个偶然性,就是人们常说的“缘分”;多个偶然性之后的藕合而成为事实上的夫妻,就成了必然性,这就是人们所谓的“因果”,即因缘果报的总称。至于你为什么今生与A结为夫妻,而没有与B、C、D…等等结为夫妻,这正应了俗语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话——是选择的结果。如果说,真有一个上帝或月老,能够主宰着你的婚姻,那这个月老就是结为夫妻双方的自己。所以,当夫妻双方过得幸福与否,你不可认为这是上天的注定而庆幸,或者是怨天尤人,而要从你们都是“人”的这个问题上去多加考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人说,夫妇婚配的因果,如不是固有的,那“有缘对面不相认,无缘千里来相会”的夫妻结合,又怎么解释?比如,跨区婚姻,跨国婚姻,就是如此。这只能说,这是缘于人们交通便捷的脚力延伸,而带来了环境活动空间上便利形成的如此婚姻。由此,这样的状态,也带来了不是法律许可,但在事实上就是夫妻的——一夫有多个妻,或一妻有多个夫的现状。这更不是因果命定“法则”应有的合理性。这正说明了这种邪恶的业力,是由心念不正而导致的结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对结果是幸福的夫妇,我们大可以说,这就是天造地设、无与伦比的因果安排,因为,这是人生的快事,也是人生的幸事,我们为有这样的快事幸事值得自豪,因而也可姑且说是因果的铁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为什么总是不加思索地去肯定因果的一定性,而看不到因果的缘起之相?这是被我们常人忽视的而佛法却要我们倍加注意的“缘”的作用。我们往往只看到一个事件的结果,而不看这个事件的因缘。我们总是从功利心的角度去认定一切人与事的因果,然后就麻木地认为,此因果,一定就是一个不可更改的法则。对于这个心理上的出错,休谟一语中的,他说,我们常人所说的“因果”,实际上是在对已有某些经验的考察上,在时空间排列序列上,把一个事物的反复呈现,而就当着是有“因果关系”的。也就是说,一个事物在时空上,是在前面出现的,而随后则相应发生了另一个事物,于是,我们就把这种关系,从不可靠的经验上出发,而主观地设定为“因果关系”,这就是因果律。而这种因果律,往往是妄断,而比这种妄断更荒谬的就是铁定的宿命论的因果关系。如果把这种貌似有规律的过去的因果经验,拿来指导我们眼前的行思,那这个过去的经验因果,往往就是一个陷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举例说明:康德一生,作息严谨。每晚五时准点,就出现在他居住的哥尼斯堡小镇前的一条小道上散步,几乎是年年如此,日日如此,那样的十分准时。当时,这个镇上没有钟表的人家,就因为把康德出现在小道上散步的时间,就一定认准为此刻是五点钟了;有钟表的人家,发现自家的钟表有偏差时,就根据看到康德散步的出现,来较正自家的钟表前的五点整时。这个故事是说:对康德而言,“因为”傍晚五点钟整,“所以”康德散步在小镇的路上了。对市民而言,“因为”康德散步在小镇的路上了,“所以”现在就是五点整了。这里:前后两组的“因为…所以…”,这就是说明,五点钟与康德的出现,康德的出现与五点钟,似乎有一种因果关系,而在事实经验所显示的也确实是如此,五点钟与康德、康德与五点钟,是同时呈现在小道的空间的。于是有关市民们就认为,看到康德是因,五点钟是果,乃至于不相信自家钟表的准确性,而以见到康德就是五点整而较正自家的钟表。我举此例说明的是,康德的出现与五点钟,虽然是事实上的经验,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的因果关系存在,就连基本的逻辑关系也不存在。而对此,一般的平民早已是默可到迷信的程度,由此而不惜去较正自己的钟表。但康德肯定对之是付诸一笑而不以为然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亚里士多德说:“事物之有数每可相比拟,但可比拟的事物间并无因果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笛卡尔表述的“我思故我在”,这里虽然有一个“故”字,但是没有推理关系,所以也就没有因果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英国的哲学家罗素,说了这样的故事:一个养了一群火鸡的人,对于火鸡看来,这个每天按时给它们食物的主人,就是火鸡认食物的原因——主人是因;获得食物鸡是果和受用的报。可是它们万万没有想到,终于有一天,主人提着一把猎枪和一把刀来斩杀它们了——这因与果不相称了。对此,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提出了同样的这个问题,认为因果的不真确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现象,都构不成因果关系,如,太阳早上从东边升起,晚上到西边落山,这一早一晚的一升一落,也不是因果关系,这是诸多缘起的一种现象。因为佛法说,缘起是生灭法,有生必有灭,生灭不是因果的定相,生灭是无为法,太阳总有一天能量耗尽,而会改变它的运行轨迹和方向,甚至看不到它的存在样态,所以,多少亿年日复一日如此运行的所谓的恒星,它也不存在什么固定的“因果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样的道理,强盗入室抢劫是因,我们的财物被洗劫一空是果;股市设置陷井是因,我们的资金被套牢是果;外国入侵吾土是因,吾民备受欺凌是果。但我们绝不能认为这是应该框定的因果,而真正的原因是从大到小利益诱惑下的诸多环境之缘,才造成了人心不古的危险性。心是一切造作之因,心善心恶造成了不同的果报,所以,圣人畏因,凡夫畏果。圣者总是从心的因地上抉择善恶,而凡夫总是到了最后受到处罚才害怕。因此,面对一切人事物时,首先要在起心动念上就要加以注意,而不是到了事后才去生起无奈的畏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间一切物质上的成住坏空,心理上的生住异灭,身体上的生老病死,等等等等,全部是缘起的运作,而没有什么因果铁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为广度众苦,安慰众生故,在世间可以说有因有果,否则,就有作业多端的表现。但不可说有不可变动的因果,否则会愚弄愚昧众生,也会使众生受苦。至于世间某些人的是似而非的迷思、迷茫和迷信之说,不但别人弄不懂,就是所说者自己也理不清、弄不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因到果,有没有必然性?我们说,因果只具可能性,不具确实的必然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者说的是,假如你在遇见诸多的缘起生灭有无中,惯习成性后,从因到果就是可能的。后者说的是,假如你遇见诸多的缘起现象中,改变了对它们的态度和行动,则从因到果,就不是必然的,即是说,有其因不必定有其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总之,不明因果者,就是不知缘起。不知缘起者,就是愚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明起惑者的不眠之夜长,造业荷重者的生死苦痛长,不悟因缘者的轮回之路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众生之所以起惑,造业,受苦,就是因为无明而不明事理,又固守我、法二执之见,由是不肯以无我之开放的心态,不愿见贤思齐,不去向圣者学习求法,所以,就人云亦云,以盲导盲,从而永远跌落到迷茫的圈子里而走不出来,这样也就不能探看到上天的光明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出世谛因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行文至此,我得再度提示一下,本文一开始时我说的,“因果,从世俗的谛理上说是有的,即从世间人事的现象上去看是存在的。但从出世的胜义谛理上是“无”,即从超越世间的出世的胜义谛上去观照,是无所谓因果的。”现在,我就站在出世间的殊胜义上,来阐述这个义理。不过,对这个甚深的圣哲之士所通达的因缘之理,一般人是难以理解的。这在上文的某些句段中,已略有隐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我得引用龙树菩萨《中论》中,某些与因果内容相关联的诗偈,来说明这个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中论》&lt;观四谛品第二十四&gt;“</span><b style="font-size:22px;">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佛法的宗要是,既为世人说因果的存在,也为世人说缘起性空的通遍性。世人只看到因果的各别性,而没有缘起的通遍性。如果单说世间的因果现象,而不说缘起的通遍性,你就不能参透世间一切万法的本质性到底是怎样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节三个偈颂的基本意思是:圣者为众生说法的时候,是用二种语言演说道理的。一是说世俗的道理,另一个是说出世间的殊胜之理。但如果我们听到圣者开示的语言文字,不能够分清楚那些是适合世俗的方便语言,那些是出世的究彻的殊胜之语,那么,你就不能够知道这甚深佛法语言的真实意义。要了解佛法说的语言,先要懂得圣人针对一般人所说的世俗道理(因为世俗谛理是基础,是前提),如果没有弄懂佛说的世俗语的道理,那就更不能够理解圣者所说的超越世间的,即出世间的真实谛理;出世间的殊胜谛理,是彻底的高端的第一义谛理,如果不懂得这个殊胜的第一义谛理,也就不可能证入到离苦得乐的解脱境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偈颂的义理很明白。人活着总是避苦趋乐的。苦,是一切烦恼的集中表现;乐,是证得涅槃的自由自在的境地。离苦得乐,解脱自在,这是符合人性的本能。但要证得涅槃,其前提是须要懂得圣者给我们开示的殊胜的第一义谛的道理;要懂得第一义谛理,其前提是要懂得圣者给我们讲说的世俗语言的目的。所以,当我们对世间的语言名词义理还是一知半解而没有弄通的情况下,你却去好高骛远地拾圣人之牙慧而曲解圣意,这不是误己又误人吗?这不是以盲导盲而害人害己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切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这是一般人常说的一句话。可同样是这一句话,如出自悟证的槛内人的嘴里,就是正确的;但出自于学舌而没有深度意解的人的嘴里,那就是错误的,因为,这从对他们东说西说的错话里,便可得知。对这句话,如果是有思考究察事理的哲学家们,他们首先就会从常识的角度上去拷问道:“一切万法都已空了,那为什么因果不空?难道因果不是万法中的一法吗?这在逻辑上说不过去。”因此,这些哲学家们肯定是要深挖到底的。但一般人如瞎驴吃草一样,总是囫囵吞枣,但并不知它的真实义,只是觉得这句话新奇而有玄机,由此也就鹦鹉学舌地去引用乱说了。原来他们把“空”当着是什么也没有的空空如也之空。那么,这个“空”是什么意思呢?请看下面两个偈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lt;观因缘品第一&gt; 说:“</span><b style="font-size:22px;">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偈颂的意思是:一切缘起或因缘法的产生:他们是不能自己生出自己的;他们也不能从其他地方生起;也不能自、他共同生起;但也不是无因所生起的。如果诸法有自体性质的话,他们就不在缘起法中生起;自性不在缘起法中生起了,则从其他性中生起当然也就不可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虽然翻译了,但你有可能并不懂,故须有进一步解释一下的必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①“诸法”的“法”字义:可以理解为物体,是说实在性的东西。其实人及人的思想,也是一“法”。凡是实在性,就是自性有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②“自性”:是本来自有而独存的特性自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③“自生”:是说自体能生起自己,即自可生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④“他生”:他,是别体的另一法,即他体能生起他的自己。与自生的意思一样,只是观待的角度不同,站在我自己的角度说你是“他”,站在你自己的角度上说我是“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一般人都是执持着一切物质,包括我这个人,都是有实实在在的自体性的,而且是独特无二的自性,也就是说,自性是实在的和独存的。那么,既然自性是实在的和独存的,那这一个实在东西,也就不可以自己为“因”,而生出一个自“果”来,而且,自己能生自己,前后一样,就是多此一举。自能生自,这就说明,从因到果之间,不须任何的助缘,就可实现因果,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自性或自体实有性,这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和不变的东西,而这样的东西,放眼世界去看看,究竟有没有这样的现象,那当然是不存在的。所以说“诸法不自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他生与自生,只是观照的角度不同,他生,对他自己而言,也是自生。所以“亦不从他生”,也是这个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共不无因”:有人认为,既然自生不能生,他生也不能生,那自、他合起来就可“共生”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这还是不可生,因为,上说了,自生或他生,他们各自都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和实在的系统,也就因此,他们之间不能也不须互相交流,无须互动的原由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自生自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共生,是不出于自、他相共的。而现在的情况是,自体不能生,他体不能生,自他和合当然也就生不起来了。这就如一个瞎子不能见,两个以上的瞎子加起来还是不能见一样。所以偈颂说“不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太多的人,对世间万物的存在与生起,不知所以然,看不出他的因缘,于是,便以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如此这般的,于是他们就认为这是“无因”而生的。去看看吧!世间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果相的显现。有其果必有其因,而现在说这些果法是从无因而生,这在语言文字上又显然是矛盾不通的。有因才有果,无因怎会有果呢?世人要成就事业,如果全是无因的,那我们一切辛苦工作,岂不是毫无意义!如果是无因而有果,此地起失火,别地为什么没有?这是自有原因的,只是你不能发觉罢了!所以偈说“不无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凡是认为有自生、他生的和共生的,都是自性有的僵化观念。而观照到自性生不能生,所以偈颂小结说“是故知无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什么诸法的生起之因,不是自生的,不是他生的,也不是自他共生的,这是因为他们执著于实有自性的缘故。但诸法也不是无因而生的,那么,究竟从何而生的?圣者说:是由因缘而生。因为自性的无生“不在于缘中”,而因缘所生的法是无自性的,其道理是,请看下两颂之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lt;观四谛品第二十四&gt;说“</span><b style="font-size:22px;">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把上两偈意译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切众多因缘所生的法,我佛说他就是空的。这无自性的空法,亦说为是假名的。这即缘起有的无自性之空,亦是中道义。没有一法不是从因缘生的,所以说一切法,没有不是空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剖析它的深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缘所生的法,就是缘起法。缘起法,包括了缘生与缘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缘起法为什么是空性的呢?因为,凡是一法的显现,都是由诸多因缘的结合而成的,比如,一间房子的果相,是由木材、水泥、砖石、钢筋以及人工等等诸多因缘造就的,如一旦抽取了这些东西,就不见了房子的性质,所以,每当我们看到这个房子的同时,就应自觉到,这房子是缘起的,同时它的本质也是性空的。再如,我们这个人的身体,是由“色(肉体、骨骼、血液等物质)、受想行识(精神)”五蕴和合而成的,如果抽离了当中任何的一两种,则我这个人的品质就不见了,从而也就不成其为人了,所以,每当我们看到某个人的同时,就应自觉到,这人是缘起的,同时它的本质也是性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此,我们常听佛法说的“缘起性空”四个字,基本意思就是这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这里的“性空”,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意思,恰恰相反,它是包涵了世间一切的缘起法相。如果是房子的性空,它就包括了木材、水泥、砖石、钢筋等等物质现象;如果房子不是性空,也就是说有它独存的固有的自性,则木材、水泥、砖石、钢筋等诸缘就进不了房子的属性,而说房子没有这些诸缘属性,那就无法想象有这样的房子。如果是人的性空,它就包括了肉体、骨骼、血液等物质的和感受、思想、意识等精神的一切;如果人不是性空,也就是说有他独存的固有的自性,则肉体、骨骼、感受、思想和意识等等就进不了人的属性,而一个没有了肉体、血液和思想等等的诸缘和合,那这个人还是个“人”吗?这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佛法说的“性空”,不但不是断灭之空,而是涵盖了无限的可能性,它是一个活泼流动的字词。性空统摄下的一切就是缘起的,就如同性空的房子所含摄的木材、水泥、砖石、钢筋等等要素,也是缘起的,这是它们之所以成为它们的缘(因)。而由此,我们于物于人所说的性空,此“性空”,也是缘起的,因为这是“假名”而说,即借性空的这个名字,我们才可对你说出诸缘起的生灭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本偈颂说,缘起的就是性空的,性空的也是缘起的。反之,凡不是性空的,就不是缘起的;凡不是缘起的,也就不是性空的。缘起等于性空,可用公式表示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缘起=性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本偈第一二句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就是此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又有什么东西,既不是性空的,也不是缘起的呢?这就是上述的(2)&lt;观因缘品第一&gt; 中说的:“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的“自性”,它既不是性空的,也不是缘起的。为什么这么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是因为前说的,自性的意义,是单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自有自生的、实在无间的和封闭不通的那个东西,而对具有这个自性的“东西”,想想看,在这个世间存在不在?很明显,不但释迦牟尼和龙树菩萨不予认可,就是我们也不认可。因此,所谓的“自性”,全是我们自己臆度出来的,如,我们臆想出有一个有主宰一切的万能上帝,它能生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生,这个“上帝”就是自性,就是第一因;我们臆想出一个神仙,他能帮助我们升官发财,这个“神仙”就是我们的自性,它就是我们升发的第一因。对此,在第(2)偈颂中,龙树就破斥它的那个自性是“无生”——即是不存在这样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性,因为它是实在固化的,所以,任何东西也不能融入于它,它也不肯融入任何东西,由此,它也就构不成因缘的聚散性质。这就如同一间房子,本来是有空间可以流动利用的,但如这房子里面堆满了密不通风的石块,那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进入这个房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凡是有自性的,就不能缘起,也不是性空的;凡是缘起的即是性空的,也就不是有自性的。只有无自性的东西才是缘起的,也才是性空的。因此,也可以这个公式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缘起=性空=无自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既然缘起是性空的,性空的又是无自性的,那么,这无自性的缘起空法,也就可说之为是“假名”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亦为是假名”中的“假名”:本偈的假名义,是真假的“假”,即仍是说的缘起之假、性空之假。但我认为还有假借的“借”字义,即假借一个“性空”的名称,这在我上两节已提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又因为这无自性的空法,也说是假名的。那么,这即缘起有的性空,由这“无自性”而导入,无自性就是“中道”,亦即是中道义。这就是偈颂说的“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但对此,还是不好理解,所以,须对“中道”一词作一解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道:佛家所说的“中道”义涵,不是我们儒家说的“中庸之道”。如果你固守于自家的文化,而去单看《中庸》所说之理,你认为他说的是很有道理的。但如果你以开放的胸怀去研读一下我引用这几偈的龙树菩萨的《中论》后,你就会发现,佛法所说的“中道”,并没有儒家的有一点点的左右摇摆的骑墙派的中庸意味。那么,佛家的中道,就是中正之道,“中”即是“正”,“正”即是“中”,所以,中道即是正道,正道即是中道,具有“恰到好处”和“不偏不倚”的丰满涵义,它是通过智慧的观照和悟证出来的命名之为“中道”——中正之道。所以,龙树菩萨的《中论》,也叫《正论》,也叫《中观》。但如何去体悟这个中道的真涵呢?这并不是文字语言所能诠释清楚的,我且举《阿含》中佛说的一句话,你来加以参悟,他说:“苦是一边,乐是一边,比丘!离于苦乐,不苦不乐是中道行。有是一边,无是一边,比丘!离于有无,不有不无是中道行。”对此,你不能望文生义,而必须超越这句话的文字相,去多加观照(而不是想与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苦”,不是名词,而是被动词,是自愿吃苦的意思。“乐”,也是动词,而不是受乐,是自动追求享乐。“一边”,就是偏执于一端。“离去苦乐”是觉性。“不苦不乐”,不是既没有苦也没有乐的意思,而是先观苦乐的平等性,然后再超越于这个苦乐,也即是无所谓的苦乐之受,这就是“中道”,这是用生命体证出来的,而不是用文字说出来的,凡说出来的,包括我此刻这段文字所诠释“中道”文字,都不是悟证的那个“中道”的本义,而只是一个不得已的勉强解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举例说吧!我们世间之人,为了生存和家庭,所以他自愿吃苦耐劳,一整天工作下来还嫌不够,于是每晚加班加点到深夜十二点钟,乃至时常通宵达旦地工作,这就是行苦极端的“一边”。反之,他也能够为寻求快乐的时候,去打牌或狂舞,夜以继日,不分昼夜,这就是行乐极端的“一边”。可见,这种或是极左或是极右的行为,完全是一种颠倒的行为,岂不知,他有吃苦赚钱的狂飙劲头,但他的身体迟早会被钱赚走的;他有追求快乐的激情,但他迟早也会被快乐刺死的。我们的色身,虽是五蕴因缘的假合,但如果在苦乐问题上不着道,我们就不能使生命远行,而如果没有了这个如幻的身体,就不可能借假修真去获得智慧,因此,圣人教导我们,对吃苦和求乐的态度,不仅仅是适度平衡处理的问题,因为苦乐本身没有意义,而平衡苦乐还是另一种的中庸,它仍然是一种执着。而我们要做的是,须看透这或苦或乐,都是因缘法,皆是无自性的,即原来皆是平等平等的性空法则,空性的苦乐,其实是个假名的。由是,你就要能够去超越它,而不被其束缚,这就是中道之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此,或苦或乐的一边是偏执,离于苦乐是超越,不苦不乐是无自性的性空,以这样的观照方法去行思,就是中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以苦乐具体的个例来说明中道之理的。那对于“有无”问题理解,道理是同样的。有与无,是世间一切现象存在的总括:或有或无的一边是偏执,离于有无是超越,不有不无是性空,以这样的观照方法去行思就是中道。有无是通则,有无就是存在与否。不仅苦乐在有无中,世间的山河大地,金钱权誉,思想观念等等全部被囊括在“有无”之中。下一偈诗将详解其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本段第一偈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就是这个意思。由此,中道的深义,也就略解一二了。他们的关系,又可用公式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缘起=性空=无自性=中道=假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理说到这里,比较抽象,你可能还是不懂,为什么缘起是性空的,又等于无自性的。现举例启示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都同意,一粒树的种子,是参天大树“果”的“因”。但必须要有土壤、阳光、水份乃至于肥料在这个“种因”到“树果”之间生发作用,才能使种子变为树,而这些土壤、阳光、水份等等就是“缘”。所以,树的因果之相,实际上就是土壤、阳光、水份等诸缘的呈现过程。缘起包括了“缘生”与“缘灭”,种子遇到了土壤、阳光、水份等成就了树之果,这就是缘生,所以缘生也就是因生;假如抽取了土壤、阳光、水份当中的任何一个成份,则即使有了树种之因,也不能达成长出的树之果;即使是现在有了树之果相,但有朝一日因干旱严重到了一定程度而缺少水份,不但这棵树果枯死,就是与之相关的土壤、阳光和肥料等诸缘也不起作用而离散这树,这就是缘灭;所以,缘灭就是果灭;种子也是诸缘的一种,可称之为“因缘”,故缘灭也就灭;阳光、水份、肥料等是“助缘”,是帮助种子变为果的。诸缘之间的任何一缘比如肥料,如果离开其他方面的任何某缘如阳光,则相对某几方面的缘也不能存在,这就是缘的“性空”。之所以缘起是性空的,是因各诸缘是没有它独立存在的实体自性,即“无自性”的,假如树种,或水份,或阳光,都各有独存的固化的实在的自体性,由是就各自封闭,密不通风,也就不能互相交流而发生作用,也就不能使某种因来实现某种果。所以只有各因缘无自性时,才能性空;而各因缘本就是无自性的。只有种子、阳光、水份等诸缘是无自性的,这诸因缘才能生起。所以说因缘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是性空的,省略了中间的“无自性”,就是人们常说的但也可能不懂的“缘起性空”之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你对这个植物学例子说明的“缘起性空”义理还不太明白,那我再来举一个更简明的例子,来加深理解:我们在电视上常看到军事题材片的军人们,当他们在一块草地上驻地休息时,总是每三人把三枝枪交叉的架立到一块。这三枝枪的任一枝枪的单缘之所以能够竖立不倒,就是因为各自依侍其他两枝枪的因缘,而才使自枪不倒的。如果抽取了当中任何的一枝,则其他两枝枪的竖立果相立即不见,这就说明,它们的因缘都没有各自独存的自性,也就是说它们各自都没有什么本质性而可独自存在,即是说,各自都是一个“缘”是不错的,但都是“性空”的,故说“缘起性空”;而正因为各枪是性空的、互助的,才可成就诸缘要达成三枪并立的“果相”,故说性空即是缘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事物是这样的,动物,特别是我们“人”这个高级动物的行为也是这样。在上文世俗因果上,我谈到过婚姻因果的定与不定问题,但没有深说到缘起性空的出世殊胜之理,现我仍以此例来阐明这个道理。我们知道,家庭这个果相,是以男女双方婚姻这个因缘结合成夫妻生活后才产生的,而夫妻婚姻这个果相是以情爱为前提的,而情爱的果相是以偶遇的男女双方的情感之同一性为前提而产生的。这当中,男或女,都是“个”缘,也可说是种子、是因;而某男与某女的双方生起的情爱就是缘合而成的果;但情爱对于正式结为婚姻的夫妻,此情爱就是因,结为一体的夫妻就是果;而夫妻这个果,对于组合成家庭的现象而言,则夫妻之果就是因,而这个家庭以及包括了孩子们和父母各成员的一同生活现象,家庭就是个果。但这当中,如果缺少了任何一个缘的生起,则任何的一个因与果都不能成立:假如缺少了某男或某女之缘遇,则没有情感而言(且不究这个情感的真假与否),没有了情感就谈不上情爱,没有了情爱就谈不上婚姻的夫妻,没有了夫妻的人伦之实,当然也就没有儿女父母组合的家庭。这当中,男、女、感、情、婚姻、家庭,这些诸缘,当中任何的一缘如果出了问题,则家庭就成为乌有。只有各因缘相待相成,才有家庭这个果相。这就说明,各因缘之间如果离开了其他因缘,都没有它的自性而可成立家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你可以说,某男,或某女,一个人在某一间房子里面生活也是家庭,但我说的“家庭”,不是房屋物化的家庭,而是人化的有情家庭。同样,你也可能说,三枪能架立,我在草地上挖个两寸深的洞眼,一枝枪就栽在洞眼中也能竖立,但你要知道的是,帮助枪竖起的洞眼的泥土,也是助缘。所以,没有因缘就能独自而存的果相是不存在的。即,有自性,是成不了任何东西的。唯有无自性之空,才能成就一切因缘果报。而认识了万事万物的无自性,这“无自性”就是“中道”——中正之道(但不同于《易经》里玄学的中正之道),这是没有任何迷信玄机的切切实实的中正之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切的物质与人事是缘起性空的。那么,我们人的思想观念,是不是缘起的?那当然也是。缘起性空之理则是通遍一切的。比如,在你的手里有一根本棒,你说,“我这根棒子是长的。”对这根木棒的“长”,就是你对这根木棒思想认识下的“长”的判断。可是,你凭什么就说你这一木棒是长的?我也能说你手里的木棒是“短”的。假如你手里的木棒是3米,我却拿出一根4米的木棒来与你一比,你的木棒就是“短”的;可你的木棒也不是短的,假如别人又拿出了一根2米的木棒来与你一比,你的木棒就是“长”的。所以,单一的木棒没有长或短的自性,说长说短是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缘的互动作用出来的。所以,古德说:“无长可长,无短可短。无长可长,由短故长;无短可短,由长故短。由短故长,长不自长;由长故短,短不自短。不自长故非长,不自短故非短。非长非短,假说长短”。这是说,长或短,本身没有自性,它们各自是在几个因缘的相待中而相成的,唯其不存在长短的自性,所以这个有长短的因缘是假名的。这无自性的长短因果之相,虽在眼前明白宛然,但它们的长短之性一丝一毫也不具有,因而是性空的、假名的缘生。就连我此刻所写的《正论因果》一文的思想,也不是独立自性就可产生的,而是因为朋友给我发了一个如文初的视频这个因缘,才调动出我在这方面的思考而才产生这些文字的,否则,那有这个论说!这正所谓“法不孤起,仗境缘生”,所以,这个思考的文字也是缘起的,亦是性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说,如果你是真的懂得了佛法说的中道义趣,那你也懂得了缘起无自性或缘起性空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弄懂了本节第一偈颂后,那么,对第二偈的“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就好理解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缘起法是无自性的,无自性即是性空的,有了性空才能包融一切缘起法的有,所以缘起性空的“空”,是不碍“有”的。因此,对性空之空,不要存有什么也没有的偏见。所以,本颂才说,存在的一切万法无不是缘生法,也因此缘所生法,所以一切无不是性空的。凡是存在的,无一不是缘生的。所以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凡是从因缘生的,无一不是空无自性的。实有自性的缘生法是决不存在的。所以说:“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须说明的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名词的表述上,性空,空性,无自性,空无自性,无自性空,因缘,缘起,都是一个意思。说“缘起性空”,是把缘起与性空,放在同位一体的视角上理解的,两词的先后可以互换为“性空缘起”,对于懂得的人,只说“性空”或“空性”二字即可,或更简说为一字——“空”就行了。这就是我在本文一开始时就说的“你在看待这个甚深因果之时,必须用全方位的、立体型的观点去对待之,而不是片面的、单一的肤浅的直观”的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世间的缘起因果现象的“有”,到出世间的缘起如幻的“空”,即是“缘起性空”:详说是缘起就是性空,假名的也是缘起,无自性就是空,无自性就是中道。到此,已把缘起性空的超越思想推向了高潮。为了对其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请看下两偈颂的高度概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中论》&lt;观因缘品第一&gt; 开宗明义的说“</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这两偈的第一偈义,不能直译或意译,否则如译出来的文字,你看了也不知它说的是什么!因此,先把它的关键词义剖析一下,才能够有个适度的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偈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①生灭:生与灭,就是之前说的有与无。生灭,或有无,就是指一切的“存在”现象。世间一切物质的现象和精神的现象的存在,无不在生与灭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②常断:常与断,表达的是“时间”。存在的一切万法,都是在时间中表现的。常,是某物某人某思想的暂驻;断,则是这些东西的间断或暂断或坏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③一异:一与异,表达的是“空间”。存在的一切万法,都是占有一定的空间的。一,是整体,是全局;异,是个别,是局部,是差别。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在整体与局部中体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④来出:来与出,表达的是“运动”。占有时空的存在物都具有运动相。来,是从彼到此;出,就是去,是从此到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灭、常断、一异和来去,这“四对八不”的因果,是一切万法缘起现象的总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二百六十字的《般若心经》中,有“三对六不”之论,即“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其中:垢净,指的是存在物的“质量”;增减,指的是存在物的“数量”。他们并没有超出《中论》“八不”之涵,而只是对这存在、时间、空间和运动的评价,所以,其表达的是对一切缘起现象的同一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⑤不:在“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八种现象之前,各加一个“不”字,这不是我们平常对某些人或物或事的态度,所采取意见的“不要,不做,不听”等等义的否定词。“八不”之“不”,是一个超越义或殊胜义,即上述有关偈中说的“第一义谛”。世间之人看这个世界的“存在、时间、空间和运动”等等的缘起因果现象,总认为是实在的、固有的,这就是常人坚持执著的“自性见”,而这些现象在圣者慧眼中道之观下,却是“无自性见”的“性空”。也就是说,世间之人是站在地面或地球层面上看这个问题时,是存在、是时间、是空间、是运动;而圣者是跳出了地面或地球,而来到了无限广大的宇宙时空,来看这些因缘果报时,是超越、是平等、是性空的,因而他才说“不”!这是因为他们无有自性见的缘故,才有这样的宏伟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以“不生不灭,或不有不无”为例,生与灭,或有与无,对凡夫而言,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是差别相,比如,生起了某种财权,我们欢喜;而毁灭了某种财权则难受。所以,生就是生,灭就是灭。是生的就不能灭,是灭的就不可生。生与灭不等,由此,我们执著了生的欢喜,也执著了灭的痛苦,所以说,也就执著于因果的不爽,由是也就说“万法皆空,而唯因果不空”,这就是世俗见。而圣者以超越的无自性见,对生灭或有无是以平等的空性见去观照,生与灭平等平等,有与无平等平等。生与灭,有与无,尽管现相不同,但它们在“性”上却是平等平等的“空”,原来皆是有生必有灭,有灭必有生,生灭灭生是即缘起的性空,和即性空的缘起的中道法则,所以,圣人不执著于生,也不执著于灭,不执著于有,也不执著于无。生灭有无都是相待而存在的假名,因而是中道。生与灭,有与无,非能无对而独存,所以,当你执著一个“有”时是“有”,当你执著于一个“无”时还是“有”,即在你心中总是“有”了一个“无”的生起。因此道理,有(生)、无(灭)两边都不执,即是出世的中道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灭之“不”的存在相是这样的理则,那么,对常断、一异、来去之“不”的时空运动相所表现的,亦如此理,不再赘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偈的“四对八不”说的是:“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站在世间来说,是因、是缘、是果、是报,是有、是实,对此,圣者清楚,所以他并不反对,更不破坏世间的世俗谛理,这是基础,是前提。但圣者要求我们能够会通这世俗谛理后,去透视出它们的实质,上升到殊胜第一义谛出世间的境界即“缘起性空”的境界,这样才能解脱你的人生,这就是圣人慈悲之心的宗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偈义理很深,但如果你能够有了一定的体解后,则对第二偈“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就能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偈的意思是:能够解说世间因缘果报的实质的,并泯灭去世人对缘起法的戏说之论的,唯有如释佛这样的具有人生宇宙观的“大空境界”的圣者,才能有智慧做到,所以,我们要向他敬礼学习,所以说,他的演示是一切杂说中所不能做到的第一义谛之理的教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这偈的启示,使我们认识到,世间的学说很多,但对人生都缺乏启迪意义,如科学的、人文的、哲学的、乃至于神学的,十分庞杂繁多,但都不成体系,更不周密。对这些,人们都喜欢接受,但喜欢归喜欢,却不是在心地去多加辩别和思考它们的正误与否,他们只是把它当着知识来接受,起着一个书袋子包装门面的作用,而不是把它们当着对生命意义上的智慧来启迪。而知识这些东西,其本质上也不具备生命智慧的因子,有,也只是有限的,但都不如释佛和老子这样的圣者之全面周延系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比如,对因缘果报有没有第一因的问题,超出了一般人思维而接近于圣者思想的,如休谟对因果论就认为没有第一因。没有第一因,当然也就没有第一果。这接近于佛法说的“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生缘老→老缘死→无明”,这十二个因缘链接是放在一个无始无终的圆环之上的,所以,因果这种链条,因转出果,果又转为因,又转出下一个果…循环不断的。缘起是佛法的中道说,十二缘起,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系列,是生命的缘起,而缘起法则也是通于非情的物质世界的。我想,鉴于人的智慧的相通,所以,休谟也能用纯逻辑推导说,我们人类的一切知识,也是建立在因果律的思维原则上的,因为知识是生活层面上的经验总结,但在你的经验里是没有因果律的;在你的经验里,只有你,只有你的母亲,只有事事物物的数,只有金钱财产的多少,而这些在经验的考察上,只是在时间和空间排列序列上的反复呈现,而在经验上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只能昏昏然得到一个背景表象,而无法对之明晰化。拿佛法说,就犹如是一棵树在阳光下落榭的影子,而这树之“因”,所带来的影之“果”,却是虚幻不实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是,康德也说,经验和知识,只可提供信息,并不提供信息背后的联系,因此,我们感知的“世界”或“存在”,永远只是感知中的杂乱无章的现象。那么,客观的物体本身在哪里?康德说,在“彼岸”——“物自体”,他又称为“自在之物”。也就是说,我们的感知够不到所谓的客观世界,因为它们本身不在我们的感知范围以内。康德的这个“彼岸说”,就有点近似于大乘佛法“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译之为“大智慧到彼岸”,即我们的凡夫如果能以圣者的智慧行事的话,就能从有生死的“此岸”,渡达到不生不死的“彼岸”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是,世间上,像休谟和康德这样的智者,又能有多少?所以,向圣者顶礼,向圣智学习,至诚谦恭之信心,必须先得树立起来,而后才可渐次迈进。因此,我们不能做一个“自性人”而自以为是的封闭自我,也不要只做一个不会融通的杂学知识的书囊,那对启迪生命智慧是一无所用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中论》&lt;观四谛品第二十四&gt;“</span><b style="font-size:22px;">汝谓我着空,而为我生过。汝今所说过,于空则无有。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b><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两偈是表明,有了缘起性空的正见,才能破除世间对因果认识的或有或无的偏见之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先对这两偈作一个义贯:(因为世人都说“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而我上说的因缘果报都是性空的,因此你就说我是执著于空,(是破坏了世出世间因果的一种邪见,)从而对我的“空”指出了很多的过失。其实你所说的这个过失,对于我说的空性之理是不存在的。因为,只有空性,才能安立世间一切事相的存在;反之,若世间没有空性,则什么都不能建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剖析一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俗之人由于慧根不够,不能悟解空中可安立一切法,所以就认为圣人所说的“空”,是什么也没有的虚无主义,从而也就以为是破坏了现实世界因果律的邪见,所以,说空就是过失或错误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圣人说的“空”是缘起法的无常性和包融性。而世人说的“空”是什么也没有的空无所有的空。所以,世人指责圣人空义的过失,是根本不存在的。圣者所说的空,不但没有过错,而且,唯有空,才可依缘建立一切法,而可呈现出诸多的因果现象。因为,缘起是有生有灭、有聚有散的,这正是缘起性空的体现,如要在一块空地上建造房子,但此刻此地却堆满了垃圾,如果不把垃圾清理腾空出来,就不能成就房子的建筑。因此,有了空性才能缘起,有了缘起才有性空,缘起性空是深义的开示。唯有一切法是空的,才能与缘起法相依相待而相应,才能安立一切,这是中道善巧的实现。所以本偈结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到这里,我自认为,对世、出世间的因果之理已是说清楚了。不过,用文字语言表达的与我心里体悟的相比,这文字又是显得蹩脚的。所以,你要真正的弄懂缘起性空义,最好的办法是,杜绝戏论,用心体悟才行。这就是圣者智慧下的观照,与我们一般人看事物的区别所在。所以,我们不能不深思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龙树菩萨的《中论》,计有四百多个偈颂,我只选了与因果论有关的十一个诗偈,作为诠释的义理,而且只是说了个大概。要全面深入理解他的内涵与外延,不是本文这个篇幅所能做到的,亲爱的读者们,你如有慧根福德因缘的话,尽可对《中论》去进行究研细品,才能得其意之一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面说了这么多,现在小结一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因果的有无,站在世俗间众生的角度上讲,是有因有果,无因无果。说有因果,必须看到有与之相关的“缘”。站在出世间圣者的角度上看,因果是空,是假名,一切都是无自性的缘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圣人以二谛说因果:对凡人说俗谛,对圣者说真谛。《大智度论》说,为可度众生说第一义谛,为不可度众生说世俗义谛。所以,对象不同,说亦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你看到好人受到坏人欺负,或是恶人得到善报的时候,凡夫尽可以说这是因果,但圣人却说他是“空”。你尽可说自然灾害疫情肆虐是我们自身的因果,但圣者认为这是“假名”而不必是因果。你尽管可用自己也不明白的玄学,来解释宿世的因果,但圣人却说这是“自性见”的臆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世俗因果是方便说,说出世因果是究竟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非因谓因,非果谓果,无果之因,无因之果,这是妄说;有缘起之因,有缘起之果,因是缘起,果也是缘起,这是正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见世俗谛而不见胜义谛说因果,这是妄说;既见世俗谛又见胜义谛说因果,这是正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说因果的或有或无,不见缘起即性空者说因果,这是妄说;见缘起即性空者说因果,这是正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小时候,我看过一本名叫《十把穿金扇》的章回小说,当中有一首小诗说“人生在世似蜉蝣,争名夺利几时体。圣人撒下名利网,愚人纷纷贯九州!”这里的“圣人”,并不是我上文中所说的圣人之义,而是左右世人的帝王将相们;“愚人”,并不是真的是愚蠢之人,而是所谓的聪明人而甘愿被别人愚弄的人。我们都是活在缘起的因团罗网中的,这就如同我们今天是迷茫于自我编织的网络世界上一样,但真正的圣哲之士,是跳开这个因缘网络看世界是缘起性空的。缘起中的一切事相是有生必灭,有聚必散的,什么富贵权势,什么功名利禄,什么人生际会,什么同学干部微信群等等的因缘现象,悉皆如此。对此本质的透视,你不必一定要去研读圣典,只要你去看看《红楼》、《三国》,也会得到某些启示。所以,人生不必太过执著,不必太过较真,但唯一能够值得你去认真对待和弄明白的,唯有从圣人的智慧典籍中,去汲取启迪人生的智慧!因为,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的。在迁就宿命论的观点之下,因为有隔阴之迷故,我们并不知道在前世是做了什么善事或恶业。假如你在前世是个善人,但在今生如遇到恶缘而不能觉知抉择,那你就可能产生恶果。假如你在前世是个恶人,但在今生遇到善缘并能觉知抉择之,那你就有产生善果的可能。在这当中,遇见什么的缘很重要,但在遇到什么缘时,如何擅于抉择和学习更重要,而这这一切也都是缘起性空的。故说“缘起性空”——即缘起的性空,即性空的缘起。人生一世,不就是活的个明白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结论是:一切都是假名言说的无自性的中道法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法树 感于2025年2月6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