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塔事件”的真相(6)

老才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第六章 苏联的人口危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二战结束后的苏联面临严重的人口危机。国土面积广大,但人口稀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人口众多的中国,首先选择在伊塔地区,因为这里有群众基础。他们采用的手段却是卑劣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一、苏联劳动力严重短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苏联二战前人口仅有1.8亿,二战死伤2700万,这可都是青壮年人啊!二战后,苏联国土面积巨大,要想快速建设国家,苏联出现严重的人口危机,劳动力严重短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伯利亚,自然资源丰富,油气储量惊人。苏联欲开发此地,但西伯利亚气候严寒,人口稀少,面临劳动力匮乏问题。于是,苏联千方百计解决劳动力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二、苏联使用60万日本战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5年,苏联出兵我国东北,俘虏日军60万人赶往西伯利亚去当苦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日本士兵不得不忍受繁重的劳动和恶劣的生活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被迫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进行着无尽的挖掘、运输和建设工作。因为每天只有微薄得可怜的食物分配,他们的身体日渐虚弱,但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食物和医疗资源来维持生存。同时,苏军日复一日对他们进行的体罚和鞭笞,使他们的身体和精神更加疲惫不堪,一旦日战俘生病了,躺着不能干活了,苏军就立马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根据国际有关协议,1956年苏联归还日军俘虏时,最后仅剩下不到30万,有一半战俘死在苦役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也能看得出来,苏联当时多么需要劳动力来开发资源,建设自己的祖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三、赫鲁晓夫向中国借用劳动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苏两国上世纪50年代中期是蜜月期。1954年9月29日,赫鲁晓夫率领访问团飞抵北京,在参加了新中国国庆5周年等一系列活动之后,10月3日,中苏两国领导人在中南海举行了最高级别的会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会谈的内容也非常的广泛,谈到高兴的时候,突然冒出了一个令主席生疑,后来令赫鲁晓夫非常后悔的话题,那就是赫鲁晓夫向主席提出中国可以输送劳工至苏联远东,帮助苏联开发远东。海参崴就在远东,这是个敏感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斯大林30年代就毫不留情的将居住在海参崴的30万中国居民赶回了中国,就是为了防止这片土地被中国化,更是为了杜绝中国人以后对这片领土再有想法,因为这片土地曾是中国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赫鲁晓夫明显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关键点,也根本没有看到苏联外交部长米高扬的古怪表情,也没有注意到主席已经紧皱的眉角,自顾自的在那里兴奋的乱说一通。</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说明一下,有许多文章说赫鲁晓夫要一百万劳工,事实上,他没有说“一百万”这个具体数字。</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是,考虑到当时苏联在帮助我国建立许多项目,为了中苏友谊,1954年,中国派遣了7000名青壮年前往苏联西伯利亚进行开垦工作。尽管这次派遣展现了两国合作的决心,前二年还算正常的劳工关系。但是,到1956年后,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这些劳动力在苏联的生活状况并不理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四、苏联是如何挖中国劳工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4这7000去苏联劳工,中国一心一意协助苏联,本质是为了缔结两国邦交,互惠互利。谁知苏联政府的野心渐渐膨胀起来,针对派往苏联的中国籍劳工,苏联政府暗中鼓励他们更改国籍,以便为苏联增加更多劳动力。中国政府发现之后,曾多次质询并劝告苏联,然而苏联却虚以委蛇,表面答应中国不再实施此类行为。暗中却依旧我行我素,积极发展中国百姓加入“苏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苏交恶后,苏联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人口众多的中国,首先选择在伊塔地区,这里有他们的群众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苏联还准备从整个新疆获得人口的补充,因为新疆本身和中亚几个斯坦国文化比较接近,而这几个斯坦国当时又在苏联之中,于是新疆的人民就成了苏联补充人口的最佳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常从中国要劳工到苏联去,已经不可能了,只有想歪点子,诱惑新疆居民逃到苏联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克格勃特工潜入新疆,散布各种诱人的承诺。大量金钱被用来收买当地干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苏联的繁荣富强,给新疆人民发放苏侨证,目的就是把新疆地区群众诱到苏联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苏联驻新疆总领事馆和驻伊宁领事馆于1962年初,以办理“苏侨”“回乡”的名义,激厉新疆人逃往苏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伊塔事件”就是他们阴谋得逞了的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