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四十二)‍寰宇东西(上)

徐顺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昵称:徐顺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美 篇 号:4115576</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前 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十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翻开了新篇章。大陆上,蒙古人的西征打通并重新整合了彼此的疆界,陆上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海洋上,航海技术和海洋交通更是进一步发展。亚欧大陆进入了全新的、一体化的经济世界,马可-波罗从陆路到海路的旅行,见证了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威尼斯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际遇,使它成长为东地中海的航运与贸易中心。从各种版画以及货币、契约文书上,可以看出威尼斯的强大政治与商业影响,精美的玻璃器与纺织物显示出这里的工业生产能力。蒙古人在北方草原的迅速崛起,使大部分的亚欧大陆统治在同一性质的政治力量之下。蒙古人保障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安全,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东亚元朝的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恢宏的都城建筑给马可•波罗留下深刻印象。元朝始终保持着对外开放的政治格局,与海外诸国频繁往来。政府为管理方便,在泉州、杭州设市舶都转运司。苏杭的桥和船,繁荣的商贸市集,让来自威尼斯的旅行家有了与家乡的共情。古代泉州有着优良的海港,且江河网络也便于货物运输,种种便利,使其成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滨海城市。商业的发达,也使得此地多民族集聚,信仰文化多元且共存互融。马可-波罗看见的泉州,就是这样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这一时期,在路上行走的不只有马可-波罗,众多追求财富的商人、坚定的信仰传播者和探险家东来西往,不少人甚至在身故后长眠于异乡。正是由于他们的勇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文化的交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回顾马可-波罗丰富的人生经历,展览集中精美的历史文物,希望能搭建出一个观察和想象历史的平台。直观感受历史文物,想象那个全球化的恢宏历史时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商业之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威尼斯位于亚德里亚海的尽头,建筑在盐湖泥岸边的木桩上,但它的财富、力量和荣耀超过了意大利波河流域肥洪平原上的任何城市。中世纪以来,威尼斯就凭借贸易通商,成为拉丁世界与东方联系的中间人。11世纪开始的十字军东征为威尼斯带来了机遇,作为援助拜占庭帝国的回报,威尼斯获得在黎凡特地区面向东方的贸易特权,由此迅速崛起。同时,随着成吉思汗的西进,丝绸之路贸易稳定延伸,从太平洋直到黑海、君士坦丁堡以及叙利亚的贸易通路被打通。西欧城市的增长、资本回归,来自东方的异域风格商品拥有了更广大的市场。遍及海陆的商队,使得13-15世纪的威尼斯成为了世界贸易的主要十字路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在政治上,威尼斯建立政治体制与财税制度,包括终身任职的总督与对其进行权力限制的大议会;建立官僚机构;建立军械库,制造武器与标准化船只、改革航海技术。在商业上,威尼斯制定商业法,维护商人利益,利用进口原料,吸纳各地移民,发展多种专门手工业。经济的繁荣促使威尼斯成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重要的人文艺术中心之一……在相对自由的政体、强大的海上军事保障之下,威尼斯一跃成为东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商业和海军强国。</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威尼斯城侧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共和国由威尼斯总督统治,总督需由威尼斯大议会的成员选举,通过要求总督宣誓就职来约束总督,城内的商人和贵族形成寡头政治,官僚机构不断壮大,城市呈现出新面貌。威尼斯及其他意大利地区的海上共和国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威尼斯凭着当时新生的政治包容性,孕育出最先进的开放自由经济制度,一跃成为中世纪第一个具有现代维形的共和国。威尼斯的经济崛起伴随着有利成长的制度性创新,从12世纪后半叶起,为了进一步加强海上贸易交通,经过一系列体制改革与宪法修改,威尼斯最终形成了以城邦政府为核心的管理体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威尼斯城市透视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匿名</b><b style="font-size:15px;">(约1620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展品以透视视角,从威尼斯澙湖角度望向威尼斯城市中心地带,画面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圣马可广场、总督宫等,画面中大量的建筑群包括圣马可船坞区城的基岸,海关大楼,延伸到威尼斯造船厂,显示出17世纪海上共和国威尼斯作为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的繁华景象。画面前方能看到大量的船只,海上贸易和运输是威尼斯经济的命脉,图中这些密集的船只正是对这一历史事实的形象化呈现,展现了威尼斯作为海上强国的地位。威尼斯依款海上贸易,因此圣马可船坞港口的籃忙最象是威尼斯城市全最图常用的“机位〞。画面上部的卷轴装饰上写着VENETIA〞 在此图中代表的就是“威尼斯”,这个拉丁语地名有著深厚的历史滿源,通常指的是意大利东北都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威尼托大区(Veneto),现如今威尼斯正是威尼托大区的首府,但“Venetia”一词的历史可以追湖到罗马时期甚至更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威尼斯铜版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威尼斯铜版画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精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15世纪至17世纪期间,威尼斯的铜版画制作因先进的雕刻技术和对高质量艺术复制品的需求而变得非常流行。铜版画是一种通过在铜板上刻画图案,再将其转印到纸上的雕刻印刷技术。铜版雕刻子15世纪中期传入威尼斯,最初受到德国和佛兰德斯地区技艺的影响,得益于威尼斯艺术大师们的精湛技艺,很快在威尼折本土形成了独特风格。早期的威尼斯铜版画多以宗教题材和肖像为主,但很快扩 展到风景、城市景观和神话场景等更广泛的主题。威尼斯最霸名的铜版画之一就是雅各布德-巴巴里 JJacopo de' Barbari) 的 《威尼斯城市图》(veduta di venezla),创作于1500年左右,是义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城市全景圈之一,展示了威尼斯整个城市的鸟政图,以极高的精确度和丰富的细节捕捉了当时威尼斯的建筑、街道、运河和景观。威尼斯风景画题材的版画逐渐发展,井在16世纪至18世纪达到项峰。威尼斯以其独特的远河、桥梁、宮殿和城市景观,不仅启发了本地艺术家,也吸引了大量外来艺术家前来创作。这些铜版画的风景题材常常融合现实与想象,强调建筑的宏伟和威尼斯湯湖与运河的宁静。在16世纪,随着风景画逐渐在绘画领城占据重要地位,铜版画开始以威尼斯的城市景观作为中心主题。这一时期也见证了威尼斯“风景画”(意大利语“veduta”)的诞生,这种风景画后来激发了无数艺术家的创作灵照。18世纪的卡纳藥托 (Canaletto)对光影和建筑细节的关注尤为突出,通过他精准的城市景观铜版画和绘画,使威尼斯风景成为大众的视觉享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论威尼斯城市起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贝尔纳多•朱斯蒂尼亚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493年出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图书馆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贝尔纳多•朱斯蒂尼亚尼的著作《论威尼斯城市起源》记录了威尼斯从建城到15世纪与土耳其战争的历史,是一部关于威尼斯政治、社会和艺术的重要且可靠的资料,是第一部关于威尼斯的综合史。它改变了历史呈现方式,从编年史转向现代史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各种新1日资料的批判性研究。作者还将考古发现与地理学研究一并参证。由于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朱斯蒂尼亚尼将威尼斯视为基督教世界对抗士耳其的真正 “海上壁垒”,因此在书中用大量篇幅描述了东西方的冲突。朱斯蒂尼亚尼的关注点不仅限千威尼斯,还涵盖了地中海世界和早期中世纪欧洲,并追湖了从5世纪到9世纪的东西方历史。回顾威尼斯美德和宗教信仰的经典先例,同时也考虑了促成和塑造其成功的商业因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贝尔纳多•朱斯蒂尼亚尼 (Bernardo Giustiniani)是一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来自威尼斯贵族朱斯蒂尼亚尼家族,和家族其他成员一样,有着显赫的政治生涯。1456年,他被任命为帕多瓦市民官,随后被委派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一以及教皇保禄二世和西斯笃四世的外交使节。他还曾是威尼斯十人委员会的成员,最终于1474年被任命为圣马可九位检察官之一,这是威尼斯共和国中仅次于总督的第二高职位。他的著作《论威尼斯城市起源》在其死后于1492年出版,因其对威尼斯建城及早期历史的相关传统进行批判性分析而具有重要意义。《论威尼斯城市起源》的首页是在印刷术发明之初制成的,是一种印刷加手绘的混合模式,文字部分是印在羊皮纸上的,周边的装饰和彩饰字母是手绘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威尼斯总督宫的风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哈特曼•谢德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1493年出版,源自《纽伦堡编年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粅馆图书馆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展品为《纽伦堡编年史》中的一页。《组伦堡编年史》由医生、人文主义者和制图师哈特曼谢德尔编撰,以文字和图片描述了从世界诞生到谢德尔所处的中世纪晚期的世界,是15世纪插图最丰富的书籍。两位组伦堡艺术家迈克尔•沃尔格穆特和威廉•普莱登沃夫与谢德尔合作出版了这本书。书中最具影响力的图片是53幅欧洲和地中海周边国家与城市的风景画。书中尽可能使用实际地点的图画,但大多数画面是两位艺术家虛构的,并将其反复使用来代表不同的城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总督宫位于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紧邻圣马可大教堂,它是威尼斯共和国的象征,这里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国家元首以及国家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威尼斯总督宫是哥特式建筑艺术的杰作,宏伟的分层结构由不同的建筑与装饰元素组成:从年代久远的地基,到14世纪至15世纪整体建筑结构,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融合点缀以及16世纪意大利矫饰主义的印记。总督宫内部收藏了 威尼斯画派最著名大师们的作品,包括雅各布。丁托列托与多梅尼科-丁托列托、提香、弗朗切斯科-巴萨诺、保罗•委罗内塞、詹巴蒂斯塔-泽洛蒂、雅各布•帕尔马、安德烈亚-维琴蒂诺和安东尼奥-瓦西拉基。大议会厅是总督宫中最大、最宏伟的房间,长53米,竞25米,是欧洲最大的大厅之一。威尼斯共和国最重要官员的集会就在这里举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威尼斯城市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雅各布•德•巴巴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511年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这幅版画是留存至今最早的大型城市鸟瞰图之一。雅各布⦁德⦁巴巴里与他的助手们通过攀爬城市中的钟楼,借由几何与透视法则,运用一定的想象力,将威尼斯的每座建筑、广场与河道等城市景观都记录下来,港口与运河中成群的船只凸显了这座城市的勤劳、商业和海上力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画面中部,可见一条大运河蜿蜒穿城而过,其中心位置有一座木桥,它就是威尼斯最著名的“里亚托桥”,里亚托的意思是“深河”。1444年,费拉拉侯爵在威尼斯举行婚礼,他的新娘坐在贡多拉船上沿大运河绕行一圈,身后跟着一队装饰精美的船只和衣着华丽的宾客,爱看热闹的威尼斯人在里亚托桥上挤得水泄不通,以至于桥承受不住重量塌了。鉴于木桥的不稳定性,威尼斯政府决定公开招标建一座石桥,如今我们在威尼斯看到的里亚托石桥是由安东尼奥·达·蓬特设计的,完工于1591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画面上部描绘的是商业和旅者的守护神,墨丘利,周围环绕着一圈文字,含义是:“墨丘利照耀着这个超越所有其他商港的地方”。有些人认为墨丘利的脸实际上是画家德·巴巴里的自画像,因为他手持权杖,这也可以看作是他用来签名的象征。画面中下部,在圣马可广场船坞的位置,海神尼普顿骑着海豚,手持三叉戟,上面写着一段拉丁文,其含义是:“守望大海的尼普顿,在此港口驻守”。有人推测尼普顿的形象代表的是德·巴巴里的侄子尼科洛,他也是德·巴巴里的助手。这幅画将现实场景与神灵融为一体,不仅象征着威尼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海上商贸活动,也体现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创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画面下方有众多船只,包括运输船和战舰,特别描绘了装备了大炮的“卡拉克帆船”以及速度较快的“轻型两桅帆桨船”。威尼斯共和国的象征性游船“黄金画舫”(Bucintoro)停泊在威尼斯造船厂中,周围有正在维修、建造或停泊的桨帆船。水道上,许多小船正活跃地划行。画面的右下角描绘了一场赛船节,这一场景起到类似地图标记的功能,帮助观众识别较小的水道区域。相较于繁忙的水面,陆地显得相对空旷,只有少数人在活动,进一步凸显了威尼斯海上共和国的忙碌氛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画中详细地展示了威尼斯造船厂的各个重要部分,包括陆地入口与吊桥,以及水路入口。可以看到用于制造绳索的工作坊、武器库、以及正在建造的船只。此外,画面还展现了15个用于造船的船坞,其中三个用作存放材料和工具的仓库。图中还描绘了造船用的干船坞和用于船只配重的石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威尼斯地图上的数字代表下列图</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东北风格雷卡莱(Grecale):来自东北的风,冬天带来冷空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东风苏布索拉努斯(Subsolanus):意为“太阳之下〞,和东风万特 (Levante)一都是来自东方的风,通常与晴朗温暖的日子有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威尼斯共和国的象征性游船“黄金画舫”(Bucintoro)停泊在威尼斯造船厂中,周围是正在维修、建造或停泊的桨帆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6.北风特拉蒙塔纳(Tramontana):来自北方的风,寒冷干燥,风力强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画面的右下角描绘了一场赛船节,这一场景起到类似地图标记的功能,帮助观众识别较小的水道区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1.这里是圣马可广场,可以清晰地看到圣马可钟楼和总督宫。圣马可钟楼在1489年8月被闪电击中,塔楼的上半部分被完全摧毁,钟楼顶部的重建工作是于1514年完成,我们可以在图中看到修复好的尖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7.这里是穆拉诺岛及其附属的两个小岛,在1171年之前,穆拉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之后被并入了威尼斯的圣十字区。1295年,威尼斯共和国发布法令,要求将威尼斯的玻璃熔炉迁至穆拉诺,以减少火灾风险,从此,穆拉诺的玻璃艺术发展迅速,声名远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最后一幅,威尼斯地形图,图中数字对应拼图中的图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8.东南风西罗科(Scirocco):来自东南的热风,潮湿,可能会带来风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7.这里是穆拉诺岛及其附属的两个小岛,在1171年之前,穆拉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之后被井入了威尼斯的圣十字区。1295年,威尼斯共和国发布法令,要求將威尼斯的玻璃熔炉迁至穆拉诺,以减少火灾风险,从此,穆拉诺的玻璃艺术发展迅速,声名远扬。</b></p><p class="ql-block"><b>4.画中详细地展示了威尼斯造船厂的各个重要部分,包括陆地入口与吊桥,以及水路入口。可以看到用手制造绳索的工作坊(corderie)、武器库、以及正在建造的船只。此外,画面还展现了15个用于造船的船坞(squeri),其中三个是用作存放材料和工具的仓库。图中还描绘了造船用的干船坞(darsena)和用于船只配重的石块 (5ass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1.这里是圣马可广场,可以清晰地看到圣马可钟楼和总督宫。圣马可钟楼在1489年8月被闪电击中,塔楼的上半部分被完全摧毀,钟楼顶部的重建工作是于1514年完成,我们可以在图中看到修复好的尖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9.这是商业和旅者的守护神墨丘利,周围环绕着一行文字:I MERCVRIVS PRECETERIS HVIC FAVSTEEMPORIIS ILLVSTRO」(意为 “墨丘利照耀着这个超越所有其他商港的地方”)。有些人认为墨丘利的险实际上是画家德•巴巴里自画像,手持权杖,也可以看作是画家签名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2.在圣马可广场船坞的位置,海神尼普顿骑着海豚,手持三叉戟,上面写着另一段拉丁文:"AEQUORA TUENS PORTURESIDEO HIC NEPTUNUS"(意为“守望大海的尼普顿,驻守于此〞)。</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3.西北风马埃斯特拉莱(Maestrale):来自西北的风,冷而干燥,是地中海地区的典型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0.桥是这幅图里最值得注意的元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里亚托桥,里亚托 (Rialto)的意恩为 “深河。(拉丁酒为RNWus Altus),位于大远河的中心位置,在威尼斯建城初期,人们就把船一字#开搭成临时浮桥,凑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随后,里亚托木桥的成功修建是两岸交通的一大进步。在《威尼斯城市图》里我们能看到这时的里亚托桥还是座木桥。1444年,费拉拉侯爵在威尼斯举行婚礼,他的新娘坐在贡多拉船上沿大运河绕行一圈,身后跟替一队装饰精美的船只和衣着华丽的宾客,爱看热闹的威尼斯人在里亚托桥上挤得水泄不通以至于桥承不佳重量塌了。鉴于木桥的不稳固性,威尼斯政府决定公开招标建一座石桥,现今我们看到的单拱石桥是由安东尼與•达-蓮特 (Antonio da Ponte)设计的,完工于1591年。图里还有许多现在已经不在的桥,例如造船厂的吊桥和许多现已被石桥取代的木桥。现在横跨威尼斯大运河的一共有四座桥,其中学院桥、宪法桥和赤足桥这三座都不在圈中,只有里亚托桥可以在国中找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7.西风波嫩特(ponente):来自西方的风,通常带来清新的空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6.西南风阿夫里库斯(Affricus):和西南风利贝奇奥(Libeccio)一样都是来自西南的风,可能带来降雨和恶劣天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5.南风奥斯特罗(0stro):来自南方的风,温暖潮湿,有时伴随降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4.这里是威尼斯共和国的海运海关大楼,是控制进出威尼斯港口货物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乔瓦尼•丹多洛金币</b><b style="font-size:15px;">(1285-1289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该币又名“杜卡特(ducat)”,是中世纪西欧的通用货币,该展品为总督乔瓦尼-丹多洛 (GiovanniDandolo)执政期间(1280-1289年)铸造。金币的正面图案是站立的圣马可雕像,总督跪在他面前,手中接过圣旗。左边写有"5 M VENETI” 拉丁语铭文,意为威尼斯的圣马可,右边写有“10 DANDvL〞,即总督丹多洛的名字,中间的“DVX〞则意为总督;背面图案上的基督头戴光环,周围环绕星辰,呈椭园形的光晕象征宇宙。他左手持福音书,右手施祝福。周围的拉丁语铭文是 “SIT T XPE DAT' O TV REGIS ISTEDVCAT〞,意为“这个公国献给您,基督,由您来统治”。这里铭文最后的“DVCAT〞 也是这枚钱币名字的来源。这种金币的纯度很高、价值稳定,成为了东地中海地区重要的贸易货币,反映了威尼斯在商业贸易上具有的广泛信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公元12世纪,基于法兰克货币体系的银币逐渐贬值,威尼斯先行实施币制改革,铸造一种纯银的新币-—格罗索.狄纳罗 (grosso denaro) ,一般称为格罗索银币。展品为洛伦佐:提埃波罗执政期间铸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银币的正面是圣马可向总督授旗的国案,旗杆把银市的国面分成二个相等部分。右边是圣马可,他面前直立,头顶一个光环,左手拿着一本《福音书》,右手正在把一面旗帜交给总督。左边是总督,他侧面直立,右手拿着圣马可交给他的旗帜,而左手拿着有关总督诺言的一卷羊皮文件。两像的周围,分别是提埃波罗总督的姓名“LATEVPL〞 和“威尼斯的圣马可〞 (S.M.VENETI即Sanctus Marcus Veneti)的拉丁文铭文。旗下兩像头部之间是直排的 “Dvx〞一字(即“总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銀而的背面,坐在宝座上的是教世主 (耶稣),左膝上放者圣书,头都有一个带十字架的光环。国案周围的铭文是“ICxC〞(即希腊语 “耶稣基督” 名讳的缩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威尼斯格罗索银币的铸行,整顿了当时混乱而劣质的货币,有利于日益增加和兴旺的各种商贸活动,大大提高了威尼斯共和国的声望,加强其政治和经济势力。格罗索银币很快便成了确定货物价格的标准钱币和通货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尼科洛•特龙里拉银币</b><b style="font-size:15px;">(1472-1473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该钱币为特龙币,俗称里拉市。该硬币发行时正值文艺复兴,钱币上流行写实主义的肖像图案。硬币正面印有尼科洛-特龙总督的头像,拉丁语铭文为特龙总督的名字“NICOLAVS TRONVS” 及其总督身份 “Dvx"背面为威尼斯飞狮,四周的拉丁语铭文意为圣马可 “SANCTVS MARCVS〞。里拉(lira )自中世纪早期以来,一直是意大利的一种记账单位,其名称来源于拉丁语中的“libra”,意为秤。1472年,特龙币由尼科洛•特龙总督统治时期(1471-1473年)的威尼斯铸造,在当时被俗称为里拉,因而被认为是意大利发行的第一个里拉。自此,里拉从一个记账单位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硬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威尼斯的印刷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阿尔多•马努齐奥(Aldo Manuzio)是意大利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威尼斯印刷商、出版家和学者,被誉为现代出版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威尼斯创办了阿尔丁出版社 (Edizioni Aldine),对印刷术和出版物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努齐奥接受过古典文学教育,尤其精通古希腊和拉丁文学。他最为人称道的贡献是引入了斜体字和便携式八开本书籍样式,使书籍更易携带和阅读,极大推动了知识的传播。马努齐奥还为他的出版物设计了一个著名的标志,通过木刻印刷呈现,图案是一条缠绕在锚上的海豚,两侧写有 “Al-dvs〞 字样(其名宇Aldo的拉丁语形式)。这一标志首次出现在1502年6月出版的《古代基督教诗人》卷I1 (Poetae Christiani veteres)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马努齐奥规范化了标点符号的使用,对现代书写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出版作品中,句号、逗号、撇号、重音符号等标点符号首次以现今的形式使用,同时他还发明了分号和斜体字(也被称为意大利斜体或阿尔丁斜体,法语mitalique”,英语"italics〞)。斜体借鉴了古罗马时期的卡洛林小草书体,首次出现在他1501年出版的维吉尔作品中,随后在1502年的但丁作品中再次使用。马努齐奥还首次在文化出版领域引入了八开本样式,这种小巧便携的样式可以说是现代袖珍书的先驱,并迅速在欧洲传播。此外,他首创了双面页码的书籍编号方式。马努齐奥还在1498年出版了首个希腊文书籍目录,并在1503年至1513年间更新了拉丁文和意大利俗语作品的目录。这些目录详细记录了书籍内容,提供了章节摘录和对作品的评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圣马可受难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1326-1375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图书馆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展品的彩饰首字母 "p”描绘了圣伯多禄接见圣马可的场景,展现了圣马可被欢迎和接纳的神圣时刻。这一手抄页彩饰首字母设计精美,使用了金箔装饰,背景为深蓝色,并点缀有植物形态的花纹,完美呈现了威尼斯哥特式手抄本的艺术风格。首句拉丁文是“Postgloriosam domini nostri lesu Christi in celum ascensionem"大意为“在我们主耶稣基督荣耀升天之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根据意大利19世纪史学家乔瓦尼、蒙蒂科洛的说法,这本手抄本是为威尼斯费族多尔芬家族制作的,讲述了圣马可的生平、显灵事迹以及他將能够治愈疾病的戒指赠送给多梅尼科•多尔芬的故事。手抄本装饰奢华,优美的金消彩饰首字母,清晰精美的哥特式文字书号,原本装订有金属装饰。当时的多尔芬家族享有极高的声望,而在1356至1361年间担任威尼斯共和国第五十六任总督的多尔芬家族成员乔瓦尼-多尔芬本人的文化造诣和丰富藏书也是其成书关键。这本手抄本不仅在视觉上极具美感,还见证了威尼斯贵族多尔芬家族与圣马可之间的深厚渊源,是威尼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轮唱圣歌集中的彩饰字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B形里的半马可飞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贝尔贝洛•达•帕维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450-1475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这幅作品是《轮唱圣歌集》中的装饰字母“B”,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贝尔贝洛·达·帕维亚创作。在字母“B”内部描绘了一只半人半马的生物——马可飞狐(一种神话动物),它拥有翅膀和狮子的身体,象征着力量与智慧的结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航海贸易与制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威尼斯作为大航海时代到来以前地中海地区贸易的主导国家之一,获得了邻近中欧市场的大规模利润,几百年来积累出可观的财富。13-15世纪,威尼斯把持着从欧洲通向小亚细亚的海上贸易路线。航海贸易最兴旺的时候,威尼斯有三百多条船、三万多商人从事地中海贸易。威尼斯还往西开辟了通往西欧佛兰德尔和英国的海路贸易。经济的强盛与制造业的进步互相影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亚得里亚海航海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格拉齐奥索•贝宁卡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472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此图于1472年绘制于威尼斯,描绘了亚得里亚海的航线。这是一份真正的航海图,而非如外界有时所称,只是一张散纸地图。值得注意的是,图中的比例尺和套图中的其他六张图一样,是沿着上下边距放置,但在图册中,它们则是横向出现在四个角落附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绘有地中海与大西洋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波特兰海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尼科莱•德•科比蒂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368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威尼斯马尔怡那国家图书馆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航海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航海图也称为波特兰海图,是一种标注有航向线网络的海上地图。几个世纪以来,领航员们运用基本的算数与几何方法来估算港口之间的相对距离与方向,13世纪中叶,罗盘的出现使得“航迹推算〞 (deadreckoning)方法更为准确。在此基础上,出现了 “港口手册〞,其后根据一定的比例尺,将关于标志物之间里程与方位的信息用严格的数学方法组合起来,绘制成为波特兰海图。最早的波特兰海图出现于1270年左右,在13世纪未之前便被广泛投入使用,它的出现使航海家们在冬季的阴雨、大雾,看不见太阳与星辰的恶劣天气下仍旧可以出海航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玻璃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威尼斯著名的玻璃工业很大程度归功于与东方的贸易联系。他们从叙利亚和埃及学会制作玻璃的技术。威尼斯人利用潟湖附近的岛屿建立专门化的手工业区,例如1292年,玻璃业奉命搬迁至穆拉诺岛。他们从潟湖的沙子、阿尔卑斯山冲刷下来的卵石与砂砥中获取硅,再从叙利亚进口优质碱粉制作玻璃器,这些原材料的获取既因地制宜,又充分利用了便利的海运条件。此外,玻璃工匠的专业技术也在行会内代代相传。14世纪,穆拉诺工人有几项绝活,其一是利用玻璃仿制珍珠等珍贵材料,其二是利用珐琅拼接彩色玻璃,还能制造出像水晶一般纯净的眼镜镜片、大而透明的窗玻璃等商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无色玻璃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16世纪早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8px;">穆拉诺玻璃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直条纹水晶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15世纪末一1525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穆拉诺玻璃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绘有圣马市飞狮的船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小兄弟会章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595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图书馆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威尼斯共和国造船厂船匠小兄弟会成立手1260年,其成员都是负责在威尼斯造船厂建造大型桨帆船和战舰的熱练工匠。据177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威尼斯城里大约有七百名船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在威尼斯共和国的语境中,兄弟会可以理解为行会或协会。兄弟会章程一般由最初的章程内容和多年间因决议、法令或公告而作出的修改和补充组成。我们现在见到的是一整本羊皮纸章程中的单页,原完整章程已经遗失。科雷尔博物馆图书馆和威尼斯档案馆均有章程相关文件,科雷尔目前还藏有带有该小兄弟会标志的木板油画。在这件章程单页上,有一只圣马可飞狮。圣马可飞狮和威尼斯的联系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当圣马可在威尼斯潟湖中遭遇海难时,一位以有黄狮子形象出现的天使对圣马可说了一旬话:“愿和平与你同在,马可,我的福音书作者。你的身体将在这里安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12世纪时,威尼斯为一些手工业部门制农了相关的规则,用来规范其商业活动。而隨着工匠与商人数量的增多,他们自发形成了新的組织——兄弟会,这就是行会仔前身。兄弟会是提倡奉献与互助的宗教性组织,而当兄弟会由从事同一行业的人员组成,并规范成员的贸易活动时,行会便诞生了。行会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行业协会,主要成员为商人与雇主,另一种为雇工利益发声。13世纪时,只要经过批淮,遵循基本规章,例如宣誓不损害总督、议会的利益,行会就能获得相当程度的自治。在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城市,商人行会经常治理城镇,担任着促进和保护贸易的职责。一些行会基至发展成了垄断组织,控制了整个市场。这样附属与有限自治的结合在威尼斯持续了五百余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纺织品协会特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向总督献上协会总章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425—1450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图书馆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展品描绘的是威尼斯的纺织品协会特使向弗朗切斯科•福斯卡里总督献上协会总章程,推测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威尼斯丝织工人协会(小兄弟会,L'arte deitestori de pani de seda),其成员都是纺织丝绸和金线的威尼斯工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弗朗切斯科•福斯卡里在1423年至1457年间担任威尼斯总督,任期34年,是威尼斯共和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督,在任期间他为水城带来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改变,比如拨款以文艺复兴风格对总督宫进行局部扩 建。威尼斯共和国十分忌讳个人崇拜,只有他把自己的雕像放在了总督宫的纸门上方,雕塑的形象是他跪在象征著共和国的狮子之前。如今,以汉学研究著名的威尼斯大学主楼福斯卡里宫就是他在位时下令修缮的新宅。作为总督,他将自己的宅邸修建在威尼斯大运河最大拐鸡处(约50米),从福斯卡里宮阳台上能同时欣赏到里亚托桥和圣马可船坞部分水域的景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总督委任贝尔纳多•奇科尼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为船长》贝内代托•博尔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497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图书馆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总督委任贝尔纳多。奇科尼亚为船长》贝内代托•博尔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展品是威尼斯共和国的第七十四任总督阿戈斯蒂诺-巴尔巴里戈(1486年到1501年在位)所委托的画作,主题是威尼斯共和国海军将领贝尔纳多•奇科尼亚在1497年被任命为三艘两桅帆桨战船船长,去往巴尔巴里亚地区(位于北非地区)探险。阿戈斯蒂诺-巴尔巴里戈总督是威尼斯共和国政治和罕事的重要人物,在任期间,他成功组织了反法联盟,击退了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并推动威尼斯扩张到罗马涅、普利亚及吞并塞浦路斯 (1489年)。然而,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恶化,导致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威尼斯最終失去了包括迈索尼在内的重要领士。他在任期间,推动了圣马可广场的建设,如钟楼塔和1旧行政官邸。他还委托了隆巴尔多兄弟(Lombardo) 为总督宫修建巨人阶梯 (Scala dei Gigant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文本中较大的字母写的是 “NOS AVGVSTINVS BARBADICO DEI GRATIA DUX VENETIARVM ETCOETERA〞,是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发布的文件或信件的正式开头,可以简单翻译为“我,阿戈斯蒂诺•巴尔巴里戈,蒙受上帝恩典,(享)威尼斯总督及其他尊荣〞,小字的第一句是“我们委托给你,尊贵的贝纳尔多•奇科尼亚阁下 (Commitimus tibi nobil viru Bernardo Cicogna)"展品最外层是镀有金边的带状框架,装饰着绿色、红色、胭脂红色、蓝色和金色的植物图案,井点缀着相同颜色的花卉和果实,背景为法棕色的花纹和卷曲图案;花卉的卷曲部分点綴着金色的小圆点,这些圆点边缘为棕色并带有浅棕色的光芒;花卉枝基从框架的下边、外边、上边和内边逐渐缩小排列。在画面下方一个镀金的园形,边線为棕色,里面是奇科尼亚家族的徽章,周围环绕着月桂花环。画面右方有一个镀金的多辦形状,边缘为棕色,背量为蓝色,画面里是圣则济利亚。画面上方有个一个小的镀金圆形,边缘为棕色,内含在蓝色背最上的单色金色圣马可飞狮图案;画面中心上半部分展示了“天使报喜” 的场景,天使加百列向圣母玛利亚宣布她物怀孕并生下耶稣,这个场最是基督教艺术中常见的主题,象征着神圣的启示和圣灵的降临,在这幅画中也可以理解为传递来自总督的信息。文字部分的彩饰字母是一个镀金的大号字母“N”,周围镀有蓝色边框,并点级著白色卷曲图案和小点,字母内部描绘了施洗者圣约翰的形象。</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写给马里努斯•桑努图斯的一封信》奥维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502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图书馆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本书作者为奥古斯都时代的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标题为 “本卷所包含的内容如下:致马里努斯•桑努图斯的信,他曾用希腊语撰写《变形记》,阿尔多为促进文学事业而授予的特权。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希腊词语的正宇法。根据奥维德本人作品编撰的他的生平。按字安顺序排列的故事及其他内容索引。本书包含的内容按宇母顺席排列。奥维德《变形记》十五卷。”本书于1502年10月由阿尔多•马努齐奥在威展斯出版第一版,共268页,八开本,出版语言为拉丁 文和希腊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神曲》 但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460年5月7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佛罗伦萨国家中央图书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在第205r页纸上用红字标明了此手抄本的拥有者及抄写人为雅各布•多尼的奥塔维亚诺,手稿于1460年5月7日抄写完成。多尼家族的身份还可以通过手稿第一页下方边缘的家徽得以辨识,纹章为一只斜带红条并饰有三枚半月形的跃狮。该手稿因其优雅的书法而与众不同,章节的首字母以金色书写,并配有白色蔓草装饰,而每一篇章的首字母则为蓝色。1591年,皮耶罗•德尔-内罗 (Piero del Nero)购买了这份手稿,正如第1页最上方边缘的藏书标记所示。此后,这份手稿和德尔-内罗收藏的其他书籍一样,先后成为瓜达尼书库和加埃塔诺•波贾利书库的一部分,最终由托斯卡纳大公斐迪南三世购得,成为帕拉带纳國书馆的藏书,最终并入佛罗伦萨国立图书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文事取自《神曲:地狱籍》第七要的开头,原文音为:“百辟撤旦,百辟撤旦,阿勒辟。〞 根据元史学家及语言学家罗依果 (lgor de Racnewattz,1929-2076)的观点,“阿勒辟“ (aleppe)一词可能源自蒙古话中的"elep/eleb”,意为“撤旦〞。elep/eleb是中古时期蒙古词汇“魔法〞 (elbe)的一种形式,他强调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統中,撒旦的形象都与 “蒙古语中的诡计、诱惑,和欺骗……这些概念〞 有关联。但丁使用“阿勒辟”可能就是据此使用了这个词。罗依果认为《地狱篇》此处呼唤冥王普鲁托的咒语,字面意思应是“哦,撤旦,哦,撤旦魔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算数手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让-弗朗索瓦•杜•索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526年出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图书馆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算数手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让-弗朗索瓦·杜·索莱是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工程师,同时也是语法学家、演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算术手册》于1526年在威尼斯出版,被认为是数学界博尔吉和帕乔利学派的基本文本。"abaco”指的是一种早期的计算工具算盘,后来这个词也被用来指代用于商业和贸易计算的算术书籍。封面标题可译为“《算术小册子》印刷:由优秀的工程师让-弗朗索瓦;杜;索莱编写。非常适合每个人自学,无需教师。附有简短的介绍。〞下方的文字是意为“蒙恩典与特权”。</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社会生活与文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由威尼斯人兴建的这座独特的港口城市,由许多社区联合而成,社区的核心是教堂及广场。由于相对自由的政治环境和繁荣的社会经济,威尼斯的城市贵族、富裕商人和普通民众在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后,开始追求文化和精神上的愉悦。从彼得拉克等人文学家提倡拉丁文书写,到希腊语在威尼斯被推崇,再到帕多瓦大学成为众多科学家和学者的聚集地……科学与宗教艺术、人文主义的各种思潮在这块土壤自由生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随着15世纪手工业的发展,新兴而繁荣的活字印刷业亦使人文主义者更加重视威尼斯,威尼斯成为了 全欧洲书籍印刷量最大的国家。人文主义者能在威尼斯获得阿尔丁出版社出版的古典著作最佳版本,并在此地出版他们的作品。廉价且可供量产印刷的书籍对当时整个欧洲知识界和文化界的影响是“革命式”的,其相对低廉的价格、丰富的题材与内容,快速的流通渠道以及便携性,满足了社会不同阶层对于书籍的需求。这些条件使得学术和艺术不断进步,威尼斯成为中世纪晚期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重要的核心地区之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奇异纹战士图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6世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盘为黄铜制成,表面有着奇特装饰,盘面中央展示了士兵过河的场景。盘子的边缘部分有多种著名威尼斯贵族的纹章,包括孔塔里尼家族、科雷尔家族和奇科尼亚家族等。这类盘子通常制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装饰精美,可能用于展示或作为特殊场合的餐具,盘中的图案和贵族纹章很可能象征着家族荣耀和军事实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Le grottesche”(意为“奇特装饰〞或“怪诞纹饰”)是一种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装饰风格,名字来源于意大利语中的“grotte”(意为“洞穴” 或“地下〞),因为这种风格最初是在古罗马的遗址中发现的,特别是尼禄的“金宫〞 (Domus Aurea)遗址中的地下室装饰上。这种起源于古罗马帝国晚期的装饰艺术,灵感来自第三和第四风格的庞贝绘画,但在巴洛克、洛可可、折衷主义和新艺术时期也大受欢迎,其流行的时间在15世约末至20世纪初之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纹饰双耳凿刻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16世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水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500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劫夺欧罗巴”盘 巴蒂斯塔•弗兰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1561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件果盘属于马约利卡陶器,马约利卡陶器是一种锡釉陶,锡釉陶技艺源自伊斯兰地区,由西班牙的马略卡岛传入意大利,因而得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亚当与夏娃”果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乌尔比诺制造,米兰的马尔西亚绘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530-1540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威尼斯文艺复兴时期的马约利卡陶器久负盛名。这些盘子不是日常使用器皿,而是威尼斯贵族在宴会期间的豪华装饰。马约利卡陶器经常描绘历史和神话场景,例如来源于《旧约》的故事、奥菲斯和欧律狄刻的故事、奥维德《变形记》的记载或是其他文学和时代流行中的恋人故事。匠人们运用娴熟的构图、精致的比喻以及绘画和色彩的技术使这些陶器成为真正的杰作。自然和风景深处的布景唤起了一种与新柏拉图主义极为相近的感受,即在道德与修养之中“人〞的存在,而这种敏感度在威尼斯的文化界占主导地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水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乔治 •安德雷奥利达•古比奥大师工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525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水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6世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梳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法国地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5世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仪式十字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4世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这件十字架用在狂欢节仪式上。狂欢书的形成与基督教大斋期 (Lent) 有密切关系,其在威尼斯也是维护政府统治的工具之一。在节庆日,威尼斯贵族政府会在总督宫与广场上举办各种公众活动庆典和仪式,在仪式中的共同体验能够吸引公众的情感参与,加强社会团结,并展现威尼斯独立、自由、繁荣的国家形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人物浮雕饰戒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6世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这是一枚镀金金属戒指,镶嵌着石英浮雕,描绘的可能是古罗马著名演说家西塞罗。在文艺复兴时期,这种戒指以其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备受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喜爱。威尼斯通过与东罗马帝国和中东的接触,吸收了许多艺术和工艺元素,当地的工匠以其卓越的雕刻技巧而闻名。在文艺复兴时期,古罗马文化在意大利得到了广泛的复兴,许多人将西塞罗视为理性与政治智慧的象征,因此他常常出现在艺术作品和装饰品中。西塞罗是古罗马时期著名的演说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以其卓越的口才和智慧著称。把他的形象用于戒指浮雕中是智慧、正义和语言力量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亚历山大大帝头像挂坠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尼科洛•阿万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500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尼科洛•阿万齐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宝石雕刻大师。这枚浮雕是青金石材质,浮雕上的人物是亚历山大大帝,但也有研究认为它可能是雅典娜。浮雕镶嵌在写有拉丁文“一个世界不足够〞箴言的金框中,内容有可能出自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时期,与亚历山大大帝的野心相呼应,暗示一个世界对伟大的征服者来说不够广阔,象征着扩展统治和权力的无尽追求。青金石自古以来就是极为珍贵的宝石,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之一。因其深邊的蓝色备受古代各文明古国的喜爱。埃及、希腊、罗马等都将其视为神圣之物。青金石主要来自阿富汗,通过威尼斯的商路进入欧洲。威尼斯作为东西方贸易的中心,促成了青金石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流行。在中国,青金石是通过“丝绸之路〞从阿富汗传入的,古称瑾瑜、青黛等,佛教称为吠努离或璧琉璃。</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丝绸织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4世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莫切尼戈宮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威尼斯的丝绸制造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纺织品迷人的美学特征,自古以来是东西方创意交流和商业往来的见证。在这段交流史中,威尼斯以香料、玻璃,还有织物贸易作为发展基础,占有一席关键地位,而马可•波罗的回忆录,也有助促进纺织品流通,展现其战略意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此处展品呈现了意大利纺织艺术从14至 18 世纪的演变,这门艺术当时已脱离僵化的拜占庭范式,也从反复藻饰的阿拉伯纹样中,走出独立的风采,这正好呼应意大利艺术在大方向上受哥特式风格影响而产生的转变。整个14世纪里,它持续演化,并日渐强调动态设计,比如:打破图案排列的规则和对称,以战斗或奔跑中的动物呈现动感,甚至对植物的描绘也顺应风潮,特根部扭曲、花叶折枝,仿佛一阵强风吹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中式设计对这种风格转变有深远的影晌,因为中国艺术长久以来便擅于透过明快有创意的笔触和出色的光影效果,来塑造具有动感、传奇和虛幻性的主题。这时期的意大利布料,大量使用了中国寓言传统里的象征符号,比如荷叶和以麒麟和凤凰为雏型的奇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本展的纺织品,采用从10世纪使广泛运用的“采花細锦缎” (lampas)技术所制,这种织物技术至少涉及两种经纱,一种用于背景,一种用于接结。接线经纱的用处,是借由装饰或增补来固定纬纱,且通常还会以绕线或织锦纬纱来加强点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丝绸织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4世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莫切尼戈宮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丝绸织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7-8世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莫切尼戈宫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丝绸织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4世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莫切尼戈宫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天鹅绒织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5世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莫切尼戈宫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天鹅绒织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5世纪上半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这块织物上的花样被称为“griccia〞 ,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纺织品中最著名和最容易辨认的图案之一。这个意大利语单词本身可以指折叠/起皱的东西(例如 "cotta griccia”)或卷曲的东西,用于形容织物很可能指其特有的蜿蜒的树干设计。除了蜿蜒的树干,这个图案还附有各种其他设计元素,通常包括石榴、松果、朝鲜蓟、莨若叶、蓟等元素。这些珍贵的丝绒有时会被捐赠给教会制成礼拜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此外,这块绸缎上还包含有一种叫做“cammino” 的图案,是15世纪的设计,其特点是蜿蜓的水平图案("cammino”意为行走路径) 由类似于花瓣形状组成,这些花瓣被排布成重复的图案,包围着由流行的文艺复兴主题(如石榴、松果或蓟)组成的中心图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意大利风格锦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14世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莫切尼戈宫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中东风格锦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4世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莫切尼戈宫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双间交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从威尼斯向东方远眺,蒙古帝国也在迅速崛起。在元代与世界的交流中,海、陆丝路交相辉映。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被统一在一个政治权威之下。元人通过对疆域的拓展、通商、设驿、驻军遣官等措施,保障丝绸之路沿线的安全,复兴、拓展和维护了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下,欧亚大陆两端与沿线的技术、商品广泛交流,人员往来与移民也非常频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在航运方面,自忽必烈始,元朝继承并发展了南宋市舶司制度,从国家层面鼓励航海、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元代海外贸易蓬勃发展,货物种类和贸易量远超前朝。随者来华西城人、中亚人增多,元人对海洋地理知识进一步提高,航海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不但利用指南针辦别方向,且会利用季风规律选择航行时间与路线。这一时期,中国的商人直接航行到阿拉伯诸国的情况更加普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海上航行的船只,陆上往来的商队、使节,点亮了双边贸易的明灯。随着蒙古帝国的疆域扩 大与意大利商业版圈的扩张,马可-波罗——这位来自威尼斯的年轻人也踏上了 前往富庶东方的路途。他走陆路经伊朗、中亚、塔里木盆地南道、河西走廊,于1275年抵达元上都。1291年,又随着逐渐繁盛的海上丝绸之路,选择从泉州启程返乡,走海路经印度马八儿抵达波斯湾霍尔木兹港,最终回到威尼斯。通过马可-波罗的旅程,可以一窥东西两端交流的璀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安才靼服饰的马可:波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乔瓦尼•格雷文布罗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8-19世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科雷尔博物馆图书馆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这件穿着鞑靼服饰的马可•波罗,是元代东西方交往的缩影。它是乔瓦尼-帽雷文布里赫(Giovanni Grevembroch)所作《十八世纪威尼斯各个年龄段服饰的精心收集与绘制》第一卷的内容,格雷文布罗赫用水彩面绘制了十八世纪威尼斯各个年龄段服饰,将其收集成4卷。画面中马可•波罗身着开襟长袍,头戴尖帽,蓄有长须,右手执长弓,背箭囊,左手握腰间弯刀,画面展现的是18世纪人们对于鞑靼武士的想象,画面上部有两个盾牌型的标志,右边的很有可能是对马可•波罗的家族徽章的展示,据记载,波罗家族属于威尼斯新贵族(casade Novissime),其纹章的描述是 “红色底色,金色饰带上有三只羽毛和鸟喙均为红色、正在鸣叫的寒鸦〞。左边的文字内容是“尼科洛之子,威尼斯富 豪马可-波罗,在鞑靼利亚待了二十六年,从1269年到1295年。他与父亲和叔叔的旅程发生在当地各国激烈战争的时期,深入到了那片遥远的土地。然而,他精通四种难学的语言,又深得忽必烈汗的宠信,这位阁下在宫廷中得到了重要职位。因此,他和他的亲属被多次派遣执行海上和陆地的重大任务,使他能够根据这些经历创作出一本名为《马可-波罗游记》的书。书中还详细描述了当地各路诸候的权力和统治。马可•波罗的家族府邸位于圣金口若望区,如今那里建有著名的格里马诺剧院。在我们的时代,由诗人加斯帕罗•戈齐伯爵的诗意创作,这座剧院的舞台上曾演绎了马可-波罗的一些英勇事迹,展示了他如何超越迷信的迫害,井让威尼斯民族的声誉广为传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马可 •波罗故居》乔瓦尼•皮维多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世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威尼斯雷佐尼科宫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蒙古占领第比利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235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梵蒂冈图书馆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蒙古占领第比利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从版权页(千.190v)的文字,可推断这份手稿是出自景教(后为加色丁礼天主教) 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宣教枢纽,上面写着:“…本书现已在神圣伊亚尔月(五月)的第15天完成,即希腊人的2132年,相当于我们上主的1820年,阿拉伯人的1235年。手稿是在先知那胡姆 (Nahiim)的圣村亚勒辜须 (Alaos)所写成,位于波斯人拉班•霍尔米兹德 (RabbanHormizd)所建的修道院附近。〞 该村庄是加色丁礼教会最重要的手稿抄写和发行中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手稿由身兼学者和主教的阿代-谢尔 (Adday sir, 1867-1915年)发现并详细研究,他曾主持加色丁礼教在士耳其东南部的锡尔特教区。稿件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Mosu!)的马尔什索亚布(Mar TSa'yab)教堂里的图书馆被发现,现藏于梵蒂冈图书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手稿背后的历史和其传递的文本内容,意义之深,为这块多元族群和信仰交汇的尼尼微平原上,从古至今遭遇的浩劫,提供了重要见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蓬莱一号"</b><b>古船模型</b><b style="font-size:15px;">(现代制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7984年5月蓬莱水域清淤工程出土的 “蓬莱一号”古船,残长28.6米,残宽5.6米,排水量173.5吨,是一艘元代战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古船甲板上部已经失存,但底部船板和舱隔板大部分保存完好,第三舱和第七舱保留有桅杆座,船尾有舵座,复原后应为三桅木帆船。该船在造船技术上有许多独到之处。首先,它采用流线型船型,船体长宽比达到5:1,保证了战船的快速性。这艘战船与《登州府志》记载的宋朝 “刀鱼战棹〞瘦长船型极其相似,在我国是第一次发现。其次,在造船工艺上有许多发明,如主龙骨与尾龙骨、首柱的连接采用倒钩型榫接,井在接头处增加补强材;采用列板倒钩型榫接和接头均设计在能壁板处,大大加强战船的纵向强度;使用“J”型锔板,将舱壁板和列板连接起来,同时起到舱壁板补强材的作用,这种一举两得的挂锔工艺,在我国古代船舶中也是第一次发现。另外,古船采用我国造船工匠发明的水密舱技术,將全船分成十四个水密舱,战船一旦遇到被敌人击伤或其它事故时,船上一个或几个舱室进水,战船仍然具备一定的贮备浮力,不会发生翻沉,具有良好的航海性能和战斗性能。古船的龙骨呈弓形,可使战船增大升力,加快航速,这是现代流体力学出现后才可以解决的难题,而在七百年前我国就已使用这一技术,充分体现了元代造船业的技术领先程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蓬莱一号〞 古船结构严谨合理,技术先进,制作精良,这些独到的技术,体现了中国木船木构技术的先进性,以有力的物证反映了我国元代造船业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光辉成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白釉褐彩针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元(1271一1368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64年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对面沟村出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旅顺博物馆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放指南水浮针的碗在辽宁大连甘井子元代墓葬江苏丹徒照临村元代窖藏及河北磁县漳河故道发现的元代沉船中,均曾出土一种白釉瓷碗,碗内底用褐釉画3个大点,当中贯一细道,看起来像个“王”字,而碗底外面则写着一个“针”字。经科学史家王振铎研究证实,“王”字代表穿在 3枚浮漂上的磁针,这种碗就是航海时指方向的“指南浮针”所用的针碗。指南针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北宋时已有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记载,但宋代有关的实物未能保存至今。元代针碗则是中国这一发明最早的实物见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科技文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针碗的水面上漂着浮针,碗内底的“王”字形标志则有助于标明方向。先将王字中的细道与船身中心线对直,如船身转向,磁针和该细线便形成夹角,从而显示航向转移的角度。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针碗还有在碗内底标出一圈二十四方位名称的,使用时就更便于观察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木质罗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明清(1368-1911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车马陶俑一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元 (1271-1368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陕西省博物馆拨交 内蒙古博物院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该组随葬品选材于蒙古人日常中必备的车马、骆驼,骆驼高大健壮,杏眼小耳嘴微张。颈项披鬃,背负錾刻花纹的驮额:骏马聚毛绵密肌肉紧实,穿戴全套马具;后有毯帐式马车相随,直棂窗分设两边,车辐、车毂、车辕一一具现。人物形象姿态各异,生动传神。男性或着汉式短服,或梳髡发、着窄袖交颈长泡,女性挽高醫着窄袖,曳地长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献果使者铜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元(1271-1368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内蒙古博物院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l4kmbs"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0px;"><b>上海博物馆(四十二)‍寰宇东西(中)</b></a></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lxb7y5"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0px;"><b>上海博物馆(四十二)‍寰宇东西(下)</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