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三年的《昌化县志》共记载境内桥梁有150多座。我选取其中部分历史较长的桥展现给大家,供众乡亲回忆之。</p> 昌化城以西的桥有:<div> <b>巨溪桥</b>:位于县西十七里,陈子猷所建,后他连生六子,故桥又名六子桥。我的理解,巨溪桥位于龙岗镇兴龙村茆里村口巨溪的南岸一引水沃上,为徽杭古道必经之桥,桥不长,现尚存。建造年代应为明清或更早些。</div> <b>太平桥</b>:位于县西十七里,该桥为龙岗镇兴龙村茆里村口跨巨溪的大桥,是杭徽古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或渡口。从昌北巨溪之水流经此处,平时水就很湍急,一到春夏雨季洪水泛滥,桥屡建屡毁。前有县人陈志猷首建,后毁,复高渡口。至清雍正二年(1724)安徽绩溪县人竹匠郑明善涉水被淹,奋力挣扎,有如神助游至岸边,他即削发明志募建石桥,桥有七个拱门。乾隆九年(1744)被洪水冲毁三孔。道光元年(1821)由乡人余祖荫、叶荣发动大众募建水毁部分桥梁,增拱为八孔。三年(1823)又被大水冲圮,五年余祖荫等又重建之,至七年(1827)建成。1849年东首孔又被冲毁,咸丰元年(1851)改架木桥,系上铁链以使通行。咸丰中潘廷彰等人修复大桥,光绪中汤文澜等又修葺过该桥。,现桥为新造,为原S02省道必经之处。<div> 现太平桥长148.1米,宽9米,高9米,为五孔石台墩钢筋混凝土拱桥,建于1979年。 </div> <b>七里桥</b>:旧名塌水桥,县西七里。明代昌化县令郑国士、周洛相继建石梁平桥,后倒塌。光绪二十八年改建为转桥,更名为久安桥。目前该桥尚存,桥护拦上等间距置有形态各异的石质狮子,有图为证。 <p class="ql-block"> <b>五圣桥</b>:又名永安桥、灭度桥。在县西四十一里。王满、童子相牵头与乡众建成,后倾废。明代万历十六年安徽休宁太学生吴继良捐出银子两千两重建。吴继良,字君遂,安徽《休宁县志》称赞他好善不倦,被人称为笃行君子。</p><p class="ql-block">后桥被洪水冲塌,通过摆渡过杨溪河。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才由痒生潘子瀛重修。县令周颂孙于康熙十五年(1676)走访后写下了《复修五圣桥记》。</p><p class="ql-block"> 清朝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十六日大水冲塌桥拱门三个,本县顺溪冷水铺人谢莲峰出银一千五百两重建。</p><p class="ql-block"> 《万历志》对吴继良为昌化县境内多座桥捐资建造有详细记载。他分别捐银二千两建五圣桥、二千五百两建无他桥、三千两建落子溪桥。翰林官王凤翔称赞其崇高义举,在路旁桥头勒石纪念其建桥功绩。时为昌化郑、王二任县令为其向皇上申报名誉奖赏。</p><p class="ql-block"> 现该桥尚存,跨杨溪,长69.7米,宽9米,三孔石台墩空心板梁。桥位于清凉峰镇杨溪村义干村口杨溪上,但已不用于交通通行。有图为证。</p> (1622年10月),吴继良的弟子吴无上途经此地,欣然命笔,题写“灭度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