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东方市(7)——鱼鳞洲(2) 初春 2025.02.06(正月初九)

顺其自然(一)

<p class="ql-block">海南东方市 鱼鳞洲</p><p class="ql-block">鱼鳞洲(别名:海金(军)山、鱼鳞角),位于海南省东方市八所镇西南的风景区,是一个突出海岸的小岬角,海拔约90米。</p><p class="ql-block">鱼鳞洲岩石长得重重叠叠,阳光折射后,酷似鱼鳞,便因此得名。鱼鳞洲大致在全新世时期沉积形成,后因地壳抬升而隆起。经风化、流水及海洋等因素的冲刷与剥蚀,砂岩岩块自峰顶与峰壁断裂崩塌,最终形成了如今的鱼鳞洲。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海南卫指挥使张翊无意中发现了这座石山,他随即在此设立鱼鳞洲军堡,并派兵60人驻守,以防御倭寇和海盗。清康熙年间,鱼鳞洲被列为“琼崖八景”之一。1941年,侵琼日军为修建八所港,炸毁鱼鳞洲山崖取石。1957年,人民政府拨款重建八所港,同时亦对鱼鳞洲进行整治。1986年,鱼鳞洲的瞭望台改建成凉亭式桩身,2003年重建为灯塔。2011年,东方市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鱼鳞洲军堡被列为东方市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鱼鳞洲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鱼鳞角保留了一座孤山的形态,后侧则是平缓的沙洲。鱼鳞角的砂砾岩结构疏松,呈现出灰紫、灰白、灰黄、紫红等多种色彩。在海浪的侵蚀下,这些岩石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海岸礁石。鱼鳞洲有鱼鳞洲灯塔、鱼鳞洲风车、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纪念碑等景点。</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年间,感恩县令姜焯在《艺文志》中记载:“海滨突起一石峰,高三十丈,岩石重叠,状如鱼鳞,故名。”由于这座小山头上的岩石长得重重叠叠,阳光折射后,酷似鱼鳞,便得名“鱼鳞洲”。</p><p class="ql-block">鱼鳞洲大致在全新世时期沉积形成,后因地壳抬升而隆起。经风化、流水及海洋等因素的冲刷与剥蚀,砂岩岩块自峰顶与峰壁断裂崩塌,最终形成了如今的鱼鳞洲。</p><p class="ql-block">宋代《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关于鱼鳞洲的记载。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海南卫指挥使张翊无意中发现了这座石山,他随即在此设立鱼鳞洲军堡,并派兵60人驻守,以防御倭寇和海盗。清康熙年间,鱼鳞洲被列为“琼崖八景”之一。1941年,侵琼日军为修建八所港,炸毁鱼鳞洲山崖取石,导致山体遭受严重破坏,存在数百年的石井亦消失无踪。1957年,人民政府拨款重建八所港,同时亦对鱼鳞洲进行整治,石峰周围栽花种树,山脚至峰顶铺设水泥台阶,峰顶建起宽阔明亮的瞭望台。</p><p class="ql-block">1986年,鱼鳞洲的瞭望台改建成凉亭式桩身,2003年重建为灯塔。灯塔塔身为浅蓝色圆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高18.6米,灯高62.9米,射程达18海里,是北部湾重要的航标。2011年,东方市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鱼鳞洲军堡被列为东方市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鱼鳞洲位于海南省东方市八所镇西南。</p><p class="ql-block"> 鱼鳞洲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日照充足,气候干爽,年平均气温25℃,年降水量769.4毫米,年蒸发量1843.8毫米。</p><p class="ql-block">鱼鳞角由特殊的彩色砂砾岩构成。它原本是一座岛屿,矗立于北黎湾南侧湾口,后因沿岸漂沙堆积与陆地相连,形成了向海突出的岬角。地貌上,鱼鳞角保留了一座孤山的形态,后侧则是平缓的沙洲。鱼鳞角的砂砾岩结构疏松,呈现出灰紫、灰白、灰黄、紫红等多种色彩。在海浪的侵蚀下,这些岩石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海岸礁石。</p><p class="ql-block">鱼鳞洲是一个突出海岸的小岬角,海拔约90米,位于海南岛陆地的最西点。这里不仅是海南省西部欣赏夕阳的绝佳地点,还是海南的一处风景名胜。鱼鳞洲一面接壤陆地,三面环绕碧波,地形为一座岩石裸露的丘陵。岩石上重重叠叠,经阳光折射状如鱼鳞。鱼鳞洲附近生长着茂密的仙人掌,其他植被稀少,海边的岩石经年累月受海浪冲刷,形成了各种造型奇特的岩石。鱼鳞洲港湾内是一片圆润小石子铺就的海滩。从东面的八所港眺望,宛如一条小丑鱼,鱼头朝北,搁浅在岸边。海滩边耸立着众多白色风车。海滩尽头岩石小山上矗立着一座灯塔,既是鱼鳞洲的标志,也是北部湾重要的航标。</p><p class="ql-block">鱼鳞洲灯塔 鱼鳞洲灯塔建在一座约二三十米高的岩石小山上,它是鱼鳞洲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北部湾要的航标。</p><p class="ql-block">鱼鳞洲风车 鱼鳞洲终年西风不断,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因此,风力成为了岛上的主要电力来源。</p><p class="ql-block">鱼鳞洲不远处的小路旁,矗立着一座“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日寇占领期间,为建造八所港和运输铁矿石而死难的上万劳工。它是海南省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鱼鳞洲有一座矗立在20米高石丘上的灯塔,它是北部湾的重要航标,也是东方市鱼鳞洲的象征。此外,鱼鳞洲还建有18座巨大的风车。灯塔、海边的大风车景观,以及低空盘旋鸣叫的海鸥。2019年,鱼鳞洲在原有海上运动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托伞、摩托艇、漂移艇等海上娱乐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产品。</p><p class="ql-block">清代感恩县贡生唐之莹曾作诗描述鱼鳞洲:“鳞洲耸接云天,策枚登临景别天。怪石回环看不厌,奇峰重叠翠相连。泉流一井清如许,浪击千层势欲颠。海上仙山何处觅?此景分明即神仙。”</p><p class="ql-block">传说 在八所港的岸边有一个黎族村寨,住着一对叫阿吉和阿燕的恩爱夫妻。有一年,一位商人来到此地做买卖,带来了十几艘满载货物的船只,并有大批士兵随船护航。然而,这位商人却对美貌的阿燕心生邪念,企图将她抢走。阿吉和村民们奋起反抗,与这些士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p><p class="ql-block">阿燕渡过昌化江,逃到了其他乡境内的一个石洞里躲藏。另一边,阿吉等人与士兵们经过数日的血战,最终仅有阿吉一人幸存。他奋力杀出重围,跳入昌化江中,准备与阿燕会合。然而,追兵紧随其后,将他射死在江中,他的遗体随着江水漂向大海。海龙王被他的深情所感动,派手下将其遗体护送回村。玉皇大帝也心生怜悯,下令天兵下凡为阿吉收殓。十万天兵降临人间,化作十万只神蚁,夜以继日地用鱼鳞和海沙掩埋阿吉。就这样,海滩上矗立起一座石峰,后人称之为“鱼鳞洲”。阿燕得知丈夫去世的噩耗,悲痛欲绝,不久便因忧郁而死。死后,她化作一只海燕,因思念丈夫,飞到鱼鳞洲筑巢,夫妻俩得以永不分离。</p><p class="ql-block">旧时的鱼鳞洲日出时步行绕其一圈,便已是晌午。然而如今的鱼鳞洲,大小已不足昔日的二十分之一。鱼鳞洲上,战争的痕迹清晰可见。1939年7月8日,日本海军横须贺第四特别陆战队攻占了八所。为了掠夺海南的石碌铁矿和珍贵木材资源运回日本,1941年,日本侵略者诱骗、强抓、押解数万劳工和战俘,抢建八所港和八所至石碌的铁路。因需要大量石头,他们甚至不惜炸掉鱼鳞洲的山崖取石。这一行为导致鱼鳞洲的山体遭到严重破坏,山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本从未干涸的石井也消失无踪。</p><p class="ql-block">随着山石被一块块搬运走,鱼鳞洲日渐缩小,灌木植被全被摧毁,往昔“翠色相连”的景象不复存在。如今,在鱼鳞洲不远处,便是侵华日军侵琼八所死难劳工纪念地,亦称“八所港万人坑”。在鱼鳞洲东海面的一处,矗立着东方市不可移动文物——八所港(解放海南最后一战旧址)纪念碑。</p><p class="ql-block">11957年,人民政府拨款对八所港进行了重建,并同时美化了鱼鳞洲。石峰周围被栽上了花卉与树木,从山脚至峰顶铺设了水泥台阶,峰顶还建起了一座宽敞明亮的瞭望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