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古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耳熟能详,揭示了从节俭到奢侈容易,反之则难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主要原因包括:</p><p class="ql-block"> 1.生活习惯:习惯一旦养成,改变不易 。</p><p class="ql-block"> 2.价值观:奢侈观念深入人心,难以转变。</p><p class="ql-block"> 3.经济行为:奢侈消费形成惯性,改变需付出大代价。</p><p class="ql-block"> 4.心理因素:对奢侈品的占有欲,让人难以接受节俭。</p><p class="ql-block"> 5.社会文化:不同文化对奢侈和节俭的价值观不同。</p> <p class="ql-block"> 诸事如此,譬如手机进入大众生活,带来便利却也潜藏诸多隐患,男女老少皆沉迷其中,如同吸毒般侵蚀着人们的生活。春节开班第一天来就诊的14岁男孩阳阳就是这样,小学阶段便拥有自己的一部手机,在这个游戏盛行的年代,阳阳如同大多数孩子一样,爱不释手,自己可以随时“开机工作”,玩起来更是得心应手。如今已经是初三的学生,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紧张的节奏让阳阳没有更多的时间分配给玩游戏,他便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通宵达旦的挤时间来玩,硬生生成了现在的样子,看看闫聚禄老师笔下的记录便知:</p> <p class="ql-block"> 阳阳服药后,略有好转,但他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沉迷网络的现状已经让他无法自拔。与其交谈后了解到他的生活作息及学习状况、家庭氛围、家长的工作以及能否陪伴监督等等,为其处方。并为其讲解走出这种状态的重要性。<span style="font-size:18px;">拿起手机容易,想放下来却甚是艰难!</span>“手机戒断”是孩子精神和生活状态彻底更新的本源。当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深刻体会,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还要有耐心沉下来慢慢改变。</p> <p class="ql-block"> 想要克服手机戒断综合征,需要从多个方面循序渐进。首先要正视对手机的依赖,意识到过度使用的危害,这是改变的第一步。给自己制定合理的计划,逐步减少使用时长,比如从每天8小时减到6小时,每周递减。当出现想玩手机的冲动时,别放任自己,试试转移注意力,去户外跑跑步,让身体动起来,感受汗水带来的畅快;或是翻开一本一直想读却没读的书,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同时,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和亲朋好友面对面交流,分享生活点滴,在真实的情感互动中,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远比手机屏幕后的虚拟世界更有意义。只要坚持下去,就能逐渐摆脱手机的束缚,重新掌控生活节奏 。</p> <p class="ql-block"> 为其苦口婆心讲了这么一大堆,让他 尝试着把手机交给他爸爸,他不想交出,再次引导他:如果能坚持到今晚不拿手机,明天可以持有手机一个小时,一周内累加后最多每天持有手机不能超过两小时。孩子貌似听着这些所谓的“规则”,其实我是想试探一下他做出改变的决心,他嘴里承诺“可以”,但是当我提出让他当下把手机交出来交给他的爸爸,孩子迟疑并拒绝。沟通无果,看来他只是“敷衍”,无效。</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变化了一下引导思路,万事开头难嘛!必须鼓励孩子迈出第一步。我对阳阳说,如果不接受第一种方案,可以选择第二种方案:“你可以持有手机,但是暂时放弃舒适的居家模式,要参加劳动,甚至于到室外参加有报酬的有管束的劳动……”这样一说,他开始“三思”了,沉默了一会,主动从自己的口袋里将手机掏出来交给了他爸爸。充满焦虑的阳阳爸爸高兴地接受并表扬他,我随即也对其表示肯定,并且说了一些鼓励的话,并告知接下来要进行改变的思路和步骤……</p> <p class="ql-block"> 阳阳的爸爸非常感激,带着我为孩子开好的中药携其走出了诊室,我能够想象出阳阳此刻的心情五味杂陈:内心斗争、苦闷彷徨……此时的我想到了一个词“涅磐重生”,孩子重新拾起对学业的自信心、毅力和执着需要周围正能量的助力,更需要他自身认知的改变,自渡而后生。</p> <p class="ql-block"> 这个案例的诊疗暂时结束,中医讲治病先治心,药物治疗只为起到辅助作用,最本质的解决方案还得是自身的修为渗透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真正意义上的自渡才能拥有身心的康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