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年初五这天,我们去了一票难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的西北侧,筹建于1983年,建成于1991年。"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严。</p> <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大堂中间有只雄伟的狮子,参观的人都会在狮子的前面站一站。</p> <p class="ql-block">这石狮被称为“天下第一狮”,是因为它的来源不简单。武则天代唐称帝改国号为周,追封其母明高皇后,她召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征调整块青石巨料,雕刻石狮为其守灵,这神兽双眼怒瞪,阔口大鼻,有压煞,辟邪之念。这石狮摆在大堂正中,自然用其为陕历博镇馆。</p> <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占地 6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多达 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这幅照片从网上摘下来,因为我们没有可能将陕历博拍得完全。</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到大唐遗宝这一馆,租借了讲解器,按着解说的导引,我们在馆内寻找了18件国宝级珍品,因为这些宝物实在难得一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摩肩接踵,打着小旗的导游一伙一伙地领着游客围着馆内的展品,尤其国宝级的展品更是被参观者围得水泄不通,<span style="font-size:18px;">想在一个地方多呆一会儿,仔细看看都非常困难。</span></p> <p class="ql-block">在入馆前,孙女做好了功课,並以图片方式发给了奶奶,先到哪儿后到哪儿,国宝一共能看多少件,这样祖孙两个游览起来不会耽误时间!</p> <p class="ql-block">这件金碗名叫鸳鸯莲瓣纹金碗,是国宝级文物,也是博物馆内的顶级文物,这个金碗上花纹的繁复精美而且造型多样,整个金碗犹如一朵绽放的莲花,莲花瓣纹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花瓣里有狐狸,鹦鹉等珍禽异兽,下层花瓣里有各式各样的忍冬花草,里面有唐代人写的字,九两半。</p> <p class="ql-block">唐代鸳鸯莲瓣纹金碗(上下是一对,分别放置在两个馆)</p> <p class="ql-block">唐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是唐代仿游牧民族皮囊壶而作的盛酒器,国宝级文物。整个银壶扁圆丰满,鼓胀的腹部呈对称形,两边以捶揲工艺塑造了一匹奋首鼓尾的舞马形象,马颈系络,张口衔杯,银壶造型独具匠心,制作精湛。</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的图片,和自拍的为同一款</p> <p class="ql-block">玛瑙长杯的材质和造型都来自西域,带有强烈的异国色彩。这种玛瑙杯在何家村窖藏中出土了两件。</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的更清楚一点</p> <p class="ql-block">唐兽首玛瑙杯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唐兽首玛瑙杯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兽首的口鼻部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冒,能够卸下,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span>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p> <p class="ql-block">用此杯喝酒的视频展演</p> <p class="ql-block">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外径4.6厘米,金香盂直径2.8厘米,链长7.5厘米,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整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制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 ;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作燃放固体香料之用 。</p> <p class="ql-block">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香囊具有华丽精美的时代审美特点,体现了开放的唐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 ,是至今发现直径最大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大唐法器赤金走龙是一组小金龙,每条长约4厘米,高度大约2,3厘米,身材修长纤细,体态婀娜,昂首曲颈,似乎正长啸于云端。</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俑:从汉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形成了用十二种动物来对应十二地支的习俗,也就是“十二生肖”。考古研究发现,从隋唐开始,高门大户的墓葬中开始出现一种特殊的陶俑,均是兽面人身,穿着文官一样的服饰,它们就是十二生肖陶俑。</p> <p class="ql-block">三彩载乐骆驼俑</p> <p class="ql-block">骆驼站在长方形底座上,引颈长嘶,驼背上的驮架为一平台,铺有色彩斑斓的毛毯,共有八名乐手。其中七名男乐手身着汉服,手持胡人不同乐器,面朝外盘腿坐着演奏,中间有一站立女子正在歌唱,显然这是一个流动演出团。</p> <p class="ql-block">青釉提梁倒注瓷壶</p> <p class="ql-block">青瓷提梁倒灌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是耀州窑瓷器中一件出类拔萃的珍品。从外观上看,造型独特,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动,活泼可爱。壶身腹部凸雕满刻四朵盛开的缠枝牡丹花,刀法犀利圆润,纹饰简洁明快。因为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因此也被称作“三王壶”。</p> <p class="ql-block">黑釉油滴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黑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钟山石窟,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始建于东晋,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石窟周围,历史上古塔林立,寺院延绵,古建成群,占地三百六十垧、僧众五百多,是中国西北佛教传播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石窟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历代香火不断。</p> <p class="ql-block">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为博山形,炉体下部雕饰蟠龙纹,底色鎏银,龙身鎏金,炉体上部浮雕四条金龙,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整件熏炉被分为三个装饰区域,共有九条龙装点其间。"九"在中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炉盖外侧铭文可知,此炉是西汉皇家未央宫的生活用器。</p> <p class="ql-block">皇后之玺 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p> <p class="ql-block">皇后玉玺也称方寸玺,此枚玉玺玉质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动,玺文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甚是罕见。</p> <p class="ql-block">三足铜灯(汉)</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沐缶(汉)是汲水、盛酒之器。</p> <p class="ql-block">半幅虎符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p> <p class="ql-block">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高考曾有求此表面积的考题)</p><p class="ql-block">这枚印章是由26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的多面体,其中14个正方形印面上刻着规范的楷书阴文。印章由煤精刻制而成,煤精也称煤玉,是褐煤的一种变种,以低等植物为主,也有部分高等植物遗体组成的腐植腐泥混合煤。这枚印章的主人是西魏八柱国之一、鲜卑族上层人物独孤信,原名独孤如愿。</p> <p class="ql-block">西周旟鼎(西周):旟鼎内壁共铸铭文四行,28字,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做此鼎纪念。</p> <p class="ql-block">五祀卫鼎是中国国宝级文物。鼎造型简单大方,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07个字,讲述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p> <p class="ql-block">鼎中铭文</p> <p class="ql-block">多有鼎(西周)半球形体,器腹较深,蹄足。装饰花纹简单,仅在器腹上部装饰两道弦纹。器内壁有铭文二百七十余字,</p> <p class="ql-block">马踏匈奴人:马踏匈奴石雕是西汉雕塑之最,也是霍去病墓的主题雕塑,为一尊典型的纪念碑雕塑。作品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借一匹威武雄健的战马来展现大汉王朝的强盛以及霍去病抗击匈奴、捍卫王朝的英雄气概这一主题内涵。</p> <p class="ql-block">铜马车</p> <p class="ql-block">孙女拿出特种兵的架式,我紧跟其后,放下矜持,放下身段,在参观者中间穿行,按解说器里的介绍,国宝级的展品不让它漏掉,挤进去並把国宝级的展品都拍了照片。</p> <p class="ql-block">真的很不简单。当我们走出陕历博,一身大汗,双腿发软。</p> <p class="ql-block">要离开陕历博了,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前边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离开陕历博我们去了小雁塔,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京师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地标点。</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唐末战乱,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原有15层,明嘉靖三十四年,遇到华县大地震时塔顶两层被震毁,现存13层,仔细看小雁塔的顶端缺了一半。</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及其古钟为“雁塔晨钟”,是“关中八景”之一,传说当年义净释经为早起礼佛、译经,向寺中主持建议“每日清晨击钟”。清代诗人朱集义题诗写道:“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p> <p class="ql-block">祈福的钟声被游览者敲响,在荐福寺内的任何地方都能听见。</p> <p class="ql-block">古树穿上了新衣</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内游人络绎不断</p> <p class="ql-block">”西安博物院和小雁塔在一个院,我们也进去看了一看。</p> <p class="ql-block">三天半的时间,我们紧赶慢赶,把西安的重要景点都转了一下,真像网上说的那样,没有点勇气和精神是不能在节假日里来西安旅游的。这里所有的景点都人满为患,夜间的地铁里还挤得满满。老祖宗留给西安的遗产,让这里的人挣得盆满锅满,几辈子都受用不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