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七“人”生日,这里是指整个人类的生日,也就是传说中女娲造人的日子。清晨,当家的人早早起床,洗漱干净后,点上一把香,毕恭毕敬地拜三拜,而后燃放鞭炮,这是三十九都人正月十五之前每天都要做的功课。</p><p class="ql-block"> 做完功课,全家人一起吃早饭,米粉蛋必不可少。当家人这天早上必须吃鸡头,寓意管好家、当好头,也期望新年有个好的开头。吃过早饭,当家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赶新圩。</p><p class="ql-block"> 三十九都农历逢二、七是圩日。年底如果有大年三十,十二月二十九会外加一圩,如果没有三十,一年的圩日于十二月二十七结束。年底赶圩,人们已经囤积了大量的物资,故而大年初二不设圩日,直到正月初七才开始新一年的赶圩。</p><p class="ql-block"> 三十九都圩坪设在三保,“坪”原指山区种菜及农副产品的旱地,这里指相对宽敞的平地之意。三保圩坪名声很大,远的尤溪新桥、管钱、八字桥,沙县胡源;近的永安槐南,大田太华、文江、奇韬、广平等乡镇的人们都会慕名而来。或来兜售产品,或来采购。总之每逢圩日,四面八方的人们都会来赶圩。</p><p class="ql-block"> 平时赶圩天,圩坪里就已经是人山人海了。农历过了十二月开始,圩坪已经不是“人山人海”可以形容了。圩坪里里的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应接不暇,三明市第二大商品集散基地绝非浪得虚名。几乎每个角落都挤满了采购的客人和兜售商品的商贩。走在圩坪里,你的前胸贴着别人的后背,走路都身不由己,被别人架着往前走,这时大人们万不敢带着孩子去赶圩的,且不说孩子走丢,挤也能把孩子挤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开车师傅对三保圩坪一定是“记忆深刻”,那时候的道路从圩坪里穿过,平时赶圩日从头到尾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走个几个小时简直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要是十二月经过三保圩坪,要么绕道其他乡镇,要么就安心下车赶圩凑热闹,不到圩坪散场,想从这里过无异于痴人说梦。如有外地车子贸然闯入,根本动弹不得。</p><p class="ql-block"> 当家人赶新圩的主要任务是买灯笼、买花生。附近十里八村的各个姓氏都有点灯的习俗。所谓点灯,就是族人们带着孩子,提着灯笼,到各姓氏的“人主公祠”点亮灯笼提回家,寓意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每个姓氏点灯时间不同,五保高氏是选定元宵节前的吉日点灯,一保的朱氏则是确定元宵节点灯,但是不管什么时间点灯,每年都必须买新的灯笼,添新灯,添新丁。点灯过程中难免会有意外,灯笼着火是常有的事,这也难不倒聪明的人们,着火时口里念到“越烧越旺越发达”。</p><p class="ql-block"> 买好灯笼后,一定要带上一些花生回家。其实年前已经买了足够多的花生招待客人,赶新圩买花生并不是为了补充供给,这一点都不划算,因为新圩的花生要比年前贵了许多。但是赶新圩不买花生可不行,以前人们赶圩大都是步行,路上总是能遇上一些熟人,总要寒暄几句互道新年祝福。这时,将新买的花生拿出来与人共享,路人便会跟你说“今年多生点”,你就回道“大家生、大家生”。很多人会认为,福建人“f和h”不分,吃花生不是应该说“今年多发点吗?”。实际上,虽然“f和h”不分,但是三十九都话里“发”和“花”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这里的“生”是有两层意思的,一层自然是多生子嗣,多子多福。另一层是“生财有道”之“生”,生财便是发财之意。大家在互道问候中希望新的一年能够有更美好的生活。回到家中,偶有串门的亲朋好友,也必然要抓一把花生,互祝新年新气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