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

西岐布衣

<p class="ql-block">我国著名的30座大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座大院:王家大院</p><p class="ql-block">​​第二座大院:乔家大院</p><p class="ql-block">​​​第三座大院:皇城相府</p><p class="ql-block">​第四座大院:李家圩子</p><p class="ql-block">​第五座大院:牟氏庄园</p><p class="ql-block">​第六座大院:康百万庄园</p><p class="ql-block">​第七座大院:周庄大院</p><p class="ql-block">​第八座大院:胡雪岩故居</p><p class="ql-block">​第九座大院:刘氏庄园</p><p class="ql-block">​第十座大院:谢家大院</p><p class="ql-block">​第十一座大院:孙家大院</p><p class="ql-block">​第十二座大院:程氏宅院</p><p class="ql-block">​第十三座大院:孟买蓝宝石大院</p><p class="ql-block">​第十四座大院:曹家大院</p><p class="ql-block">​第十五座大院:孔府</p><p class="ql-block">​第十六座大院:马氏庄园</p><p class="ql-block">​第十七座大院:常家庄园</p><p class="ql-block">​第十八座大院:何氏庄园</p><p class="ql-block">​第十九座大院:张谷英村大院</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座大院:汪氏庄园</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座大院:阎锡山故居</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座大院:陈廷敬故居</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座大院:王家岭古村落</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四座大院:郭氏宗祠大院</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五座大院:梁氏大院</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六座大院:范氏庄园</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七座大院:沈厅大院</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八座大院:杨家宅院</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九座大院:瞿家大院</p><p class="ql-block">​第三十座大院:钱氏宗祠大院</p> <p class="ql-block">清朝山西王氏家庭和王家大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灵石县城以东12公里的静升镇,位于大运高速公路以西,南同蒲铁路之东,交通十分方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是当今极少见的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宅大型建筑群,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于清代前期所建。静升王家是在元代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从太原迁来。<b>第一代始祖王实以做豆腐起家,</b>其后王家子孙宗支繁衍,渐成巨族,不仅殖产经商,家业累巨,而且加官晋爵,步入官场,成为以商业兴,以文学著,以官宦显的豪门望族。王氏数代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后,以重金招聘能工巧匠,修建舒适豪华的住宅。从顺治到嘉庆年间,在将近200年的时间内,先后建起三巷五堡一条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文字依据可考的有,康熙三年至四年(1664~1665年)分别建起“拥翠”“锁瑞”两条巷;雍正年间修建起“钟灵”巷、崇宁堡;乾隆年间是王家鼎盛时期,先后修建起“东南堡”“下南堡”“红门堡”三个大型住宅区;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建起高家崖堡建筑群。这三巷五堡的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划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红门堡、高家崖、孝义祠、当铺院、宜安院、王氏宗祠乐楼等,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家崖和红门堡,前者辟为“中国民居艺术馆”,后者设为“王氏博物馆”,两处共有大小院落54座,房屋1052间。王家大院自1997年开放以来,很快成为旅游热点<b>,受到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工艺美术、影视、摄影等多方面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b>,获得“民居瑰宝”“民间故宫”“民居大观园”“天下第一院”“建筑艺术博物馆”等多种赞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高家崖堡建筑群于嘉庆元年(1796年)开工,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成,前后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总面积11728平方米,大小院落26座,房屋218间,由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兴建,这是静升王氏最后修建的一座大型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家崖堡建筑的特点一是依山建堡,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依山重叠,因山筑室,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采光充足,通风良好,可谓“南阳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日凉”(白居易)。房屋借山的高下,使平面结构立体化,山则借房屋点缀而生气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是建筑平面布局沿袭西周“前堂后寝”格局,空间层次丰富多彩,防范机能可靠安全,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差别及士大夫阶层的观念意识和理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是气势雄伟,功能齐全,主体建筑呈中轴对称型,反映了儒家中正无邪、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前院连后院,后院接中院,中院通小院,院内套院,门内设门,厅堂楼阁,各异其趣,书院、花院、厨院、围院,成龙配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是石雕、砖雕、木雕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刀法娴熟,艺术精湛,融汉民族民俗民艺为一体,是清代建筑装饰“纤细繁密”的典范,堪称“介子纳须弥,壶中别有天”,可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山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里“<b>有景可望、有艺可赏、有亭廊可游、有屋宇可居</b>”,是极富艺术魅力的民宅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建筑是完全封闭式的,有内外四道封闭圈。第一道是由堡门、堡墙、围院组成的外围封闭圈。第二、三、四道则是内线封闭圈,是按四周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三进四合院组成,形成前低后高、有足够进深、参差错落的中轴对称轮廓线,创造出在日常生活中既能满足主人对外接触的社交空间,又能满足一定程度上隐匿性、私密性要求的生活空间。这两个空间:一个是以高级仆人活动为主、对外开放的社会活动区,即一进大院;一个是主人私生活区,连高级仆人也不能随便入内,是一个绝对禁区。这种封闭结构有利于家庭的稳定与安全。这样的布局,使建筑有主有次,有藏有露,有空间秩序感。在这里,中轴对称的建筑格局,或者是非绝对对称的均衡格局,是与中国儒家中庸之道礼教观念相联系。</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东12千米的静升镇,是灵石望族静升王氏于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的住宅建筑群。最早拥翠巷形成于康熙三年(1664年),最晚视履堡竣工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是极具传统文化特色和三晋地方风格的建筑住宅博物馆,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开放的红门堡、视履堡、崇宁堡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余平方米。主体院落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布设在有限的空间中,形成了院内套院、门内有门、层楼叠院、错落有致的艺术架构。主要建筑群是视履堡和红门堡,建于村北黄土坡上,分踞东、西,隔沟相望,以龙凤桥彼此相通,并与地势更高的崇宁堡成呼应之势,两者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视履堡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有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红门堡建筑群呈规则的矩形,全堡南北有四排宅院,由一条南北向的纵街分为东、西两大区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修筑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大院在清康熙年间初具规模,在清雍正至乾隆年间高度发展,在清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定型。王家大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1999年,王家大院被评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2006年,王家大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15日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8年,王家大院被评为“中国文化旅游十大品牌”。2009年,王家大院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  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3年,耿彦波刚成为山西灵石县的县长,就公然耍“官威”!非要花5000万修个破院子,当地人闹到了国务院,没想到几年后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3年的山西灵石县,和其他许多中国县城一样面临着发展的困境。那时的灵石县年财政收入仅有3000多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育、医疗、道路等基本民生工程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县里的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当时全县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很多农村地区的村民仍在为温饱发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上任的县长耿彦波却提出了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决定。他要拿出5000万元,用于修缮一处几乎成为废墟的老宅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巨大争议。5000万元对于一个年收入仅3000多万的县城来说,无异于压上全县一年多的财政收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都认为与其花这么多钱去修缮一个破旧的院子,不如用在改善民生上。一些干部甚至直接提出反对,认为这样的决策太过冒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耿彦波看到的是王家大院背后的巨大价值。这座历经300多年岁月洗礼的建筑群,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实地考察中,他发现王家大院的建筑规模之大、艺术价值之高,在全国都极为罕见。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单是已开放的部分就有2078间房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时的王家大院已经破败不堪。很多精美的建筑和装饰都面临损毁的危险,如果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座见证清代历史的文化瑰宝就可能永远消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一些群众甚至将情况反映到了省里,还有人把投诉信寄到了国务院。面对这样的压力,耿彦波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5年3月,修缮工程正式启动。这个决定不仅投入了巨额资金,还需要组织大量的专业人员参与修缮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筹集资金,县里采取了多种融资方式。一方面争取上级支持,另一方面整合本地资源,甚至动用了一些预算外资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工程启动之初,确实给县里带来了不小的财政压力。很多原本计划的项目不得不推迟,一些支出也必须压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并不是一座普通的民宅,它被专家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从明清两代延续至今,这座建筑群耗时300多年才最终建成,其规模之大、工艺之精,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都是极为罕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个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独具匠心,完全按照"龙凤虎龟麟"五瑞之象规划布局。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吉祥的追求,也展现了王氏家族的非凡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中央的红门堡,也叫恒贞堡,象征"龙"。这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为四层,布局严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个红门堡的设计巧妙地融入了"王"字的造型,同时又暗含"潜龙"之意。一条被称为"龙鳞街"的主干道将整个建筑群分为东西两区,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结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建筑工艺上,王家大院更是集清代工艺之大成。从小小的门窗础石,到高大的屋檐斗拱,每一处都雕刻精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群的砖雕、木雕、石雕被称为"三雕",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典范。这些雕刻不仅工艺精湛,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文物价值同样惊人。在这里保存着清嘉庆年间颁发给王家的圣旨,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保存在凝瑞居大厅内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刊印本,这份地图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敦厚宅后院的千工床,更是清代家具制作工艺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氏家族非常重视教育,在整个建筑群中,约四分之一的面积都用作私塾教育。这些私塾见证了清代家族教育的发展,也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氏家族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从元代起家时的小本经营豆腐生意,到后来成为当地望族,他们的商业智慧和经营之道都值得后人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建筑艺术上,王家大院继承了中国西周以来的传统,又有所创新。前堂后寝的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而"贵精而不贵丽"的理念则显示出王氏家族的审美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群共有231座院落,2078间房屋,每一处院落都各具特色。这种规模的建筑群能保存至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5年的修缮工程开始后,王家大院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专业的文物修复团队对建筑群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使这座历史建筑重现了昔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修缮工程完成后,王家大院首先吸引了许多影视剧组前来取景。《榆阳秋》、《铁梨花》等多部影视作品在这里拍摄,让这座古老的建筑群通过荧幕走进了全国观众的视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王家大院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慕名而来。从最初每年几万人的参观量,到后来逐年递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2015年,王家大院的年游客量首次突破了100万人次。这个数字意味着当初那笔5000万的投资已经获得了数倍的回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灵石县的经济增长。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许多原本对修缮持反对态度的居民,也因为旅游业带来的实际收益改变了看法。当地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往全国各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