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节期间,东至县洋湖镇迎来一场极具文化魅力的国家级非遗“五猖太平灯”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氛围,也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迭山村,花灯巡游闹新春,走进灯会,铜锣开道,各种花灯璀璨夺目。村民抬着花灯按一定的秩序在上村、下村之间游行,花灯游到之处,村民则燃放烟花爆竹迎接。男女老少们纷纷驻足观赏,现场氛围十分热闹喜庆。其五猖太平灯的重头戏是“狮子灯”。“双狮”在村中遇到大场地时,便是它们施展技能的狂舞之地,也将狮舞推向高潮。在急促的大闷鼓(两人抬的大鼓),大筛金(两人抬的大锣),大闹钹,小锣,以及唢呐的声中,双狮舞起“四门,大翻滚,草里寻珠,双狮拜月,托子謫星星,盘桌,登柱等技艺,非常精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迭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晓华说:“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慰藉,让平日里忙碌的身心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欢愉,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和生活的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了解,洋湖“五猖太平灯”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祖先为了除病消灾、求得太平的一种类似傩戏的舞蹈,多在农历正月的夜间进行活动。为了增加喜庆气氛,先人们遂将狮舞与之结合,使之成为一种有灯有戏、有舞有唱、有狮有神的古朴民间文化艺术形式。2013年,“洋湖五猖太平灯”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猖太平灯融合了竹编、剪纸、绘画、制蜡照明、民间乐器、焰火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于一体,其中狮子望月、草里寻珠、撑船等表演动作也都非常有难度,看起来赏心悦目。”洋湖五狷太平灯非遗传承人王氏兄妹说,洋湖“舞狮灯”历史悠久,最初是村民为了“躯邪气、逐瘟疫、保平安”,逐渐演变成乡村春节期间举办的一项大型文化娱乐活动,“狮灯”基本上都是人工扎成的,猪、鼠、牛、虎、兔等十二生肖,书本、扇子及刀、枪、剑、戟等文武道具等用竹片和竹丝扎成,外表糊以绵纸,然后贴上剪纸图案,很有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洋湖五猖太平灯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生活,营造欢腾热烈的节日氛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下一步,该镇将加大保护力度,做好普查梳理工作,制定保护措施,完善人才培训机制等。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