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喂! 你搞错了。井井有序!</p><p class="ql-block"> 没有啊!我是说每口井都有点事可以说说。徽州之旅,看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看青山绿水水墨江南,看风生水起五百年的徽商故里,无心插柳,看到几口古井,是古徽州帐簿上的点点黑迹。</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城保存得较好的除了衙府城墙外,就是斗山街和打箍井街。这两条街上各有一口古井,斗山街上是蛤蟆井,打箍井街上是打箍井。</p> <p class="ql-block"> 斗山街相依斗山,古代是商贾大宅聚集区,建在斗山缓坡上。唐代以前早已成街,苦于找不到水源。唐贞元年间,有人见此地土坎内有蛤蟆聚集,疑有水脉,告于地主,遂命人挖掘,终于挖通泉脉。</p><p class="ql-block"> 主人开凿了两囗井,一口在墙内,供家用,一口在墙外,供邻里及路人用。因得灵感于蛤蟆,井名蛤蟆井。唐贞元至今已逾1200年,可谓古井矣。井水现在还能饮用。井后墙上,还有一个空的神龛,相信不久以前,这里还供着井神。</p> <p class="ql-block"> 打箍井街相邻衙府,大学士许国的碑坊就在打箍井街上。打箍井有石鼓形井槛圈,鼓腰有一道凸起石箍,井因此得名。井圈为青石所制,造型古朴敦实,也可一观。可惜上部略有缺失,非大力不能破坏若此,何时何故,不得而知。有记录说该井开凿于宋代以前,並无确切说法。但街道因井得名,或许建城之初随即开凿。</p> <p class="ql-block"> 唐模始建于唐,檀溪在村西聚筠谷上川二水,穿村而去,村东有三个相连湖泊,称小西湖。如此水系,堪輿家说这是聚财的风火,村西二水和檀溪犹如漏斗,村东湖泊犹如金库银库,水自西来,过唐模,聚集于三湖,供农田灌溉之用。我们在唐模住了二天,有大雨,看到溪中上游來水十分混浊,无法作洗滌之用,更不用说饮用了。二水合流处岸上有一井,称双泉井,取二泉之地下水源,无天雨混浊之虞,有人称之二龙戏珠,也是上佳风水。</p> <p class="ql-block"> 新安江百里山水画廊风光旖旎。途中有绵潭王家井,井在一石壁下,半明半暗,很容易忽略。据井旁说明介绍 ,该井开凿于唐末,汪氏为避黄巾之乱,从黄墩来绵潭尚坦源口后开凿该井,明万历年间任氏后人迁出,井遂由井西王家管理,始称王家井,清乾隆年间村人汪启淑疏理泉井並于井东建御书楼。虽井在乡间但始有记载,传承有绪,实属难得。传说井水来自十里外的大夫山玉岐寺,不知有否根据。</p> <p class="ql-block"> 井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它提供了人们的日常之用,也是里人相聚交往的平台。我们祖先伐木造屋,即使没有天灾人祸,也难以长期保存,明代建筑保存至今已十分难得。井深挖于地下,或凿石成井,或以瓦石垒井壁,以石槛护井口,所以极易长久存在,相信如作一普查,徽州境内,宋代以前古井一定为数多。</p><p class="ql-block"> 井是古人生活的必需品,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发生于此,甚至还产生了许多神话和传说。这些市井文化是社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有心人去编写一部井文化著作,一定很有趣,很有价值。现在有没有,我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古井幽然无语,汲地下清泉,供人之用,冬暖夏凉,为人之需,悠悠千载,不改初衷,此古君子风也。</p><p class="ql-block"> 2016年6月9日端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