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陈老师2025年1月20日,结束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工作,启程回国。26日,又飞往印尼,进行为期10天的海洋科考。春节都没有在广州家里过。难怪“老陈”(小小)一肚子不快,说道他:过年了都不在家陪家人,就知道在外面浪!</p> <p class="ql-block"> 海洋的风景很美,又变幻无穷。他们最后一次下海潜水上来时,就遭遇了狂风暴雨。十几条快艇冒着风雨在海上捞人。</p> <p class="ql-block"> 现捞现吃的最新鲜的海鲜大餐。这些海鲜大餐不需要大厨精心烹饪,就水里加点盐,白灼即可。原汁原味,新鲜可口!</p> <p class="ql-block"> 陈老师这些天蛮辛苦的,经常一天要下潜4趟。</p> <p class="ql-block"> 海水含盐量高,浮力比淡水大。陈老师可以这样大仰八叉地漂浮在平静的海面上。</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次潜水返程时,船突然停了。潜水员下水去看了,原来是船的尾舵被漂浮木给打坏了。出海在外,有很多意料不到的情况发生。所以,福建沿海的渔民出海前都要拜海上女神妈祖,要吃太平蛋(蛋一定要鸭蛋,福州话鸭蛋与压浪同音,把浪压住,就可以风平浪静)。</p> <p class="ql-block"> 这是陈老师拍的海洋下面的视频。里面很大的且拖着细长尾巴的是“蝠鲼”。</p><p class="ql-block"> 蝠鲼是蝠鲼科动物的通称,别名魔鬼鱼、彭鱼等,隶属于脊索动物门、软骨鱼纲、鲼形目。根据综合生物分类信息系统(ITIS),蝠鲼科共分为2属:蝠鲼属和前口蝠鲼属。体盘呈菱形,胸鳍前部分化为吻鳍,与胸鳍在头侧相连,尾细长呈鞭状,背鳍一个,位于尾基部,部分背鳍后方有锯齿状尾刺。 不同种类蝠鲼体型差异较大,如芒基蝠鲼宽度可达1.1米,而双吻前口蝠鲼体盘极宽,重约可达3000公斤。双吻前口蝠鲼背表面通常为黑色、深棕色等,腹部呈白色;阿氏前口蝠鲼背侧为深黑色至午夜蓝色,顶部有白色和灰色区域,腹部白色。蝠鲼主要分布于全球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沿海水域,喜欢在大陆架、岛屿附近、珊瑚礁等海域活动。其食性特点:属于滤食动物,以浮游动物、浮游甲壳类和小型鱼类为食。蝠鲼具有高度洄游习性,且大多成群活动,数量从几个到数百个不等。其觅食行为多样,包括公羊滤食、链式进食等。蝠鲼采用内部受精、卵胎生的繁殖方式。雄性个体利用尾巴或胸鳍抓住雌性,进行交配,雌性妊娠期较长,生殖周期通常为1-3年,繁殖力较低,一般每胎产1-2只幼崽。蝠鲼科下共有9个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3年蝠鲼属所有种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面临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威胁。</p> <p class="ql-block"> 乙巳年正月初九于上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