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丰碑

丽江 曹继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腾冲战役多激烈?激战127天大小战役40场,打到日本军官集体自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世人皆知腾冲战役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却不知这场持续127天的战斗究竟有多惨烈。在云南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古城里,中国远征军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战至最后,日军竟然集体自杀,这在抗日战争史上实属罕见。究竟是什么样的战斗,让这些凶悍的日本军官宁死不降?又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中国远征军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坚持到底?让我们走进1944年的腾冲,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span></p> 一、腾冲沦陷之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2年的腾冲,原本是一座安详宁静的边陲古城。这里自明代建城以来,便是滇西重镇,素有"咽喉要地"之称。然而这座千年古城在那个春天却迎来了最黑暗的时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5月3日,日军第56师团攻占畹町要塞后,迅速向腾冲推进。当时驻守腾冲的国民党军队司令龙绳武,不战而逃,留下手无寸铁的百姓和一座毫无防备的空城。城内百姓尚未反应过来,日军的"黑风部队"已经兵临城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在5月10日这一天,292名日军在未遭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长驱直入占领了腾冲。日军占领腾冲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城中布置防御工事。他们将古城墙加固,在城内各处设立了交叉火力点,把这座古城变成了一座军事要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支"黑风部队"的残暴行径很快就显露无遗。他们在城内大肆搜刮,将囤积的6000万斤粮食抢掠一空。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烧毁了24000多间民房,将整个城区化为火海。城内百姓的痛苦哀嚎声响彻云霄,但这些暴徒却毫无怜悯之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腾冲沦陷的头几天,当地著名乡绅刘楚湘亲眼目睹了这一切。这位曾任北洋政府国会议员的开明人士,看到家乡遭此劫难,悲愤难当。5月28日,他联合另一位本地名士徐友藩,在城外秘密召集会议,商议抗日事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楚湘的行动很快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响应。短短几天内,他就召集了上千名志士,并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取得联系。这些人中,有退伍的老兵,有教书的先生,也有普通的农民。他们白天装作百姓,夜晚则化身游击队员,四处破坏日军的补给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支民间抗日力量的崛起,让日军感到不安。他们加强了对城内百姓的管制,在城门口设立岗哨,盘查出入的行人。但这些措施并未能阻止抗日力量的发展。到了1943年初,在刘楚湘的组织下,当地已经建立起了一支规模可观的民兵武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支民间武装虽然装备简陋,但他们熟悉地形,能为远征军提供重要的情报。他们在暗中记录日军的一举一动,将情报通过秘密渠道传递给国民政府。这些情报在后来的腾冲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民间力量为远征军反攻腾冲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在城内外建立了秘密联络网,为后来远征军的反攻作战提供了重要的内应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时间推移,腾冲的局势愈发紧张。到了1944年初,远征军反攻的号角即将吹响。而此时的腾冲,已经成为了一座备受煎熬的伤城,等待着解放的曙光。</span></p> 二、反攻前的准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4年初,中国远征军开始为收复腾冲做准备。时任远征军总司令的卫立煌在接到腾冲反攻任务后,立即召集军事会议,制定作战方案。驻扎在腾冲的日军第56师团虽然只有两千余人,但他们凭借着坚固的城防工事和复杂的地形地势,构筑了一道难以攻破的防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卫立煌制定了一个双线进攻的战略。他调派远征军第20集团军从滇缅公路北侧发起进攻,同时命令第11集团军从南侧向龙陵推进,形成钳形攻势。这支队伍配备了美式装备,包括M1加兰德步枪、巴祖卡火箭筒和火焰喷射器等现代化武器。</span></p> <p class="ql-block">在进攻前,远征军对腾冲的地形进行了详细的勘察。腾冲城四面环山,西靠高黎贡山,东临怒江,地势险要。城墙由巨石砌成,高达数丈,城内的来凤山又是一处天然的制高点,这些都给进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远征军特地组建了一支工兵部队,专门负责破除城防工事。他们从美军顾问处学习了最新的爆破技术,并对各类武器进行了实地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普通炮弹难以对城墙造成有效破坏,需要研究新的攻城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时,远征军也在积极寻求当地百姓的配合。早在进攻前两个月,他们就派出了联络员与城内的抗日力量取得联系。刘楚湘组织的民兵队伍为远征军绘制了详细的城防地图,标注了日军的哨所位置和火力点分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地百姓还自发组织起了运输队。他们利用熟悉的山间小道,为远征军运送粮草军需。一些老猎人则担任向导,带领侦察兵穿越密林,寻找进攻的最佳路线。妇女们则组织起了简易医疗站,准备收治伤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军事准备的同时,远征军还制定了详细的军民合作计划。他们在城外设立了联络站,安排专人负责与民间力量沟通。为了避免误伤百姓,他们还制定了详细的疏散预案,在城外预先设立了难民安置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月下旬,各项准备工作逐渐就绪。远征军在城外集结了充足的兵力和物资,等待进攻的命令。而此时的日军,也察觉到了异常的动静。他们加紧修筑工事,在城墙上增设了机枪堡垒,并在来凤山周围布置了大量地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这样,一场惨烈的攻坚战在所难免。1944年5月11日,当第一声炮响划破黎明的寂静时,整个腾冲古城都震颤了一下。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即将迎来它最为壮烈的时刻。</span></p> 三、来凤山阻击战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凤山作为腾冲城内最高的制高点,是整个战役中最关键的战场。日军在这里部署了一个大队的兵力,构筑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山脚的铁丝网阵和地雷带,第二道是半山腰的交叉火力点,第三道则是山顶的指挥所和观察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5月15日,远征军向来凤山发起了第一次进攻。一个营的战士在清晨摸黑爬上山腰,试图突破日军的防线。然而日军早有准备,架设在半山腰的机枪立即开火,将这次突袭彻底击退。这次行动中,远征军损失了一个排的兵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天,远征军改变了战术。他们请来了当地的猎人充当向导,带领一支小分队从山后的密林中穿过。这支分队成功绕到了日军的侧翼,但在即将突破时,不慎触发了地雷。爆炸声惊动了日军,战斗再次陷入僵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在这时,一位名叫李大叔的老百姓带着他的儿子来到了指挥部。这对父子是来凤山附近的居民,对山上的每一条小路都了如指掌。他们告诉指挥官,山顶有一条羊肠小道,是日军疏于防守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根据这个情报,远征军立即调整了作战计划。5月20日深夜,一支精锐部队在李大叔的带领下,沿着这条隐蔽的小道向山顶摸去。同时,主力部队在山下发动佯攻,吸引日军的注意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战术起到了效果。当天拂晓,这支突击队成功突破了日军的防线,在山顶站稳了脚跟。日军仓促调兵遣将,但为时已晚。远征军借此机会,对来凤山发起了全面进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斗进行到最激烈时,附近的百姓自发组织起运输队,为战士们运送弹药和水。一位老大娘甚至冒着枪林弹雨,给前线的战士送去热腾腾的馒头。这些平民的举动极大地鼓舞了军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军的空中支援也适时到来。12架轰炸机对山顶的日军阵地进行了轰炸,投下了上百枚燃烧弹。轰炸过后,整个山头都笼罩在浓烟之中。远征军趁机发起冲锋,终于拿下了这个关键的制高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凤山一战持续了整整17天,是整个腾冲战役中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这场战斗不仅打出了远征军的军威,更展示了军民合作的力量。当来凤山顶升起国民党军队的旗帜时,整个腾冲城都沸腾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次胜利为接下来的城区巷战奠定了基础。有了来凤山这个制高点,远征军可以居高临下,对日军的城防进行有效打击。而日军失去了这个重要据点后,整个防御体系都出现了致命的破绽。</span></p> 四、街巷巷战的惨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拿下来凤山后,远征军与日军的战斗进入了最艰难的城区巷战阶段。腾冲古城的街巷纵横交错,房屋相连,每一个转角、每一个院落都成了激烈的争夺点。日军将民房改造成堡垒,在墙上开设了大量射击孔,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8月2日,远征军向城墙发起总攻。工兵部队采用了一个独特的战法:他们将炸药包与尖锐的钢钎绑在一起,用特制的投掷器将其钉入城墙,引爆后在城墙上炸开了一个大豁口。五个突击队从这个缺口鱼贯而入,但等待他们的是日军设下的重重陷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东城门的一条小巷内,远征军的一个排遭遇了日军的伏击。日军在巷子两侧的房顶上架设了机枪,对冲进巷子的战士形成交叉火力。这场巷战持续了整整一天,一个排的战士几乎全部阵亡,只有三人幸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城区的战斗更为惨烈。日军在这里设立了军火库,为了阻止远征军的推进,他们甚至引爆了自己的弹药库。爆炸将周围的房屋夷为平地,但日军仍然在废墟中负隅顽抗。远征军不得不一栋房子、一个院落地争夺,有时一天的进展不过十几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场巷战中,远征军开始大量使用火焰喷射器。这种武器在狭窄的街巷中发挥出巨大威力,可以有效清除藏在房屋中的日军。但使用这种武器的战士也面临着巨大风险,因为他们必须冒着敌人的火力,接近到很近的距离才能发动攻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斗进行到9月初,日军的处境越发艰难。他们的指挥官藏重康美在一次巷战中被远征军的狙击手击毙。继任的太田正人大尉面对节节败退的局势,下令销毁了所有重要文件和军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9月12日,太田正人在位于北城区的最后据点被远征军包围。他召集了剩余的军官,按照武士道精神,选择了集体切腹自尽。这些日军军官的自杀,标志着这场持续42天的城区巷战即将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在胜利的背后是惨重的代价。据战后统计,仅在城区巷战中,远征军就损失了数千名官兵。街巷中堆满了双方的尸体,有些地方甚至不得不用尸体堆筑起掩体,才能继续推进。这种场景,让经历过这场战斗的老兵们终生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场巷战的胜利,不仅归功于远征军将士的英勇,也离不开当地百姓的支持。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指认日军的据点,运送弹药物资,照料伤员。一些老百姓甚至主动担任向导,带领战士们穿过复杂的街巷。</span></p> 五、胜利与纪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腾冲战役的胜利在抗日战争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这是中国军队收复的第一个有日军驻守的县城,打破了日军在华南地区"坚不可摧"的神话。战役结束后,远征军总部统计了这场战役的详细数据:127天的战斗中,发生大小战役40余次,歼灭日军600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安葬在战斗中牺牲的将士。当时的腾冲知名人士李根源提议修建一座陵园,以纪念为国捐躯的英烈。这个提议得到了各界的积极响应。当地百姓纷纷捐钱捐物,有的甚至捐出了自家的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春,国殇陵园开始动工。陵园选址在腾冲城北的高地上,占地面积达数十亩。整个陵园的设计极具特色:中轴线上是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碑的四周分布着英烈墓区。每一座墓碑上都刻着烈士的姓名、籍贯和牺牲时间。陵园建成后,共安葬了3346名中国将士和19名同盟国战士的遗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陵园的设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右侧的一座特殊坟冢。这座坟冢很小,外围用石头围着,上面刻着"倭冢"二字。这里安葬的是两名日本军官的遗体,他们被反绑双手,以跪姿埋葬,面向满园的中国军人墓碑。这种安葬方式是李根源的主意,目的是让这些侵略者永远向死难将士谢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殇陵园的建成,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不少参加过腾冲战役的老兵专程前来祭拜战友。其中最感人的是一位姓张的老兵,他在战役中失去了整个班的战友。每年清明,他都会来到陵园,为战友们献上一束野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了陵园,腾冲还保留了许多战役遗迹。城墙上的弹痕、街巷中的战壕,都成了这场战役的无声见证。当地百姓自发地保护这些遗迹,并将战役中的故事代代相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6年,一位美国记者来到腾冲采访,他在报道中这样写道:"在这座边陲小城里,处处可见战争留下的伤痕。但更令人震撼的是,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埋藏着可歌可泣的故事。腾冲人民用他们的方式,铭记着那场改变城市命运的战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至今日,国殇陵园依然庄严肃穆。每年都有众多访客来此凭吊。陵园的管理员说,有时能看到老兵的后人带着年幼的孩子来此,向他们讲述先辈的故事。而那座独特的"倭冢",则成为了中国抗战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见证着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腾冲老城的街巷中,那些战时的故事仍在流传。当地的老人们会指着某个转角,某座老宅,讲述当年发生在那里的战斗。这些口口相传的记忆,连同国殇陵园一起,构成了腾冲这座城市最宝贵的历史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辑:丽江曹继(来源 百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