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是一座历史的警钟 ——简评电影《1942》

杨帆

电影《1942》以1942年河南大饥荒为背景,通过讲述老东家范殿元一家在逃荒路上的悲惨遭遇,将那段被尘封的历史重新展现在观众面前。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以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真实再现了饥荒面前人性的挣扎与抉择,深刻揭示了饥荒的残酷性和破坏力,为当今社会敲响了粮食问题的警钟。 “饥饿是人类最可怕的敌人,它摧毁一切,连希望也不放过。”过去曾经发生的饥荒如同一场无声的浩劫,瞬间摧毁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曾经富甲一方的老东家,在饥荒面前也不得不踏上逃荒之路,与万千灾民一样,在死亡线上挣扎。为了活下去,人们卖儿卖女、易子而食,人性的尊严在饥饿面前荡然无存。影片中,栓柱为了给怀孕的妻子偷一把粮食,被活活打死;星星为了不让家人饿死,甘愿卖身为妓;老东家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孙子被饿死,却无能为力……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无不披露着饥荒的残酷,也警示着我们:饥荒不仅仅是粮食的短缺,更是对人类文明和尊严的践踏。 <p class="ql-block">  《1942》通过多条线索,揭示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深层原因。天灾固然是诱因,但影片中那些令人窒息的细节,却暗示着更深层次的困境。灾民们流离失所,而某些人却依然锦衣玉食;饥肠辘辘的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而某些地方却堆满了来不及发放的救济粮;逃荒路上,灾民们不仅要面对饥饿和寒冷,还要躲避军队的盘剥和驱赶……这些情节,像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那个时代的疮疤,让我们看到饥荒背后隐藏的种种问题,这也印证了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名言:“人类的苦难大多来自人类自身。”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文明社会的崩溃,往往始于对基本生存资源的忽视。”不错,饥荒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只有当社会运转有序,粮储丰足到位,资源分配合理,监管及时有力,我们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饥荒的挑战。</p> 《1942》虽然讲述的是过去的故事,似乎它与我们如今丰衣足食的生活已渐行渐远了,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更不要选择性视若无睹,饥荒的阴影从未远离人类,它潜伏在气候变化的危机中,隐藏在战争的硝烟里,甚至可能滋生于我们日常的浪费与忽略之中。电影里老东家在逃荒路上喃喃自语:“我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但不知道怎么能从财主再变成穷人。”这句话,不仅是对命运的无奈,更是对未来的警示。 饥荒,是一座历史的警钟。它时刻提醒着我们:“生命不是一场盛宴,而是一场责任。”唯有敬畏粮食,敬畏生命,才能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才能让未来的路走得更加安稳。<br>(本文笔于2025年2月6日,作者:杨帆,图片来自网络,由DeepSeeK协助撰稿,鸣谢!)<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