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对于他,我们似乎从未见过;对于他,我们似乎又从未离开。”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就如同一座屹立于历史长河中的丰碑,虽与我们相隔千年时光,却又时刻陪伴在我们探寻历史的道路上。</p> <p class="ql-block">怀着对司马迁的崇敬之情,来到韩城的司马迁祠,去追寻他的足迹,感受他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谈古论今,司马迁的《史记》是我们无法绕过的经典。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生活,汉武帝元朔二年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开始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然而,天汉二年因“李陵事件”,他为李陵求情触怒汉武帝,遭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在狱中发愤图强,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拔地40余米高,面对滔滔黄河,背负莽莽梁山,气势雄伟壮观。梁山脚下,芝水蜿蜒,芝秀桥横跨其上,这是杨虎城将军捐资修建的,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一份别样的人文情怀。</p> <p class="ql-block">过桥后,“汉太史司马迁祠墓”的木牌坊赫然在目,苍劲潇洒的大字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进入大门,千年司马古道映入眼帘,它见证了韩城从晋国到魏国“西河之地”的历史变迁。古道上清晰的车辙,是曾经交通繁忙的印记,也似在隐喻司马迁坎坷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古道尽头的“高山仰止”木制牌楼,恰如其分地赞誉了司马迁德高如山,令人景仰。踏上砖石铺就的“朝神道”,独特的设计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登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的司马迁祠,极目四望,黄河、梁山、古魏长城、芝水尽收眼底,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司马迁一同俯瞰这千年变迁。</p> <p class="ql-block">牌坊下就是通往祠墓的“朝神道”,为清代韩城县令翟世琪发动附近百姓所建。共五层九十九级台阶,九为数之极,以最高规格来对待司马迁,表达了百姓的无比敬仰。在当地,司马迁是百姓心中的“神”,所以司马迁祠俗称“司马庙”,这条砖砌路也称“朝神道”。</p> <p class="ql-block">“朝神道”第三台上建有一座山门,上书“史笔昭世”,为韩城书法名家杜穆生所书。第四台上是一座砖砌山门,阳刻翟世琪题写的对联:“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圣人光道统”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韩城设立学校讲学,发扬光大了儒家思想,也指司马迁小的时候接受了比较规范的儒学教育。“汉史竟经文”指的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可以和《诗》《书》《礼》《易》《春秋》等四书五经相媲美。额书“河山之阳”。《太史公自序》里即有“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这里突出引用,寄托了人们对太史公叶落归根、灵魂安宁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登上第五台地,是祠墓的院落。门额大书“太史祠”三字,古拙苍劲,雄气逼人。在门口的平台上环顾四周,清风拂面,给人以“山登绝顶我为峰”之感。</p> <p class="ql-block">寝宫后的司马迁祠墓,青砖裹砌成圆形,八卦砖雕镶嵌其中,墓顶千年古柏枝干苍劲,如同司马迁的精神,崇高而不朽。</p> <p class="ql-block">登完九十九级台阶,就到了祠院门口。站在这里,可以东眺滔滔黄河像一条绸带一样向南飘去。跨进大门,祠院里古柏参天,青烟袅袅,坐西面东为三间献殿和三间寝殿。献殿正中有石雕供桌,供桌两旁有联:“史学传千古,神威镇一峰”,上“文史祖宗”的牌匾道出了每个人的心声。像看到黄帝陵“人文初祖”的牌匾一样,这心声源自每个人虔诚的灵魂震颤。两边楹联为“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这是司马迁的后裔所献立。上联赞扬他不畏强权,为李陵辩护;下联歌颂他发愤著书,全力撰写《史记》。《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 <p class="ql-block">祠墓区内有60多通石碑,多为历代重修的记事碑和文人墨客的吊咏刻石。</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虽已远去,但他的《史记》和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正如我们站在司马迁祠中,虽未曾见过他的真容,但却能通过这祠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感受到他的伟大与不朽,仿佛他从未离开。他用一生的心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让我们能以史为鉴,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5日摄于韩城党家村。</p>